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女性,未婚,在社会上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0-04-08
1728阅读
由以色列导演执导的中国女性纪录片《剩女》讲述了中国大龄未婚女青年面临的种种压力与困难,以及她们选择何去何从的故事。
光看片名,没有任何新意,甚至有歧视女性的嫌疑。然而看过的网友却说:真实到让人窒息。或许这就是影片连续几周在豆瓣排名前列的原因之一。
1.
30+,女性,未婚,在社会上意味着什么?
影片一开始,是34岁的北漂律师华梅出现在某婚恋会所,她希望通过相亲,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她提出对伴侣的要求:
①受过良好的教育;
②尊重女性,如能与妻子一起分担家务。
接待她的会所负责人则郑重地告诉她要“认清现实”:
①你长得并不漂亮;
②你年纪太大了;
③即使现在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到明年生孩子,你也是个高龄产妇了。
言下之意是,在婚恋市场,你并不具备竞争力,不要再挑挑拣拣了。当华梅坚持认为自己的年龄没什么问题时,负责人再次“坦诚”地告诉她:你的性格太硬了,希望你软一些。
简单几分钟对话,婚恋市场对女性标准跃然纸上:你得年轻,漂亮,如果你不年轻也不漂亮,那你至少要性格温顺。像华梅这种有想法,个性独立的女子自然不讨喜。
华梅继续到公园相亲角碰运气,她与一位替儿子相亲的阿姨聊天,阿姨一听她是律师,连忙摆手:那不行的,要是我跟你吵架,你动不动搬出个民法、刑法什么的,我吵得过你吗?咱不谈了行吗?我害怕。
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华梅大概没想到,她的职业,在旁人看来体面的职业,竟成了被嫌弃的理由。
华梅与相亲对象见面,遇到一个山东老乡,当华梅告诉对方,自己有5姐妹,老家在乡下的时候,对方掩饰不住的优越感:我们家在城里,我是独生子......
而另一相亲对象,直接跟华梅说,成了家,我要占主导地位的,我不希望我的另一半比我强。
华梅的独立,依然被嫌弃。
婚姻市场,相亲对象带给自己的遭遇和压力,过了就过了。而家庭给自己的压力,却是永远的伤痛。
2.
来自家庭的压力有多大?
华梅回到老家,姐姐教外甥称呼她“光棍姨”,还揶揄她说,村里有个老头没结婚,你去跟那老头过!
更有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劝说华梅:
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不结婚是要判刑的!
就是读书读傻了!
全家人为你的事(还没结婚)在村里抬不起头!
似乎没有结婚就是个失败者,谁都可以嘲笑你,指责你。
当华梅质疑情绪最激动的姐姐:“你觉得你结婚幸福吗?”
姐姐不容置疑地说:“我结婚生孩子了当然比你幸福!”
在姐姐眼里,女人只有结婚生子才是正道,女人的全部价值,也只体现在婚姻里。
如果说来自姐姐们的压力华梅还能承受,那么来自父母的恩情与压力,她便无力招架了。
父亲难过地说,你小时候要什么我都想方设法给你,你考上大学,为供你读书,我经常半夜就起来干活。
一直沉默的母亲说,为你的事,你爸爸经常睡不着觉。
此时的华梅,忍不住的无力与泪眼婆娑。
如许多30+的女孩子一样,她们褪去了毕业时的青涩,工作逐渐得心应手,收入也越来越可观,她们不觉得单身有什么问题,甚至正享受单身的乐趣。然而来自父母的压力,当他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跟你说“不结婚就是不孝”时,深受孝文化影响的我们,深深地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该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
而这种压力,远远比“还没结婚”本身的压力要大得多。
有些父母,他们特别担心女儿“上了年纪”还没结婚,因为很多人认为那是被“剩下”的,被剩下的就是残次品,家里有个残次品,那是多没面子的事!所以他们会三天两头催你结婚,以便自己有面子。至于女儿单身过得如何,结婚了是否会更幸福,他们并不关心。在他们看来,找个差不多的人结婚,无论如何都比单身强。
第二位主人公徐敏,28岁,北京人,是一名播音员。她之前交往了一个南京的男朋友,但由于妈妈不同意,两人分手了。
在徐敏家里,妈妈说了算,她从小就是个顺从听话的孩子。她只能照着妈妈的要求找男友:非北京户口不要,非体制内不要。
徐敏很想摆脱妈妈的控制,她尝试跟母亲沟通,却异常艰难。
她哭诉着说:“从小到大我都必须听你的,不听你的你就要惩罚我,你从来都不尊重我,我一直都很怕你。”
母亲却一直面无表情,不容否认地怒斥:“我辛苦培养你这么多年,高价供你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给你买车买房,你现在却把我说得一无是处,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然后摔门而去。
徐敏无奈去找心理咨询师,当咨询师问她,你的感情方面的事情,你母亲决定权有多少?她说,大概80%——90%。
在母亲常年的控制了,徐敏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主见。她也深深地认同了母亲,把母亲的标准内化成了自己的标准。
只要母亲不同意,她就会一直被“剩”下去。
控制的母亲,无法长大的孩子,演绎着亲情里的为所欲为。
如我们很多成年子女,他们享受着父母提供的车子房子,享受着父母的日常“资助”。当然也要忍受,父母对他们生活的干涉和侵入。
共生的关系,子女已经不是子女,他们是父母的一部分,子女的一切都为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存在。而父母也不单单是父母,他们是子女生活的唯一依靠。
父母和子女,他们互相依靠着,佝偻着背,大家都站不直,大家都难受,却谁也离不开谁。
3.
妥协,是最好的选择吗?
第三位主角盖琪是广州的一名大学老师,出生书香门第,36岁。她通过相亲,选择了一位来自农村,年龄比她小,条件不如她的男士结了婚,她也是纪录片里三位“剩女”中唯一通过相亲结婚,生子的。
盖琪说,她婚前的生活很有趣,很丰富,而婚后的生活很无趣,但更幸福了。同时,她表示她的婚姻是有所妥协的,她不喜欢孩子,但是先生喜欢,所以她会牺牲个人的意愿来守住家庭。她认为婚姻关系,总是需要妥协的。镜头下的盖琪,平静地叙述着自己的事情。
或许如她母亲所说,我们不能打破规矩。
在这个社会,一个女性,不管你接受了多好的教育,你能力有多强,你有多成功,你得结婚生子,才能称得上完满。
到了大家认为该结婚的年纪,就选择结婚;到了大家都认为该生孩子的时候,就生子;婚后要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做个贤妻良母,这就是大家都认可的“规矩”。也是一个女性最高的价值所在。
这或许也是我们很多女性的选择,毕竟,选择遵守“规矩”,远比选择未知的抗争要容易得多。
我们无法预知,以妥协为基础的结合,能否支撑得起婚姻里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与一地鸡毛;我们也无法预知,以感情基础先行的结合,就一定能穿过婚姻漫长岁月里的体面与不堪。
谁又知道呢?
你是会更喜欢有趣丰富,还是无趣幸福地生活?
更重要的是,作为女性,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喜欢,所以选择?
4.
女性的伤和痛
影片最后,华梅说,自己像是在反抗周围的一切,像孤身深陷在大海中,随时会被淹死,她迷茫过,失落过,但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婚恋观。她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不想妥协。”最后,她选择到法国留学。
如今的华梅,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另一半,定居德国,并打算创业。
一个成长在农村的女孩子,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去挑战世俗的偏见,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
总有一些人,让人敬佩;总有一些事,让人感动。
80多分钟的影片,沉重的无奈散落在每个镜头之下,在若有若无之间,似乎又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作为女性的我们去争取。
正如华梅说的,现在中国女人面前都有一双固定号码的鞋,无论是谁都要穿进去,脚小的女人穿进去会很舒服,但脚大的女人穿进去,就会很疼。她不想受到“剩女”的束缚,但她又害怕,觉得自己只能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或许这也是我们很多女性的真实写照,我们不愿意受到世俗的束缚,又害怕现实的压力。
社会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原生家庭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女性成长的路上。
在“活出自我”成为口号的今天,我们能多大程度上坚守自我?
我整天待在厨房里烹饪,不是因为这样能在婚恋时获得更多男性的青睐,而是因为我喜欢;
我选择结婚,不是因为我应该结婚,而是因为我喜欢和对方在一起生活。
我可以很低调,也可以很张扬。
我可以很活泼,也可以很刻板。
我可以活得清心寡欲,也可以充满野心和欲望。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喜欢。
如果有一天,我们女性能这样“为所欲为”地生活,社会的文明就又前进了一步。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