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自我客体化:别人都瞧不起我?

浏览:105 日期:2025-04-09


人既可以作为主体观察事物主体,也可以成为被观察的客体。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客体化。当一个人他自己看不起自己,也倾向于认为别人也不喜欢自己,甚至瞧不起自己。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认知偏差,并不代表现实。
过度自我客体化的案例
一位来访者的妈妈对他期望很高,同时给予他很大的学习压力,他一直很听话,成绩优秀,外貌出众,也经常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他习惯通过比较来寻找自己的价值,并逐渐形成了被尊重感与价值感。
同时,他的母亲还要求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完美,不能丢脸、不能比别人差。他的价值观来源于面子、虚荣和骄傲,而不是真实的自我认同。
然而,进入职场后,他的世界被打破了。他发现自己在某些工作领域并不出色,无法胜任,他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他认为自己不被尊重、被人看不起,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恐惧源于他将自我客体化投射到世界上,并以为这就是世界对待他的方式。
自我客体化的根源
那么,这种过度自我客体化是如何形成的?其核心在于对家庭的影响。
小时候,我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认知体系,对“自己是谁”的判断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的价值观太过单一,比如:
• 只有乖孩子才是好孩子
• 只有成绩好才有价值
• 胜过别人,人生才有意义
• 失败的人是垃圾,不值得被爱
现在,孩子就会将这些外在标准内化,变成自己评判自我的依据。

 
例如:
• 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就只能去菜市场卖菜了!”
• 还有一个女孩,她的母亲重男轻女,在她照顾弟弟时,只要稍有差错,母亲就会毫不留情地指责和辱骂她。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逐渐形成了**“不能犯错”“不能惹人厌”**的认知。这些认知塑造了他们的价值体系,使他们不断地用外界的标准苛责自己,一旦未能达标,就会陷入极端的自我否定。
更严重的是,他们将这种自我评价投射到整个世界,误认为所有人都在用同样的标准评价自己,最终陷入焦虑价值和恐惧的恶性循环。

 
走出自我客体化的路径
1. 走出舒适区,直面真实世界
许多过度自我客体化的人,会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拒绝建立亲密关系,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们认为,一旦别人看到他们的不足,就会远离、讨厌甚至否定他们。
这往往源于他们早期家庭中的经历——例如,母亲是一个焦虑而完美主义的人,她对孩子有极高的期待,并不允许他有任何缺陷。孩子就在母亲的评价体系中成长,因此误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如此,不包容、不接纳、不允许错误。
然而,真实的世界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宽容。当我们敢于坦诚自己,直面真实的另一个时候,才会发现,到底恐惧只是自我客体化的产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2. 审视自我价值观,学会自我接纳
很多人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但事实往往是——他们自己才是那个无法接受自己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我接纳的能力:
• 允许自己不够优秀
• 允许自己不够完美
• 允许自己有缺点、有不足
当一个人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时,他的焦虑和压力就会大大减少。
我们的内心状态,往往会投射到世界之外。当我们学会爱自己时,世界似乎也变得更加友好;而当我们对自己苛责和批评时,整个世界似乎也充满了敌意。
3.反思家庭的价值观
要突破自我客体化的桎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家庭的影响,调整自己内在化的价值观。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未曾获得“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也无法无条件地爱自己。他们的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评价之上,一旦无法满足,就会陷入自我否定。
但真正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当爱有了 “要求”,那就不再是爱,而是一种交易。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给予自己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才能真正走出自我客体化的困境,找到内在的自由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