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也是“好处”的,你想知道吗?
发布时间:2019-08-28
2378阅读
接触过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精神分析的特点之一,是讲“因果论”。但特别之处在于,精神分析的因果论,讲的是“因果倒置”。
从“因果倒置”说开去,前不久曾有小伙伴留言问:“如果说渴望痛苦,才是痛苦的原因。那么,我为什么会渴望痛苦呢?”
在具体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对渴望的“痛苦”做一下限定:接下来我们所谈论的,都是由于人们内心渴望遭受痛苦的愿望所引发的、有受虐倾向的病态痛苦,而非那些不可避免的实际的痛苦。
如何判定病态痛苦?在病态痛苦的人身上,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不会放过任何让自己痛苦的机会,甚至感觉无论如何他也要设法将原本并不痛苦、甚至幸福快乐的场景,转变为痛苦的场景;
他所承受的痛苦,已经超过了实际情况下现实因素引发的痛苦;让他们放弃痛苦,仿佛是十分不情愿的。
当面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那他很可能就是处在病态痛苦之中。渴望痛苦,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这或许还是让人感到费解: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无论怎么看,“痛苦”似乎都要划在“害”的范畴里。一个人渴望痛苦,显然不合常理。
万物皆相对,假如痛苦相较于其他东西而言,反而成为一种“利”,那么渴望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在某些情境下,痛苦是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的,这就是痛苦带来的“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痛苦究竟有哪些“利”。
痛苦具有直接的防御价值
作为一种直接的防御,痛苦有时可以作为保护自己、从而避免面对威胁和更大痛苦的方式。在生活中,披上痛苦外衣而伪装成的保护很常见。例如:
一位中年女性,总觉得自己是被冷落忽视的。细细探究会发现,实际上,她的内心中有着强烈的想要控制、占有他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显然会招致他人的不满和谴责,同时这种欲望也会引发其自身在道德上的罪恶感。
当让自己处在被忽视冷落的痛苦中时,不但可以很好地压抑和隐藏这个欲望,避免了可能招致的他人对自己的不满和谴责,还抵消了因为自己这种欲望而引发的罪恶感。
一位男士常年被肠胃疾病所困扰,通过探索发现,因为工作能力的问题,他与上司的关系不太和谐。而疾病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因为藉由疾病,这位男士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无能为力、无法好好完成工作的境地,而疾病也成了应对这一境况很好的借口和托词。
这时,疾病的痛苦,可以被用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境。就像这位男士,不但可以避免上司对自己的责备,求得上司的原谅,也避免了让自己意识到内在的无能和怯懦。要知道,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怯懦,显然是更加痛苦的事情。
这样类似的情境还有很多,这些实实在在的痛苦,当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时,又带来了相比之下更大的好处,避免了去面对更大的痛苦。
痛苦是希望实现某种愿望的手段
病态的痛苦,其实都是被某种渴望满足的愿望所支配的,且这些愿望往往都是在实际中难以实现的,是很难用其他方式达成的目标。
这时,人们渴望痛苦是因为:痛苦是有效实现这些愿望要求、并使它们建立在正当理由上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情况也经常见到,当一个人的内在自我力量非常薄弱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想要全然地依赖他人的潜意识愿望。
这样的人往往无法真正为自己负责,期待并认为他人应该为自己的一切负责,出了问题也应该去谴责他人。但同时,残酷的现实又让他意识到:没有人可以给到他这样的满足。
于是,他们会感到:只有通过强迫他人,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痛苦,就成为了得力的好帮手。
当让自己处在痛苦中时,他们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要求他人:
“我都这么痛苦了,所以你应该照顾我。”
“我都这么痛苦了,你还不来帮帮我,你就忍心看我这样吗?”
“我都这么痛苦了,所以你不应该再这样要求我了,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这时,痛苦就成为了他们获得爱、获得帮助、获得对他人控制的有效手段。不但如此,痛苦还让他们避免了他人向自己提出要求,从而免于让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痛苦可以隐蔽地表达对他人的攻击
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无法当面直接表达出对他人的不满、谴责和仇恨的,哪怕有着正当的理由。这或许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中,表达对他人的攻击和敌意,会让自己处在更加危险的境地。
处在这样的内心冲突之下,让想要释放积聚在内心的种种情绪,就需要通过一些间接的、同时又不必让自己意识到是在攻击他人的隐蔽方式。
这时,遭受痛苦就成为了表达对他人攻击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这时的痛苦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攻击,即:通过让自己痛苦来惩罚他人。
例如:一位妻子对于丈夫对自己不够关心、常常早出晚归、疏于对家庭事务的分担而心怀很大的怨气,但她却一直无法直接向丈夫表达指责。直到有一天,这位妻子生病住进了医院。
这时候,妻子其实是用生病的方式表达潜意识里谴责丈夫的真实意图:“看,是你不好,把我搞得生病了,都是你让我如此痛苦!”
比起直接指责丈夫甚至与丈夫吵架这样的方式,生病更能表达这位妻子对丈夫的不满。
而且,当处在一个受害者角色中时,这种谴责性的痛苦还可以获得额外好处,并以此作为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的补偿。就像这位妻子在生病后,丈夫终于不得不抽出时间来照顾她,并承担起家庭的大小事务。这时,痛苦也成为了一种对被爱、被照顾、对恩惠的索取手段。
痛苦具有麻醉的效果
治愈一种痛苦最好的方式是什么?遭受另一种更加巨大的痛苦。
在最近的一期《圆桌派》中,嘉宾陈坤说起自己去年曾处在一段巨大的痛苦之中,但同时却“很享受”:“除了抑郁症那段时间,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的快乐感。那种痛苦,烦心事的快乐感,这个负面的东西有一半是让我很喜悦的。”
另一位嘉宾周轶君也说道:“当掉到最里头,那种痛苦包围着你,其实觉得挺安全的。”
为什么痛苦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痛苦有时是具有麻醉效果的。
当我们沉浸在一种更加巨大的痛苦中时,正在实际经历着的痛苦就失去了现实性。因为当一种痛苦消融在更大的痛苦之中时,实际痛苦所带来的刺激,也就会被催眠,被麻醉,感觉没那么痛苦了。这不但可以减轻实际的痛苦,还可以令人感到愉快。
所以,有时候人们会在无意识中夸大自己的痛苦,从而让自己感受到的痛苦远远超过事情所实际引发的刺激。甚至有时候,这种麻醉效果还会让人对痛苦“上瘾”。
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提倡要去主动寻求夸大的痛苦。当处于不可避免的实际痛苦中时,运用这种麻醉效果确实是一种对抗痛苦的有效策略。但若是故意去为自己寻找制造更大的痛苦,那显然是得不偿失、不可取的行为了。
痛苦是对抗无力感的美好幻象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痛苦是因为你的能力配不上野心。”王小波更是以一句“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直指痛苦的核心。
从逻辑上来看,要对抗这种痛苦,那就让自己通过努力摆脱无能,让能力配得上野心就好了嘛。但实际上,很多人却是抓住这种痛苦不放,宁肯一直让自己处在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境况中。
这种对痛苦的渴望,又是怎么回事?
当能力与野心有着巨大的差距时,会让人产生巨大的无力感。正是这种无力感引发人的痛苦。
这种痛苦的确是一种可以将无力转化为有力的动力。但同时,这种痛苦还有一种隐形的作用,那就是:“当我感受到这种痛苦,至少说明我还有野心,是一个拼搏上进的人。”
这种隐形的作用,让痛苦在此时成为一种让自己感觉是处在上进拼搏中的美好幻象。
要让自己能力配得上野心,将无力转化为有力的动力,就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还要直面那令人难以耐受的无力感。相比之下,让自己处在这种自以为是在拼搏上进的幻象中,显然是要轻松得多了。
同时,相比起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当下所感受到的痛苦,是一种立足于一个人内在的、具体实在的感觉。所以,人们在潜意识里,也更不愿意放弃这当下具体实在的感觉。
渴望痛苦在这里会产生自我欺骗的效果:我痛苦,所以拼搏我上进。但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抓着痛苦不停地原地踏步罢了。
痛苦其实是你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说了这么多痛苦的“利”,我们可能都会产生这种错觉了:痛苦好处这么多,叫我如何不渴望?
实际上,我们要清楚意识到的是:我们渴望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想要遭受痛苦;那些我们所渴望的,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为了想要获得满足的、难以实现的潜意识愿望,而不得不为之付出的代价。
而这些代价,又将我们置于真实的、永无休止的痛苦之中。一辈子不长,如果就这样让自己用痛苦换取满足的方式活过一生,这代价,难免太过巨大了些。
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为了这些并不实际、合理的愿望,而付出如此这般的代价时,是否会考虑,在有限的余生,换一种活法呢?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