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了,还是家庭病了?
发布时间:2020-12-18
2024阅读
1.
孩子病了,还是家庭病了?
这两天读到家庭治疗师李维榕分享的一个案例。
有一对夫妻带着自己35岁的小女儿找她咨询。当女儿和父母谈话时,就像一个六岁的小孩,面对父母的数落,要么大发脾气,要么任由自己游离。
这对夫妻不知女儿出了什么问题,担心她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后来探究下来才发现,这对夫妻还有另外两个子女。他们很少回家,一直是小女儿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这对夫妻的大女儿后来告诉咨询师说,她几乎是主动逃离了这个家庭,因为父母常年感情不和,家庭气氛阴郁又古怪。
母亲曾因父亲不忠,对婚姻非常失望。但她从来不正面和父亲沟通,只是在家里絮絮叨叨,或陷入悲伤里。
她的父亲一度想要回归家庭,却发现妻子不再让他亲近,于是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小女儿身上。
这也使得小女儿慢慢和父亲形成了“联盟”,而这又进一步激化了母亲对父亲的不满。
后来,父亲得了心脏病,只得待在家里,也就只能乖乖顺从母亲。而她母亲越来越频繁地无故发脾气,父亲则更少言寡语。
而此时也只有小女儿,依然忠心耿耿地留在了父母身边。
李维榕分析说,看似是小女儿过度依赖着父母。但实际上,是父母把各自沉重的精神寄托放在了她身上,让她无法挣脱和离去,也无法成长。
小女儿的病症,症结其实是父母关系的不和。
这种现象很常见,只是大多数父母意识不到。很多儿童的心理病,都是和父母之间的问题息息相关的。
这是因为家庭本身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某一个人病了,常常说明整个系统有了不协调的声音。
2.
孩子,是替罪的羔羊
家庭治疗师莫瑞·鲍恩曾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三角理论。
这个理论说,因为两个人在关系中会对彼此的反应很敏感,所以当他们无法处理问题和矛盾时,会很自然的利用第三方,来缓解双方的情绪冲击。
对伴侣来说,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一件事,比如说工作,也可以是一个人,常常就是他们的孩子。
孩子和夫妻双方有最直接的情感连接,也是家庭中最脆弱的角色。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不和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想要扮演好角色来帮助父母, 于是孩子很容易变成夫妻向对方表达不满的间接渠道。
一旦矛盾持续或激化,孩子无法承受父母的情绪和压力,于是把自己变成了“问题儿童”, 将父母之间的纠纷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保护父母危机重重的关系。
此时孩子就变成了替罪的 “羔羊”,成为了三角关系中的牺牲品。
所以说,有时候一个坏孩子,反而是最忠于家庭的孩子。
3.
孩子,是夫妻斗争的“工具”
陈海贤老师分析三角化现象时提出,夫妻把孩子三角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最常见的就是把孩子当作是权利斗争的工具。
曾经在知乎上读过一则故事。一个女生发帖抱怨说,她从小就是父母之间各种“理由”的主人公。
有的时候爸爸请亲戚吃饭,妈妈不想招待,于是就和爸爸说女儿要去上课,然后带着她在外面溜达。
父母矛盾激化后,爸爸每天晚上总在外面待到很晚才回家,妈妈就会骗爸爸说,女儿生病了,他一点也不负责,或者女儿让他陪着去买东西,催促爸爸回家。
而她总是不敢说什么。一方面她心疼妈妈,一方面她又受不了妈妈总是以她为名义数落爸爸。
她后来得了抑郁症,差点还因为这件事退了学。这么多年过去,她再回忆起来才意识到,自己是妈妈对爸爸表达不满的工具。
她的妈妈看似每一次都赢了,但爸爸越来越疏远,而她越来越沉默,哪里有真的赢家。
而她的父母正是因为不愿意发生正面冲突,于是不知不觉把她带入三角关系中,让她来维系彼此的关系。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也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的想法很少被父母关注和认可,于是也会变得脆弱和敏感。
在父母的斗争中,孩子总是受害者。
4.
孩子,是父母沟通的“桥梁”
第二种父母把孩子三角化的方式,是把孩子当成是沟通的手段。
我有个朋友就曾和我说过,小时候他父母每次吵架,都是他在中间互相劝解,还要帮父母之间传话。有的时候传得不好,自己还会被骂。
而且那些父母无法对对方表达的抱怨和不满,都会全部说给他听。时间久了他觉得很烦。
后来他考入了本地的大学,本来打算住校,但他非常担心他不在家的时候, 父母会不知道如何沟通,于是大学期间他隔几天就会回家一趟。
他说自己把很大的精力都花在了担心父母上,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社交,他最后狠下心来不再管父母,却发现父母大吵了几次之后,反而亲密了一些。
其实,夫妻之间有问题本来就应该直接面对。如果长期依赖孩子沟通,他们也会习惯于这样的交流方式,而不再会去找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孩子也承担了本不该承担的角色,他们过早学会观察父母的情绪,哄父母开心,承担父母的情绪。
这样的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他们内心很容易有匮乏感,对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毫不敏感,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
因为他们一直是父母情绪的照顾者。
5.
孩子,是父母的“盟友”
最后一种父母三角化孩子的方式,是通过和孩子形成联盟,来疏远伴侣。
有一次我姐姐一家来吃饭,姐夫因为一点小事说姐姐粗心,结果小侄子非常不满地对他爸爸说,“你不要说我妈妈,我妈妈什么都没错。”
可以看出,小侄子在非常用力地维护他的妈妈。
后来姐姐和我说,其实她和姐夫感情早就出现了问题,她对姐夫有很多的不满,但是又不想和他有任何冲突,所以很少表达。不过她的确会和孩子抱怨他爸爸的问题。
很明显,姐姐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盟友。而她也发现,孩子会开始在丈夫责怪她的时候维护她,甚至有时情绪非常强烈。
不过情绪最强烈的一次,是有一次他犯了错误,姐姐和姐夫一起教育他的时候。他很激动的喊道,“妈妈我平时一直帮你,你现在却帮着爸爸。”
其实,父母一起教育孩子是很正常的行为,不过小侄子一直作为母亲盟友的角色,此时他会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
而把孩子当盟友的最大问题在于,夫妻一方把孩子也拉到了和另一方对立的角色中去。
当孩子想要表示忠诚,于是也会只看到另一方不好的地方,却体会不到另一方对自己的照顾和爱。
当夫妻双方的矛盾无法化解,孩子也无法享受到父母完整的爱,甚至会产生敌意。
一旦孩子有了被“盟友”背叛的感觉,她们很容易情绪暴躁,叛逆,就此变成“问题儿童”,来表达内心的愤怒。
而“问题儿童”的始作俑者,却是本应该疼爱孩子的父母。
6.
先做夫妻,再做父母
其实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夫妻没有把彼此放在同一个战营中,而是尝试把孩子拉进自己的战营,和对方抵抗。
但夫妻本应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武志红老师就曾说过,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那么家庭就会稳如磐石;而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一则会有糟糕的婆媳关系,二则会有严重的恋子情节。
所以说,想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伴侣要先学会如何做夫妻,把夫妻之间的问题全部留给彼此来处理。
夫妻是合作伙伴,从来都不是对手,所以不要总是把对方放到对立面上去,回避问题。其实什么问题都可以被解决,只要两个人肯沟通,愿意付出努力。
而当伴侣成为一对恩爱夫妻时,自然也就是一对优秀的父母。
学会守护夫妻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才是做好父母的秘诀。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