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28
2919阅读
小编周末在家读曾奇峰老师的《幻想即现实》,被这篇很久之前的《对访问的回应》中关于幸福的解读触动了:
“幸福是:对生命的尽可能大的范围的深度觉察,不管后果是幸福还是苦难;知道自己要什么,还知道……”
您一直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您认为:“如果说它(精神分析)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记得荣格曾讲过,不只有西方的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才叫科学,还有东方的以《易经》为代表的另一种科学——“道”。关于精神分析理论与科学的关系,您能具体说说您的观点吗?
说精神分析高于科学,是辩论时说的“气话”,不必当真。准确的说法是,精神分析是科学,但又不仅仅是科学,它同时还是艺术。这貌似有点高于科学的意思。
对精神分析的实证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越来越热门。比如德国法兰克福弗洛伊德研究所,原来是临床、培训和研究一体的机构,现在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了,即很多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培训的功能,已经被另外的机构取代。全球精神分析科研的结果,已经可以用浩若烟海来形容。但可惜我国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我个人没做过任何精神分析科研,我只是学习和应用它而已。
精神分析作为艺术那个部分,是不可以被科研的。就像爱情不可以完全被科研、音乐也不可以一样。
心理学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网站事业的基础。这也是心理服务行业很多从业者的奋斗目标。那么,您期望心理服务达到怎样的一个状态呢?能具体说说您的愿景吗?
我的愿景有三个,这三个既很小也很大。
第一,我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够知道怎么善待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第二,我希望我们社会中人与人配得上万物之灵的美名,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猜疑迫害;
第三,我希望每个个人,能够在老天为他准备的天赋之上.充分发展他的能力和实现他的梦想。
心理学无法在社会这个宏观层面上达成上述目标,但是我想,在很多情形下,在个人、家庭和其他小范围内,是可以的。
据观察,心理工作室的老师大致可分为两支:以大专院校的老师和科班出身的学生为代表的,抱持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和人本主义理论及技术的心理咨询师,此其一;其二,以各行业半道出家者为代表,乘持“身心灵”的理念和技术的心理咨询师。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局面,以及您如何评价“身心灵”呢?
刚刚谈完科学,又谈身心灵,很有趣啊。以我个人的资质和受训经历,我只能在察觉和解释身心这两个层面,没有能力达到灵那个层面。
再说一个个人观点:我觉得将整体进行切割,比如切割成身与心两个部分,是不妥的。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割的部分越多越不对。
还有,我知道的事实是,全世界被政府或保险公司认可的心理从业人员大致分两派:一是你提到的大学教授们的学院派,二是在医院或者私人开业的临床派,主要是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这两派有时候扯皮,有时候也合作。
在眼下,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您对致力于心理服务的同仁和后辈有什么寄语吗?
九个字——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
心理工作室通常是根据来访者想咨询的问题推荐相应领城里的老师,但作为来访者,如何考虑工作室推荐的老师,才能更快速地找到和自己最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呢?
这有点像找恋人,要相信一见钟情。这说的是整体的感觉。如果第一眼见到这个人就很不爽,可以想象以后两人在一起做那么私密的、深度的探索会有多么艰难。
当然,有一见钟情之后越来越不好的,也有不打不相识开始不好后来越来越好的。但这样的比例会少一些。
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咨询并不能使来访者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来访者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这样的观点在精神分析治疗上也同样适用吗?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我不同意这样含糊笼统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多种悖论的融合。
我希望这样精确地表达:
1,如果来访者认为他若能永生才是幸福的,那我们的确不可能使他进人这样的幸福;
2,如果来访者需要自己、他人和社会是完美的,这样他才能幸福,这个幸福同样不存在;
3,“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前提是“面对苦难”,在没有苦难的情形下去“哲学”,这是反生命的。因为生命除了苦难还有快乐。过度强调苦难的人太想成为哲学家了,他们并不那么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也许某一天,哲学家这个职业会消失,或者不再那么受人尊重。永不消失永受尊重的也许只有一种人:生活家。生活大于哲学。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让哲学对付苦难,我们享受人生。
精神分析也可以是这个作用,只有三种情形需要精神分析:一是你有麻烦需要解决,二是你觉得精神分析跟声色犬马一样是享受,三是你靠精神分析吃饭。除此之外,精神分析远不如夏夜街头大排档的一盆小老虾加几瓶啤酒。
在咨询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和疗法会被交叉使用,而并不像书本中把流派分得那么清楚,似乎对心理咨询师来讲,什么技术有用就用什么技术。所以有人说,心理咨询师是“最不讲道理的",也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你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这样说吧——新手就不按照套路出牌,想咋地就咋地,那叫乱来;老师傅(至少从业10年以上)想咋地就咋地,那叫无招胜有招。
我见过一些新手,几次咨询就用了七八种流派的理论方法,令人眼花缭乱,我感觉他们的来访者基本就在观看咨询师在那里画符念咒跳大神了。这其实是咨询师本人焦虑的表现,用不同的套路缓解自己的焦虑,对来访者并无帮助。
我也见过始终只用一个套路的老手,大气从容、无坚不摧,令人佩服,恕我孤陋寡闻,在中国,我没见过可以熟练使用三种流派技术的治疗师,当然,是严格意义上的三个大流派。也许全世界也没有。
当然,还需要说一句:学派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了。比如我本人使用的一些精神分析技术,被一些超级聪明的同行看成是行为主义的。我的解释是:关于心理的所有科学理论,本质上不应该是完全冲突的。整个人类的派系之争,都是我们的气度和智力发展尚处在低级阶段的表现。
佛也许会说:所有分别,都是你内心的不整合。
在寻求心理服务的过程中,您认为,来访者把持怎样的心态时自己最有益?
我去找一面镜子照照我自己,不是去找奶妈,也不是去找上帝。我最终是从恰当的客体回应中找回我自己。人一辈子,除此无它。
“幸福”的概念俨然有点像“爱情”了,每一种超越纯现象学面向的陈述,都将遭受到批评。似乎,即便是最佳的阐释尝试,也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将“幸福”转换成另一种隐喻语言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在你看来,幸福又是什么?
幸福是:对生命的尽可能大的范围的深度觉察,不管后果是幸福还是苦难;知道自己要什么,还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得到;临死时知道自己好好地活过,还知道自己也曾努力让别人好好活着。
心理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还能告诉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接近这个“对”,不仅能帮助人们改变观念和心态,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路径。就针对幸福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和路径”要和网站用户分享吗?
以精神分析角度,谈对错是原始的状态,是4岁以前没有解决的冲突在成年时期的反应。越是人格成熟的人,越会淡化对错。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个观点。比如“是非中人”是个相当贬义的评价,意思是:某人总在人际关系中搬弄是非(对错),那就是小人了。小人也,没长大的人也。
不谈对错谈什么呢?谈爱。爱中无所谓对错。我国法律上也在考虑这一点了,即不强迫亲人举证,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检举揭发的。很遗憾我们曾经有很长一段丧失了基本人性的历史。
幸福的路径其实也很简单:认真地活着,自己搞不定就找人帮忙。
追求幸福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为不失了方向、短了分寸,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有什么是最需要注意的吗?
每个人都可能这样。也许只要注意一条就可以了:越是不舒服的时候,越不能一个人呆着,要找人说话、吃饭、喝酒、骂人或者打麻将。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本文节选自曾奇峰《幻想即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