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自恋、客体灌注与自我理想
发布时间:2019-08-20
2425阅读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试着来讨论一般人与精神官能症病患对于的自尊(self-regarding)的态度。
首先,自尊对我们而言是自我的大小尺度(size of the ego)的表示;决定了自尊大小的各种元素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拥有或是实现的每件事,他的那些已被证实的原始全能感的所有遗迹,都助长其自尊的提升。
我们在区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时,必须认识到,自尊对于自恋原欲(narcissistic libido)有着特别亲密的依赖。在此,我们有两个根本事实可以左证:在妄想精神病中,自尊得到提升,而在移情精神官能症中自尊却是降低的;此外,在爱恋关系中,不被爱(not being loved)会降低自尊感,而被爱(being loved)却提升自尊感。就如我们曾经指出的,自恋型客体选择的目的与满足感就是被爱。
再者,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原欲客体灌注(Iibidinal objectcathexis)并不会提升自尊。依赖爱恋客体的结果是降低那种感觉:恋爱中的人是卑微的。恋爱的人,好比是丧失他的一部分自恋,而这仅能由被爱来取代。从所有这些角度而言,自尊似乎与爱恋中的自恋元素持续维持一个关系。
自卑
了解到自己因为精神或是身体疾病而导致无能(impotence),自己没有能力去爱,对于自尊会有极严重的降低效果。依照我的判断,此刻我们必须找出自卑感的一个来源,这种自卑感是受苦于精神官能症的病患所经验到,而且经常报告的。然而,这些感觉的主要来源是自我贫乏,因为极大量的原欲灌注已经从它身上撤离——亦即,导因于不再受掌控的性倾向对于自我造成的伤害。
对阿德勒观点的辩证思维
阿德勒(Adler)(1907) 是对的——他坚信若一个具有活跃精神生命的人坦承自己某个身体器官有缺陷,那会是一种鞭策效应,而且藉由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会激荡出更高水平的表现。然而,假使我们遵循阿德勒的例子而将每个成就都归因于一个器官的原始缺陷,那未免过于夸张。并非所有艺术家都是视力不良的残障者,而也并非所有的雄辩的演说家原先都苦于口吃。有许多成就非凡的例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越器官机能。精神官能症的病因中,器官缺陷与发展瑕疵扮演的角色并不特别重要——非常类似于目前活跃的感官知觉题材在梦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精神官能症利用这类缺陷作为借口,就如同他们会利用其他任何适当的因子一般。我们可能会被诱使去相信一个女性精神官能症病患,当她告诉我们她生病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她长相丑陋、肢体残障、缺少魅力,所以不可能有人会爱她;但是,接下来这一位精神官能症病患给我们更多启发——即使她似乎比一般女性更具魅力且被追求,但是她却坚决维持其精神官能症以及对于性的厌恶。大部分歇斯底里症的女性在其同性族群中都较具魅力,长相也较漂亮,反过来说,在社会底层中长相丑陋、器官缺陷与孱弱并不会增加这些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机率。
自尊与性爱
自尊之于性爱的关系——亦即,自尊之于原欲客体灌注——可以简要地用底下的方式表达。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情况,依照性爱灌注(erotic cathexes)属于自我和谐的(ego-syntonic),或是相反,已经遭到潜抑。在前一种情形中(此刻原欲的使用是自我和谐的),爱恋如同自我的其他活动一样接受评估。就涉及渴望与剥夺而言,爱恋本身会降低自尊;被爱、自身的爱获得回报、并且拥有其爱恋客体,将自尊再一次提升。当原欲被潜抑时,性爱灌注令人感觉到自我被严重耗尽,满足爱恋是不可能的,而重新充实自我只能籍着从它的客体撤回原欲才能达成。客体原欲返回自我并且转变为自恋代表了,也可以说,再次重温快乐的恋爱;另一方面,这也是事实:一个真正快乐的恋爱要符合客体原欲与自我原欲无法区分的原初情境(primal condition)。
这个主题的重要性与延伸性,无疑为我多加上一些略微凌乱串连的评论找到正当的理由。
原发自恋
自我的发展有赖于脱离原发自恋,并且引发一股恢复那个状态的旺盛企图。脱离的过程是将原欲转移至一个外界所强加的自我理想而达成;而满足感则是经由实现这个理想而达成。
同时,自我散发出原欲客体灌注。自我因成就这些灌注而变得贫瘠,如同它成就自我理想一样;而藉由自我在客体得到的满足感,它再一次充实自己,如同籍由实现它的理想所得到的满足感一样。
自尊的三个来源
自尊的其中一部分是原发性的——这是婴儿期自恋(infantile narcissism)的遗迹;另一部分则源自于经验证实之全能状态(自我理想的实现),而第三部分则出自于客体原欲的满足感。
自我理想
自我理想为透过客体来满足原欲的方式强加严苛的条件;因为自我理想造成其中有些被其审查者以不相称的理由所拒绝。假使这种理想未能形成,我们讨论中的性倾向会原封不动地在人格中以性倒错(perversion)的型态出现。如同在童年时期般,再一次成为它们自己的理想,在这点上性倾向不亚于其他倾向——这是人们视为他们的幸福所努力争取的。
爱
恋爱(being in love)乃是自我原欲倾没于客体之上。它有能力移除潜抑,并且回复性倒错。它将性客体提升为一个性理想(sexual ideal)。因为,以客体型态(或依附型态)的情形言,恋爱的发生乃是由于婴儿期的爱恋条件得到实现,我们可以说凡是实现那个条件的都被理想化。
性理想(客体原欲满足怒)
性理想可以成为自我理想的一个有趣之辅助关系。当自恋满足遭遇真实障碍时,性理想可以被用来作为替代性满足(substitutive satisfaction)。在那种情况下,人们会依照自恋型态的客体选择而爱恋,爱恋他曾经是而现在不再是的模样,或是爱恋那些拥有他完全未曾有过之优点的其他人。与那样的叙述类似之公式这么写着:凡是拥有自我为了塑造它自己成为一个理想所欠缺的优点的,都会被爱。这种因应对策对精神官能症病患尤其重要,因为他过度的客体灌注导致自我匮乏,而且无法实现其自我理想。
在肆无忌禅地挥霍原欲于客体上之后,他于是试图寻求一条重返自恋之路,而以自恋型态为典范挑选出一个具有他无法获得之优点的性理想。这就是以爱来疗愈(the cure by love),一般而言,比起以分析来疗愈(cure byanalysis),这是他比较偏好的。的确,他难以相信任何其他的疗愈机制;他通常怀抱这类的期待来寻求治疗,将这些期待导向医师本人。病患因为过度潜抑所导致的无法爱恋,自然会阻碍这一类的治疗计划。经由治疗的方式,在他已经部分挣脱了自己的潜抑机转后,经常会出现出乎意料的结果:他退出进一步的治疗以便选择一个爱恋客体,藉由与某个他所爱恋的人共同生活来延续未竟的疗程。若非这种作法会导致协助者被过度依赖而产生匮乏的危险,或许我们可以满足于这个结果。
社会理想
自我理想开成了一道暸解群体心理学的重要途径。除了个人面之外,这个理想还具有一个社会面;它也是一个家庭、一个阶级或是一个国家的共通理想。它束缚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恋原欲,而且还有大量的同性恋原欲依循这个途径转向回归到自我。由于未能实现这个理想所衍生的满足感缺乏会释放同性恋原欲,而这被转变为一种罪恶感(社会焦虑)。这种罪恶感原先是害怕受到父母亲的惩罚,或是,更正确地说,害怕失去他们的爱;父母亲后来则被为数不定的其他人所取代。于是我们比较能够理解,何以妄想症的起因经常是由于自我受到伤害,以及在自我理想范围内无法得到满足的挫败感,也比较能够理解,自我理想中理想形成(ideal-formation)与升华(sublimation)的汇集,以及妄想精神病中升华的衰退与理想的可能转变。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