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谈到了敏感的人更容易自我否定。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自我否定吧,还有哪些可能让我们产生自我否定,我们又该怎么远离它呢?
第一,你内在的自我否定,让外界有了可乘之机。
在外界的否定与你自我否定之间,还有一个步骤,叫做对否定的认同。换句话说,如果当外界否定你的时候,你并不认同,那么就不会陷入自我否定。其实有可能,这种否定看起来外界造成的,倒不如说是你给自己的。这一种投射性思维在作祟。这种投射性思维就是在你的心中,你本身就觉得自己是不好的、糟糕的,你会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思维方式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会感觉到他人也觉得你是糟糕的,外界对你都是批评否认的。你一遍一遍的给自己下这样的定义,且不断被自己的投射性的思维所证明。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不去认同外界对我们的否定呢?
这就需要从源头入手。首先我们的内心不要时刻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对自己的否定是不是来源于一种比较的心理机制?当我们内心有一个参照标准,我们不断拿自己与这个参照物去比较,就会产生好坏、美丑、贵贱之分。如果在比较之后,发现自己的不如它的,势必会让自己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感受便是比较之下的产物。殊不知,这些只是属于在某种评价体系下得出的结论。一个身高175的人,到了东南亚便是高的,去了欧美便成为矮的。如果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而非要把自己与最高的标准去比。想必,结果自然是不容乐观。
这种评价体系是怎么来的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拿我们去和他人做比较。在他们的心中,会有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和过高的期待。
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总是过高,希望超越别人,比别人好。这种过高的要求是内化了父母理想化的需求。你达不到预期的理想化,便必然产生自我否定。
我们要明白,不管是跟理想化的自己比还是跟永远比当下自己更好、更高一点的标准比,得出来的结论都是我很糟糕。
如果一个人心里有一个好的标准是完美无暇的,那他与那个标准比,就永远是有缺陷的。自己一直都不会对自己满意。
这种自我否定说白了,就是来自于父母对我们过高的期待、过度的关注以及习惯拿孩子的
现有状态与理想化状态做比较产生的。
第二,除了过度关注,另一个原因就是过度忽视。关于过度忽视导致的自我否定,这一点在上篇中我们已经谈过。
第三,来自于一种极端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一种极端化的思维,在好与不好之间没有中间的过度状态,在他们看来,要么就是达到理想化的一百分,要么自己就是一无是处的零分。
如果这件事没有做到十全十美让自己满意,那么就会跌入到另外一个极端,将自己极度否定。
这种非黑即白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种人格不够成熟和完善的体现。他们还处在一种全能自恋的状态下,就像一个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感知不到周围世界,会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且完美的。对于一个在健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会随着自己渐渐长大,遭遇不断挫折,就逐渐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事实,也能从一些失败中获得经验和力量。但对于缺乏这样同调的支持下环境的人来说,他们很难接纳自己身上的缺点,很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人的不完美以及生活中的不完美。所以,一旦没有做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便会陷入极度自我贬低。无法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样的人也有可能将来会变成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人。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能更多的看到或多或少都来自于原生家庭。但对于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如果我们不去谈原生家庭这一部分,我们在当下如何去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才是我们此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为了父母眼中的自己而活还是为了现实中的自己而活?我们与父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对自己这个个体负有很多的责任和关心。
我们对于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有人会觉得,我如果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只能活成一个普通的人,代表我很LOW。所以,我们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接纳自己的平凡,活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
你要问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这辈子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呢?因平凡而快乐、因普通而释然。
你是更愿意成为一个追求优秀但经常否定自己的人,还是一个甘于平凡享受当下的人呢?
文: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