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症状,背后的恐惧
				
					发布时间:2025-10-23
					47阅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活得那么“累”
每一个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
都带着各自的烦恼与痛苦。
有人为婚姻焦虑,有人为亲子关系苦恼,
有人陷在社交恐惧、强迫症、焦虑或抑郁里。
可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
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
往往藏在更深处——我们的核心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表象:症状不是问题的全部
有位企业高管的来访者告诉我:
他害怕犯错,害怕被领导批评,
每天都紧张兮兮,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他准备会议材料要一遍遍检查,
即便已经很出色,也依然觉得“我不够好”。
这种完美主义让他筋疲力尽。
当我问他:“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做不好,会怎样?”
他说:“那简直像世界末日一样。”
他不是怕犯错,而是怕——
一旦不完美,就不值得被爱、被接纳。
这正是很多人共有的心理:
害怕不够好,
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害怕被否定、被抛弃。
我们努力、讨好、拼命优秀,
其实都是在逃避那份根深蒂固的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防御:我们越执着,越不自由
还有一位来访者,总是“卷”到极致。
同事升职他焦虑,别人买房他失眠。
在他心里,“人生只能向上,绝不能失败”。
可我告诉他:“平常心是都可以。
可以成功,也可以失败;
可以好,也可以不好。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为什么有的人偏偏做不到?
因为恐惧。
心理学上有个规律:
恐惧越强烈,防御就越紧。
害怕失败的人,会执着于完美;
害怕被否定的人,会拼命讨好;
害怕不安全的人,会控制一切。
这些执念,其实都是防御机制。
我们看似在追求成功与安全,
实际上是在逃避内心的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源:恐惧来自哪?
大多数人的恐惧,来自两个方向:
1️⃣ 来自父母的创伤
有个来访者从小被教育“你要成功、要出人头地”,
因为他的母亲经历过贫穷与羞辱的年代。
母亲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被无形地传递给了他。
于是,他一生都在证明自己“够好”,
实际上是在替母亲的创伤活着。
2️⃣ 来自父母的贬低
另一个女孩,从小被父亲打骂、羞辱,
被贴上“笨”“没用”“不如别人”的标签。
她渐渐害怕那个“不好”的自己,
害怕被嫌弃、被抛弃。
当一个孩子无法被父母接纳时,
他就会学会否定自己。
于是,恐惧便在潜意识里扎根——
“我不好,就不会被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传递:一代的伤痕,会遗传给下一代
父母不爱自己,也难以真正地爱孩子。
他们把恐惧、羞耻与自卑投射到我们身上。
于是,我们长大后又以同样的方式,
去对待我们的孩子。
这是“代际创伤”的循环。
如果我们不觉察、不疗愈,
创伤就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疗愈:直面恐惧,才能真正自由
疗愈不是逃避痛苦,
而是要勇敢地看向那份恐惧。
被批评又怎样?
失败又怎样?
不完美又怎样?
只有当我们允许自己“不够好”,
那份深藏的恐惧才会慢慢松动。
有个男孩欠债两年不敢回老家,
鼓起勇气回去后发现——
亲戚并没有看不起他。
那一刻,他才发现:
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
还有一位强迫症的来访者,
终于向女朋友坦白自己的病情,
没想到,她更心疼他了。
原来,当我们不再掩饰脆弱,
世界也会更温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结语:疗愈,从不逃避开始
真正的疗愈,不在于“变得完美”,
而在于:
我们能直面恐惧,
穿越恐惧,
看清真相。
当我们停止逃避,
当我们愿意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就不再需要讨好世界。
疗愈的意义,
是让一代的伤痕在我们这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