对光环上瘾:当优越感变成精神毒品
发布时间:2025-08-12
89阅读
人生本来就有顺境与逆境,有优秀与平凡,有成功与失败,这才是正常的生活节奏。
但有些人,从小活在光环和优越感里,习惯了站在聚光灯下,于是他们的人生只允许成功,不能失败;只能比别人强,不能比别人差。
这种对“优越感”的上瘾,就像精神毒品,短期令人兴奋,长期却埋下内耗与崩溃的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经的第一名,走不出失落的泥沼
我见过很多来访者,童年和少年时期非常优秀——成绩名列前茅,是班长、大队长,得到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父母的夸奖,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他们能一生保持这种领先,也许什么问题都不会发生。但现实是,当他们进入高手云集的环境,比如重点高中、竞争激烈的职场,就很难维系过去的地位。
从第一名跌到中游,甚至垫底,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打击。有人因此休学、逃避,有人出现躯体化症状——紧张、手抖、心慌、无法集中注意力。为了避免直面“失去光环”的痛苦,他们选择远离校园或工作场所,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塑造的“只能成功”信念
这种模式,往往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比如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女孩,从小被母亲严厉管教——舞蹈、英语、数学、下棋样样都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她也确实成了“明星学生”,成绩优异、能力突出。
但上了高中,老师不再特别关注她,成绩下滑,她立刻陷入巨大焦虑,无法专注学习,最终休学。即便后来上了专科,只要重新进入竞争或考试的环境,焦虑症状就会复发。
她说:“我只能优秀,不能不优秀。”因为那意味着不仅自己失落,连母亲的骄傲也会崩塌。她的优秀,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母亲的优越感和光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环背后的陷阱:自恋与自卑的两面
喜欢被肯定、享受光环,是人的天性。但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感全部依赖这种外在赞美,当它消失时,他就会陷入崩溃。
这种人通常会有两种极端反应:
1. 拼命逼自己 —— 成为一台“没有情感的学习/工作机器”,用成绩和业绩来证明价值。
2. 彻底逃避 —— 躲开一切可能暴露“不优秀”的场合,远离学校、同事、竞争。
这其实源于自恋与自卑的共生关系:一个人越自恋,骨子里往往越自卑;一个人越自卑,内心越渴望通过自恋来掩饰。真正缺失的,是自信——那种能接纳“我本平凡”的底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出光环执念的第一步
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先看清一个现实: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一段时期的优秀,不代表一生都注定高人一等。
我们终究是普通人,会失败,会遇到不喜欢我们的人,也会有做不好的事。接受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是打破光环执念的关键。
心理治疗的重点,不是教你如何“重回巅峰”,而是帮助你看清——
• 为什么我放不下过去的光环?
• 我是否还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 我能否接受一个平凡的自我?
当你能从光环中走出来,用平常心面对成功与失败,就能减少内耗,恢复生活的松弛感。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