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便成仁”:执念为何让人走火入魔?
发布时间:2025-09-12
46阅读
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信念:“不成功便成仁,必须出人头地,必须混出点名堂来,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
乍一听,这似乎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鼓励我们努力奋斗。但如果把它当作唯一的人生准则,结果可能并不是走向幸福,而是一步步走向焦虑、抑郁,甚至身心俱疲。
1. 当“目标过高”变成魔障
一位来访者曾对我说:“王老师,我魔怔了。”
他从小就逼迫自己追求极致:上学时非要把所有定理公式刨根问底,工作后必须成为行业专家,为此常年加班,最终被焦虑拖垮。
即便他已经经营着一个小企业,有十几名员工,但依旧不满足,总觉得自己不够“出人头地”,于是焦虑、抑郁随之而来。
另一位女孩的故事也类似。她高中辍学,只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必须年级第一、必须超越所有人。即使进入大学,她依然焦虑,害怕英语不如别人,害怕无法进入全球前30的大学。哪怕已经站在一个不错的起点上,她仍然无法接纳自己。
这些故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点:目标定得过高,而自我接纳能力极低。
2. 过度追求成功的根源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执着于“必须成功”?
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的父亲常说:“你就是教育的失败。” 即便他在班级里成绩优异,也得不到认可。于是他不断想证明自己,试图通过“牛逼”“出类拔萃”来抵消心里的自卑。
很多时候,过度追求成功的背后,藏着的并不是雄心,而是深深的自卑。
父母的不接纳,让孩子内化出一种声音:
“我不够好,我必须变得很优秀,别人才能爱我。”
于是,所谓的“上进心”,其实常常是一种伪装,用来掩盖内心的脆弱与恐惧。
3. 伟人幻想与现实冲突
一些人活在“伟人幻想”里:我要像马云、刘强东一样改变世界;我要写出惊世骇俗的论文;我要跻身世界500强。
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只是普通人,平凡的工作、平凡的生活,并没有开创时代的能力。
当幻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人们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既无法接纳现实,又无法真正认可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便已经拥有安稳的生活,依然焦虑、抑郁,觉得“一事无成”。
4. 真正的疗愈:学会接纳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首先要明白:追求卓越本身没有错,但若是被“不够好”的恐惧驱动,就会走向极端。
真正的疗愈来自于——接纳。
接纳自己的平凡。
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接纳“有名堂也好,没有名堂也好”,人生都依然有价值。
爱,从来不是苛刻要求,而是无条件的接纳。就像父母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成绩好,而是因为“那就是我的孩子”。
当我们能真正接纳自己时,人生才会被爱驱动,而不是被恐惧推着走。
5. 写在最后
很多人以为“努力混出点名堂”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但其实,这背后往往是深层的自卑与缺乏自我接纳。
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可以选择奋斗,也可以选择平凡,可以成功,也能坦然接受普通。
这才是内心强大的真正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