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原创

“和两个妈妈同居一个月后,我抑郁了”:有一种创伤,无人能逃

浏览:3276 日期:2023-01-05


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ta的大脑在枪声、炮声和极端生存反射激活之间会建立一个连接——



这是一种特殊的激活形式,用来保护当时处于危险中的自己得以生存。



但几十年后,当ta早已离开战场,却会因为听到马路上驶过摩托车的声音,而匍匐在地,惊慌失措。



这就是创伤的可怖。



也许事情早已过去,但它带来的阴影挥之不去。



当我们长大后,那些条件反射式的关系模式、那些深深扎根在我们心底的创伤。



将定义着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选择。



所以当咨询师告诉我,我做出的那些连自己都理解不了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创伤遗传时。



我才发现,人生中许多梦想、创造与爱,都因为我对创伤的沉默而遗憾消失了。



如果你也曾因创伤,毁掉或错失过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那么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心理咨询故事。



告诉你,从这一刻开始改变,一切还来得及。




什么都不会做错 真的对吗?


第一次见到咨询师,就感觉到她身上有令人平心静气的场域。



她说话很温柔,目光灼灼地看着我,让我感觉自己被关心着、爱护着。



她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感觉自己抑郁了。每天清晨醒来,就要面对一种濒死的感觉。



那种感觉,就像跌入了无尽的深海,看着海平面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说决定来看心理咨询,是因为无法应付家里的各种矛盾。



当时,我刚刚生完孩子,还在坐月子。妈妈和婆婆都来家里帮忙,但她们俩经常爆发矛盾和争吵。



我一个新手妈妈,本来就因为孩子手忙脚乱,如今更是夹在中间难以应付。



更可笑的是,当感觉一切都失控了,我却始终无法向我妈、婆婆说出拒绝的话,也不知道该怎么和老公提要求。



只由着自己每天都沉浸在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中,一切独自硬扛。





有一阵子我太累了,不想喂奶,给宝宝喝奶粉。和婆婆闲聊时,聊到小区有位宝妈没有奶,求着别的妈妈给自己的宝宝喂奶。



没想到婆婆随口一句“妈妈都是为了宝宝,能多喝点奶就多喝点奶”,让我瞬间崩溃了。



我觉得自己那么累,却得不到理解,脑子里那根紧绷的弦因为这句话崩掉,我当场把手机摔了个稀烂。



这不仅吓到了婆婆,也吓到了我自己。



当说出生活中那些越发失控的行为时,我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咨询师,害怕被评价、被审视,被指责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没想到,她却无条件接纳我的一切。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什么都不会做错,真的是对的吗?”



她的话音刚落,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狠狠击中。



我发现在她面前,我所有的行为、模式、语言都是“存在皆合理”。



她会看到那些深层的东西,理解我的情绪,并引导我去寻找语言与行为背后的动机。



而我也因此确认了,自己愿意在咨询室里,敞开所有的心扉。




我不是麻木
只是太多感受被吞噬


和我的心理咨询师一起工作,是一个自我认知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我们一起探讨了很多心理困惑与痛苦。通过讨论,咨询师发现我有点回避型人格,习惯于自我批判和否定内心。



比如有一次,我们聊到了我的性格方面。



当时,我已经做了一阵子咨询了。咨询师说,来访者一般会在这个阶段开始攻击咨询师,释放在潜意识里的愤怒。



但我对咨询师一直都是很尊重、很随和的态度。



如果咨询师商量改时间或是别的事,我都能接受,从不会说什么话伤害她,永远让她觉得很舒心。



咨询师会抓住这些片段,去帮助我分析背后的成因,我的原生家庭又是怎么成年累月地助长了我如今的人际关系模式。



我和咨询师说了很多童年的经历。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后来母亲再婚,重组家庭。



其实父亲离开时,我还很小,没有太多印象,也没有什么痛苦。



真正让我感到压抑的,其实是母亲对我的教育。



因为经历了亲人的突然离开,母亲的性格变得很强势。控制欲极强,我想是因为她需要掌控一切,把未来的风险降到最低,不想再失去亲人了。



所以她极其注重我的学习,严格管控我的生活,对我日常的大小事都会多加干涉,总是忽略我的想法,将她的个人意志强加在我身上。



从小浸淫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家庭环境中,让我形成了追求完美,又纠结又拧巴,总要到临界点才突然爆发的性格。



我同时也是一个不会哭的人,好像丧失了流泪的功能。长期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同事说我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是因为我妈的一个迷信观念。



她觉得孩子不能哭,哭了不吉利,对家里大人不好,让大人沾染晦气,所以从小就不让我哭。



因为她作为大人拥有足够的权力,所以可以单凭“迷信”掠夺掉一个小孩的悲伤。



这个模式隐藏之深,以至于我自己也没察觉。



如若不是心理咨询,我都没发现自己好多年都没有流过眼泪了。



我以为这是坚强,但咨询师告诉我,我平时的麻木状况,其实是人在太多感受被吞噬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



那之后,咨询师会一直鼓励我流泪:



“你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攻击性,堵住自己表达情绪的通道。而当一个人没有了泪水,悲伤会通过另一种变异的方式释放它的存在——也许压抑在心里,也许伤害着身体。”



有一次在咨询中,我说到什么事情,忍不住流泪了,她非常高兴,说这对我来说是突破。



那一天我知道了,流泪的人不一定软弱,不流泪的人也不一定坚强。



 
逃避不可耻 ,但真的没用


随着咨询的进展,我经历越来越多的嚎啕大哭,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在蜕皮、改变。



以前的我,攻击性是向内的,习惯于自我批判。



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学着将攻击性向外,当我遭遇内心冲突或是感觉不舒服时,会直接地表达,不再考虑他人是如何看待我的,会不会影响人际关系等等。



当然了,“先破后立”。



一开始的时候,火候掌握得不是很好,有时可能有点过头。



但咨询师也在逐步教会我,怎样更艺术地与人相处,怎样在划清自我边界的同时,以别人更能接受的、或者是幽默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过去,我总觉得人际交往能力是天生的,性格决定的,很难后天习得。



但咨询师鼓励我,社交能力也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磨炼,慢慢提高的。



所以我也开始学习这些技能,并且收获了更多的友情和温暖,我开始觉得“世界明朗、万物可爱”。



通过心理咨询我明白了,逃避不可耻,但真的没用。



逃避是小时候的我,为了让自己在母亲身边生存下来的一种策略。



但我现在长大了,我可以选择直面人生的惨淡和淋漓的鲜血了。



而且我也懂得了,直面创伤与痛苦,接纳自己真实的一面,才是真正获得幸福的方式。



所以后来当我面对内心的冲突时,我试着允许这种痛苦感存在,接受那种不够好,不够完美的事情存在。



抽屉里很乱,就让它脏着乱着吧;门窗好像没关好,没关好就没关好吧。



带着这种缺陷感去做正常的事,该干嘛干嘛,坚决不逃避这种感觉,坚决不检查。果断走人,找点正事,正常的生活。



慢慢的,过头的思维和行为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淡。



我的一切越来越正常,世界也从非黑即白变成允许灰色的、混沌的空间存在。




真的很感谢我的咨询师。



她像一个向导,当我在漫漫黑夜中迷路时,为我指明了灯塔的方向,为我重新构建了健康、松弛、有益的关系模式。



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每周都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你一起探讨人生、生命、情感与成长。



不管这一周你经历什么,你知道这个人一定会等待着你,承接住你所有的困惑与痛苦,给予你最专业的剖析与治疗。



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最无可替代的珍贵之处。






本文原创,由森知心理咨询师张虹老师的来访者根据她们的真实咨询经历与咨询感受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