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很显然,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既不是野兽,也更算不上神灵。
所以,当我们在此讨论关于“一个人”的状态,有个重要的前提是:
在拥有基本正常的社会、社交功能的前提下,相较于呼朋唤友,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做事情。
那么,这样“一个人”的状态,到底正常不正常呢?
一句话说清楚:
如果你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待着很舒服,且很享受这种一个人的感觉,那就没问题。
或许有朋友会说:就这么简单?可我心里还是犯嘀咕……就算我自己觉得没问题,可周围的人也会都觉得我这样不正常……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一个人可以很好地待着,
是内在成熟稳定自我的呈现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或者说,是要有多么地孤独,才会不得不一个人待着、一个人做事情。
基于此,我们难免总会对自己“一个人”的状态感到不对劲,会怀疑这样是不是不好很糟糕。
实际上,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做饭吃饭、一个人读书写字、一个人做手工、一个人摆弄花花草草、一个人发呆思考……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去完成的。
并且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感到孤单,同样可以从中体验到很多丰富的感受。
而一个人可以好好地待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恰恰是内在成熟稳定自我的外在呈现。
熟悉精神分析的朋友们可能会说:我们经常说人是活在关系里的,强调要跟人玩,跟不同的人玩。那么现在又说一个人待着没问题,是不是很矛盾?
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自我”这个东西很好玩:其与他人无关,却又是偏偏需要通过他人来确认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从很多“他人”那里获得健康、满足、良好的体魄,得到良好的抚育、积极得肯定和适当的回应。
所有这些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滋养,都会内化进我们的心里,并且在日后也能够持续地为自己获取这样的供给。
所谓内在成熟稳定的自我,便是这样来的。
内在成熟稳定自我,可以让我们拥有并维持一个健康的感觉和状态,这会让我们拥有稳定的身份确认感,通过自我实现、发挥各种潜能去活出更加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可以自己好好地待着并享受其中,恰恰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拥有“很多人”——那些被内化的、早年给予并使我们形成稳定成熟自我的“他人”。
所以说:看起来一个人的外在状态,却是要以内在真切地活在很多人的关系中为基础的。
这样“一个人”的状态,不但不孤独,而且内心很丰富。
更何况,一个拥有内在成熟稳定自我的人,应该是既可以很好驾驭“一个人”待着状态,也可以在人群中自由自在的人。
对享受一个人的状态不确定,
是 “自我感”不够充盈
有朋友会说: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也感到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更舒服。但很多时候朋友们老找我玩,说实话我并不想去。总不去,大家会不会认为我是不是不正常?我的朋友们会不会生气?我需不需要为了看起来正常去社交?
这样的想法经常困扰着我们,甚至其为我们所带来的痛苦,都远远超过了一个人待着时候的享受。
如果被这样的痛苦所困,说明我们的“自我感”还不够稳定充盈,在外界环境的激发下,我们便很容易摇摆不定。
很在意别人看来我是不是正常的,其实也是在让别人对我们感到“满意,而追求这样的“满意”,是源自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
对自己“一个人”的状态不满意,是因为“一个人”的状态激发了我们内在的“羞耻感”。
我们一直都说人都是活在关系里的,最早的关系,就是我们与养育者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人很好的照顾,是不可能很好地活下来的。
当婴儿时期的我们意识到我竟然需要妈妈的乳房需要妈妈的乳汁才能活下来的时候,最初的羞耻感便产生了。
当然,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只不过,当这个羞耻感无法被我们的养育者很好地安抚的时候,便会固着下来,在日后的岁月里影响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我们对自己“一个人”的状态不满意,本质是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感到我是需要其他人的”需求所激发出的羞耻感。
这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会经过一番反向形成的运作,让我们自己误以为“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感觉”。
因为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不必去直面“我竟然是需要其他人的”所带来的羞耻感了。
所以,当我们说“享受一个人的感觉”时,有必要对自己进行一下灵魂拷问:我是真的享受一个人待着的感觉,还是在逃避我其实是需要他人的羞耻感?
分清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待着,这对我们很重要。
逃避“一个人”的羞耻,
让我们变成隐秘的控制者
如果说,一个人可以很好的待着,是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很多人”,那么没有办法好好一个人待着,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人”。
因为心里“没有人”,所以才需要从外界环境中不停地去为自己找很多人。
这种境况下,我们不但会认为一个人待着是不正常的,就连看到别人可以一个人很好的待着,也会激发我们内心极大的不适感。
这时候,我们往往按捺不住选择让自己去社交、去呼朋唤友,显得自己很合群、不孤僻……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其实正是在讨好他人。
我们会去进行的所谓“正常”的社交、让自己看起来其乐融融的交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诸如“这个人性格开朗”、“这是一个很阳光的人”等等,一些列让我们感觉不错的反馈。
以此来支撑我们内在空虚脆弱的自我。
这样的讨好,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我们通过讨好去控制他人,从他人那里得到我想要的反应。
也正因如此,我们的内心,并不会真正快乐。甚至,这些“社交”让我们感到疲于应付。
如果我们不能觉察这背后隐秘的控制,还会做出许多对他人而言是入侵的行为。
比如,很多无法自己一个人好好待着的人,会出于“好心”去“教育”那些可以一个人很好地待着的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这样是不正常的,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极力地想要改变他人“一个人”的状态,以彰显自己的“正常”,是因为我们无法正视对自己的不满意和羞耻感,只能将这些糟糕的感觉一股脑抛到那些可以一个人很好的待着的人身上。
然后去改造他、让他成为我们内心所期望的自己满意的样子……
真正健康的朋友、亲人、或者其他的关系,都不会是让我们用讨好、控制的方式去维系和相处的。
如果我们因为不想要一个人的状态去发展维持关系,那么我们就不是在交朋友、不是在跟亲人们在一起、不是在创造享受一段关系。
我们只是在通过这样隐秘的控制,让别人符合我内心的期待,去构建一个我们自己内心中向往的、理想的、让自己感到满意的、可控的封闭世界。
这时,他人便成为了我们的工具,所有的关系都会“变味儿”,被我们搞成被物化、被利用的性质。
在这样的关系里,显然是不会收获令我们愉悦和滋养的感觉的。
而且,本质上,这也让我们仍旧身处一个自己跟自己玩儿的牢笼之中无法自拔。
说在最后
说到这里,对一个人待着的状态究竟正常不正常,我们心中想必各自已有答案。
无论此刻的你,是处在哪一种“一个人”待着的状态里,重要的是,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真实的状态,便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我们或是可以去放心大胆地享受自我充盈下的“一个人”待着;或是去为自己做一些什么,建立起更强的自我感,拥有健康的关系。
具体做什么,那就要因人而异具体分析了。
或许我们还会好奇:可以很好享受一个人状态,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想,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到那时,我们压根不care这篇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