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打开书本,或者准备专心的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无法安静的时候,心里好像有只猫,在银河系漫游,脑中全是各种各样与当下无关的想法。
为什么人会无法安静下来,除了睡眠和身体的营养,以及少刷些能干扰注意力的短视频,还有什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专注?
融合
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不分彼此的,他们认为外在的世界,是自己的一部分,包括母亲。当下的需求,要立刻的得到满足,新生的宝宝无法忍受饥饿以及不舒服的状态,只要这些感受来袭,就马上要得到喂养和安抚。
虽然每个母亲,都无法做到完美的回应,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尽量的满足孩子这个时期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外界的区别,并惊喜的发现,原来妈妈是如此的“爱”着自己,这种经历会成为他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在成人后,可以安心的和某个人或事,进行连接。
但有的时候,母亲可能会很焦虑,或是没有办法,长期和持续的去回应孩子,在生命最初这种高度融合的状态下,婴儿们会“不分彼此”的感知到这些情绪,以及那种没有被回应状态的下挫败以及恐惧感。
换句话说,这种没有被回应的状态,会触发对死亡的焦虑,因为他们需要完全的依靠外界,或者外界的回应生存。
这些在生命早期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关系中体现出来,阅读或者专注于某项事物,是种高度融合的状态,需要我们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想法,以及和某些本质进行连接,但早年对融合的恐惧和焦虑,会阻止这些事情。
外在的表现,可能是无法忍受书中的那些“废话”,只想迅速的找到正确答案,或是在学习或是专注于某项事物时,潜意识层面期待那种立即的回应,而这些事情无法立即“回应”,同时又无法延迟的满足,意识层面就会衍生出种种幻想或者想法,来替代当下。
幻想从另一种角度讲,是可以立即满足我们的。
有时候曾经可以专注的我们,突然发现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集中注意力了,可能是有其他的事情,触发了我们早年的创伤。
需求
当根据外在的现实,意识层面设计好了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先完成什么,后续在做哪些事情,但来到当下的任务时,各种思绪就涌上脑海,在撕扯着注意力。
意识层面的排序,有时候和潜意识是背道而驰的。
在企图完成当前任务的时候,潜意识有些更“重要”需求没被满足,用各种形式干扰着自己。这可能是某些未完成的事件。比如:某位女士和男友发生了冲突,在两人进行了交流后,她觉得有些事还难以说出口,这是场没有结束的谈话,部分想法和情绪被压抑了起来,没有得到表达。
但压抑并不代表着消失,潜意识总是用独特的方式提醒,可能是躯体的症状,或是让一些莫名的情绪,不断地入侵意识,干扰着当下的事情。
当自己想被照顾,但却要压抑这种想法的时候,而独立完成工作或学习和潜意识深处的愿望产生了冲突,那些更“底层”的需求,干扰的当下的事情。
有时候过多的需要,或者对目标太多的要求,也会影响专注,那些同时涌入的欲望,会抢夺注意力,而过于丰富的目标,迫于时间的压力,导致在短时间内,想要得到的太多,反而会制造焦虑。
这些未完成的事件,被压抑的底层需求以及太多欲望和对目标贪婪,反而成了企图安静时,最扰人的噪音,影响着对事物的专注。
黑暗
我们和世界连接的方式很多,有的人是用逻辑和思维去理解事物,对某件事的本质,进行拆解和理性的分析,另外的人可能更注重感受,在体验中获得反馈,那些对情感的需要,和灵光乍现的直觉,构成了内在和外在现实的通道。
荣格将其称之为“心理类型”,用思维、知觉、情感和直觉的视角,来划分不同的人格,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擅长某种方式,也会无意识的忽略或压抑另一种,和内在或者外在连接的渠道。
有位男士在半梦半醒之间,隐约的看到了一个画面,全身赤裸的女人,被万箭穿心。
在童年时期,他的母亲有一种温柔的严厉,给孩子制定了很多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这位妈妈就会十分悲伤,反复的提及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的懂事,那样才是招人喜欢的,甚至在报名其不喜欢的兴趣班的时候,会先和邻居与亲戚打好招呼,说他听话和聪明,主动要求学习和进步。
迫于这种柔软和“积极”的压力,这位男士每次只有顺从,在学业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样的代价是,他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完全的在理性上理解母亲,是为自己好,这种模式持续到成人,在工作时,强大的逻辑和思维,确实帮助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在事业的高峰期,他感到巨大的空虚和莫名的焦虑情绪,难以安静下来,理性的思维已经无法解释那些感受性的信息,半梦半醒之间看到的女人,象征性的表达的他当前的状态。
被压抑、否认和“受伤”的感受,那些人格中关于“女性”特质的部分。
安静
1 回应之地
当早年和母亲的融合而产生的种种情绪,在成人后在新的关系中,会无意识的重现,当我们和书本上的知识,以及某项正在进行的事物,深度连接时,那些不舒服的感觉会让人感到焦虑。
而潜意识为了进行保护,会用阻断这种连接的可能,首当其冲的,就是去干扰专注力,把我们拽出当前的系统,断掉连接的弦。
可以先觉察这种情况,然后尝试的和那些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事物进行短暂地连接,接纳自己暂时无法安静的状态,允许自己离开系统,然后再回去,对于那些书写的“废话”保持恰当的耐心,以往之所以无法忍受这些,是因为我们潜意识希望“对方”可以立即的回应心中所需。
如果隐藏的自恋,希望完美的搞懂每一句话和每一件事,可能会导致挫败感时常的出现,这种情绪会让人逃离现场,去理解自己的不理解,反复的尝试几次,不断的去练习,让融合保持在一个比较纯粹的状态。
2 需求之死
当被压抑的渴望,因为种种原因要为现实让路时,并不会消失,不是以变形的方式呈现,就是不断的用各种方式去提醒自己,让个体离开当前的连接,回头去弥补那过去的遗憾,潜意识并不会理会那些理性的设置,只是想要获得满足。
未完成的重要事件,总是悄无声息的吸引注意力,去觉察这种状态,根据实际的情况,决定是否要先去完成,只要这些潜在的需求被看到,就会安静许多。
还有生活中那些“底层”的需求,往往非常简单,也最容易被忽视,这可能是躺在床上追一天剧,一场性爱、和某个人大吵一架、好好喝顿酒,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实际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结合现实的情况,优先去满足这些,或者答应自己,之后会找时间去满足这些。
而那些太多的,想要完成的事情,会使自己的注意力涣散,每种欲望都要尝试的表达自己,此时可以尝试做减法,寻找那些对自己成长最有价值的目标,并做出必要的舍弃。
3 怪兽的哀歌
当我们用完全的理性思维和这个世界连接的时候,关于感受的部分会被压抑,在潜意识里,或者下潜到更深的集体无意识,那些全人类整体经验和历史的遗迹中,和种种的情节珠胎暗结,化身为凶猛的怪兽,闯入意识,用梦、症状或是不经意的奇怪行为,来扰乱着个体。
或者相反,抛弃了理性的部分,用完全的感受,去和世界融为一体,被遗忘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善罢甘休。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极具理性思维的人,却在情感方面,有着非常幼稚的表现,或是感知能力强大的个体,有着最基本的逻辑错误。
首先可以先看到自己最“脆弱”的部分。
有时候思维走的比感受要快,就忽视了体验,思想在飞速的旋转,却把其他的部分抛在脑后。
或者只体验,没有思想,我们只沐浴在体验的风中,躺在宁静的大地用目光去抚摸白云,但等到烟消云散,一切又回到原点,过去、现在都没有改变,只会得到一个相同的未来,忘记了现实的生活中,需要理性的思维,去总结、理解和转变。
尝试去觉察和理解到整体,就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看到“大象”的全部面貌,有机会拿到生命丰盈的钥匙。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