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俄狄浦斯冲突
发布时间:2020-12-18
2376阅读
付丽娟老师在《成功与惩罚是男人的俄狄浦斯冲突,女人的究竟是什么?》谈到了女性俄狄浦斯的理解,也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究竟有没有俄狄浦斯冲突,如果有,对成年以后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人名)实现了会弑父娶母的预言,知道真相后,他戳瞎了自己的双眼。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神话中的隐喻,是人早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把这个阶段命名为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在3-6岁,克莱因认为俄狄浦斯期早至1岁。我们可以理解婴儿在不到1岁时开始有俄狄浦斯表现,3-5岁达到高峰,接着会被潜抑下去。
这段漫长的时期,小男孩潜意识要取代父亲,占有母亲。这个潜意识的欲望会激发小男孩的两种焦虑。第一种是对乱伦欲望的焦虑,第二种是对攻击父亲的焦虑。为了防御这两种焦虑,小男孩会在潜意识自我惩罚,同时也幻想正在被父亲惩罚。这就是俄狄浦斯冲突。
在这个时期,如果小男孩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够将与母亲乱伦的欲望,健康地压抑在更深的潜意识中;父亲温和不带有报复性的守住边界,母亲回到和丈夫的关系中,不再将和儿子的关系视为第一关系,这个孩子将非常幸运,日后不会被俄狄浦斯冲突拖累。
如何让一个男性一生都陷在俄狄浦斯冲突中?母亲做两件事情就可以,第一件是只有孩子能让自己兴奋高涨,本质是诱惑。第二件是母亲与孩子融为一体,本质是吞噬。
以此为基础,父亲的两种反应会帮助母子联盟建立得更深。第一种反应是,父亲对孩子的攻击性,无法耐受,感到被冒犯和挑战,长期惩罚、责骂孩子。第二种反应是,父亲在心理上离开,无视孩子的一些行为,尤其在试探边界、突破规则方面。
同样是共生的母子关系,惩罚型的父亲,会让一个人一辈子都认同自己只要有欲望,就应该被惩罚。弃权型的父亲,会让一个人成为自大狂,对突破边界与规则缺乏健康的内疚。
比起这两种现象,更多人的俄狄浦斯冲突更隐蔽。在潜意识中,分辨不清楚自我的其他欲望和乱伦欲望的区别,尤其在获得成功和成就上,会退回到俄狄浦斯期,将对成功的渴望混淆成“弑父娶母”。
有俄狄浦斯冲突的人,不会允许自己获得成功和成就,也谈不上允许自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潜意识的目的相反,避免成功,来重复早期的心理体验。这类现象普遍得数不胜数。在工作上,可以干得很漂亮的工作,只求及格;明明有高效的方式,却选择低效;抑制自我的各种能力,以证明自己平庸。
从这个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的俄狄浦斯冲突,并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女性的俄狄浦斯冲突要明显高于男性。弗洛伊德在谈俄狄浦斯冲突时,只谈到了男性,并没有特别提及女性。
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早期,都会与同性的父母亲一方,争夺异性一方。小女孩也有独占父亲的愿望,也会向母亲宣战。但是在进入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路径,男性和女性却有极大的不同。
无论男孩女孩,生命中第一个爱的对象都是母亲,并不是同时爱母亲和父亲。在最早期,孩子和母亲有一段共生期,从与母亲共生,到与母亲分化,父亲的功能在于能够帮助母亲和孩子分化,促进孩子的分离个体化发展。父亲真正在孩子的眼中和心灵中存在,是在婴儿3-6个月的时候开始。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成年女性,对父亲的渴望和理想化的需要也是非常强烈的。大众所知道的“恋父情结”,是指女性对父亲的需要。“恋母情结”是指的男性对母亲的需要。我们很少说一个男性恋父,或者一个女性恋母。
但在进入俄狄浦斯期以前,女孩的确是恋母的。如果在进入俄狄浦斯以前,女孩没有机会从与母亲的关系中跳脱出来,女性恋母,可能终生存在。
婴儿对母亲的原始的渴望,不可避免会伴随着失望和怨恨。对于女孩子来讲,当她无法在母亲处获得足够的满足,父亲的出现,以及对父亲滋生的爱的渴望,很大程度是在弥补母爱的缺失。对父亲的寻找,本质上并不是在寻找一个父亲,而是以母亲为锚点,寻找可以替代母爱的他者,这个他者自然是父亲。女儿对父亲的爱和欲望,并不是原欲。
男孩与父亲竞争母亲,和女孩与母亲竞争父亲,最大的区别是,男孩排斥父亲,想要继续独占母亲。女孩发现独占母亲不能,只好把对母亲的爱和渴望,收回一部分,投注给父亲,以期父亲能给予像母亲一样的爱。父亲作为补位存在在女孩儿的心理。
男孩儿恋母的需要,日后的成人关系,能够通过找到异性伴侣或补偿或升华。而女孩儿恋父,本质是因为恋母不能,转而需要父亲。即使成人后与男性发展亲密关系,对母亲的渴望,也会让女性感到亲密不足,总有缺失感。
这也是为什么在婚姻关系中,女性对男性的抱怨普遍高于男性对女性的抱怨。男性通常能够通过妻子身上的母性的照顾感到满足。
男性很少在被看见、被呵护、被关注、被重视的需要上抱怨妻子给的不够。他们抱怨的内容会相反,妻子管得太多、看得太紧、太黏糊。他们就像渴望离开母亲,独自玩玩具的小男孩,母亲不来打扰,已经很满足了。
而女性对伴侣的需求,几乎都是以小孩对母亲的需要展开的,或者说是共生需求的延续。高度关注、洞穿需求、即时回应、无条件接纳、以自己为中心等等。在对伴侣的需要以外,女性对同性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也比男性要高出很多。
而这些都源自于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共生需求的补偿。在心理行业中,无论是女性治疗师,还是女性来访者,人数也都远超过男性。当一个女性治疗师与一个女性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在象征层面,也是母亲和女儿的共生需求相遇的现象。
在婴儿心理发展早期,共生缺乏和严重共生,都会让一个人在日后的成人关系中,激活对共生的需要。
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爱的对象,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认同对象。在性别认同上,男性最终会从对母亲的认同上,整体转移到对父亲的认同上。然而,女性却是以母亲为整体的认同对象,只是部分的认同父亲身上的某些男性特质。女性对母亲的认同,持续终生,当女性经历结婚、生养孩子时,还会返回到和母亲融合的幻想和需求中。
当一个男性能够从母亲处转移至父亲处时,象征层面,他就能脱离母亲的怀抱,真正的远走高飞。而女性在这点上,却需要更大的努力。尤其是母亲,如果自身存在共生缺乏或者共生严重的心理状态,她会将共生的愿望投注在孩子身上。
如果一个母亲生养的是一个女孩儿,她更容易将女儿看做是自己的延伸物,同时也更容易把自己作为女性性别存在的体验,传输给女儿。代际传递讲的就是这个。母系的创伤传女不传男。
有过创伤的母亲会以爱为名,拒绝女儿个体化的发展,恐惧女儿发展其他关系,难以忍受女儿在其他关系中感到快乐和满足。母亲需要女儿成为容纳自己创伤的容器,成为一部分的自己存在着。
母亲对分离的恐惧,女儿能精准地接收到,并了解母亲是脆弱的。为了不伤害母亲,女孩会不自觉、不受自己控制的,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没有母亲的帮助,自己就是无能和弱小的状态。在很多场合和情境下,成年女性也习惯展现自己的微弱、顺从,安静、被动。这是情境性移情的表现。
这也是温尼科特说的虚假自体。虚假自体的存在,是为了适应母亲的需要。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女性,想要自我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样的女性的真实自体,被长久的压抑着,无法生长。
如果一位和女儿共生的母亲,看到女儿有第三方关系,就会在女儿面前诋毁她的丈夫和婆家。当女孩儿一直处于和母亲的共生关系中,一种可能性是她很难和男性建立亲密关系,一种可能性是,即使她和男性建立了亲密关系,但也会在无意识中破坏亲密,让母亲看到她对母亲的忠诚。
当一位年轻的女性做了妈妈,她想要把关注给自己的孩子,通常会恐惧冷落了母亲。这种潜在的背叛母亲的焦虑,会让年轻母亲无法进入自己和孩子必要的共生状态,难以享受和自己孩子的二元关系。她们会邀请自己的母亲加入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当母亲对她的养育做出种种干涉,或者否定她作为母亲的功能时,她们感到愤怒和痛苦,但正是这些负面的情感体验,能够抵消她们在无意识中对母亲的内疚。
女性把对母亲的顺从,转移到家庭中,顺从于孩子和伴侣的需要,在大量的对家庭的付出中,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陷入到不断付出的角色中。除了顺从家庭的需要,这类女性甚至无法意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需要,尤其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比起男性,女性更需要和擅长留在关系中,更难进入社会规则。在开拓性和竞争性的职业发展上,女性的能力始终被抑制着。在家庭中,照顾伴侣和孩子的生活起居,女性以此为女主人的责任,甚至对于有些女性来说,相夫教子,就是人生终极目标。
日本国家队知名乒乓球手福原爱,她在一个真人秀节目中落泪坦言,她很早的人生梦想是相夫教子。福原爱11岁入选职业队,开始了运动竞技生涯。她是最年轻最有实力的职业选手,她比一般人都更早的进入了社会规则,面对竞争。然而,也许这并不是她的本心。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男性,从过去到今天,从东方到西方,毫不迟疑地表达着对世界和未知的好奇,对竞争的欢迎,对实现理想的渴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做到了。
而女性对于这些,显得没有很大兴趣。即使有兴趣,也会为此感到内疚和羞耻。无论对兴趣还是对能力,都会无意识限制自己。
父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推手。因为男性没有十月怀胎,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是某种天然的,而是逐渐发展和建立的。这让父亲在分辨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上,比较清晰。父亲更容易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接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我们很少说,有一种冷,叫爸爸觉得你冷。男性在对共生的需求上,的确要低于女性。当父亲作为女孩对母爱需要的补偿进入母女关系,如果这个父亲稍微积极一些,就能帮助女儿从对母亲的同性之爱,发展到异性之爱。所以,父亲对女儿的意义是,帮助她能够从自己与母亲的共生需要中,分化和独立出来,发展其他关系。
如果父亲缺席,或者被动消极的不在妻子和女儿的关系中做些什么,女孩在成人后,将很难进入一个成人的异性关系。也很难在更大的个体层面上自我照顾和自我实现。
如果二元的共生关系非常紧密,父亲进不去,三角关系也就无法形成,那么女孩也就很难进入俄狄浦斯关系。
男性的俄狄浦斯冲突在于如何面对父性权威,平衡竞争与惩罚。女性的俄狄浦斯冲突在于如何打破母亲和自己的共生需要,独立于母亲。
女性在修通俄狄浦斯冲突上,需要走更远的路。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