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你怕了吗?
发布时间:2019-08-06
1884阅读
1.
垃圾分类,你怕了吗?
上海率先执行最严格的垃圾分类已经一个月了,路过小区的垃圾箱,经常看见居民们井然有序地扔垃圾,就连对讨厌的厨余湿垃圾,很多阿姨爷叔们也非常淡定地打开塑料袋,倒入垃圾桶,再把垃圾袋扔到干垃圾桶,觉得手被弄脏的,还可以到垃圾箱房旁边的水龙头冲洗干净。一切似乎步入正轨。
另一方面,还是会看到街上,小区里的地上,随机出现不知名人士留下的各色垃圾袋。偶尔在朋友圈发发垃圾分类的内容,就会引起全国各地朋友对上海投以同(恐)情(惧)的目光,好像我们生活在炼狱一般。
垃圾分类好像成为一个最需要勇气和智力的活动,这是为什么?
现实的原因可以张口就来说很多,比如太脏、太麻烦、不习惯、不方便……
但抹去这些表面的浮末之后,我似乎有点觉察到,对于垃圾分类的惧怕与厌恶,还有没有什么潜意识的动力?而且这动力与我们人生其他的事情似乎紧密相关。
2.
对待垃圾也需要意识化?
跟大多数人一样,面对垃圾分类,我第一感觉也是“好麻烦啊!”
靠着自小的环保主义价值观支撑着我开始一边嫌烦,一边学习垃圾分类。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个最大的感受:不开始垃圾分类,你都不知道自己平时制造了多少垃圾。
以前想买杯奶茶就买了,喝不完就随手扔垃圾桶;以前想吃外卖就叫了,吃完袋子一扎,随手一扔,再也不用理会。
现在突然觉得每一笔可能制造垃圾的消费,都要谨慎对待:你不光得花钱买,还得花脑子分类,花精力执行。
自从垃圾分类实行后,我再也没在家里叫过外卖,因为想到,还要把吃不完的倒湿垃圾袋,要把油污的一次性餐具冲干净,再放干垃圾袋,我就觉得,算了还是在家随便煮点面条吃吧。
垃圾,好像从一个可以被我们无意识程序自动处理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必须要进入我们意识层面,让我们好好考虑和对待的东西。
难怪让人很痛苦啊!所有从无意识领域进入意识领域的历程都不是那么轻松的,包括对待垃圾。
3.
欲望如垃圾般“廉价”
面对原本无意识扔掉的众多垃圾们,你首先要直面的,是自己无意识一定要满足的欲望。
原本各种买买买之后,可以轻松在你眼前消失不见的东西,现在都要一一经过你的脑子,让你仔细思量:扔哪儿?什么时候扔?
前阵子我家几天之内,矗立了好几座各种快递箱子垒砌成的“可回收垃圾建筑物”,别问我为啥不及时扔掉,因为积累速度快,喘口气半天的功夫,网上订购的各种快递便纷至沓来,想着每天扔多费事,索性积累多一点再说吧,不知不觉之间,便让它们疯长起来。
网上交易让很多欲望可以得到最及时的满足,很多人动动手指之间,其实是在满足自己早年不得不被父母“延迟满足”的那些欲望,而并不是自己当下生活必需的东西。
家里堆了很多累赘且无甚大用的东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如果不是整理房间我还可以暂时不用面对这一切,然而有了垃圾分类,对不起,因我欲望而制造的累赘会以比原来庞大数倍的方式随时呈现在面前,让我一不小心就心堵了,我不得不正视自己消耗了多少金钱,资源以及空间的事实。
无意识满足自己的琐碎小欲望是容易的,然而当这背后有更大代价,或者说它转入我的意识层面后,我不得不问自己:这些轻易地满足后面是隐藏了什么?
至少有一点:我希望通过琐碎而轻易地满足去替代那些要花费自己更多时间精力才能做到更精细更大的满足。
比如我买了很多件平价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好像是满足了我爱美的欲望,其实是在回避去认真健身,认真给自己搞造型设计地对美更精致,更高级的追求。
两者可能在花钱的价值上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垃圾分类之后,让前者的视觉冲击力一下子显现出来了,我突然觉得那些为了满足自己“爱美”欲望所做的事儿,多少都显得有点儿“垃圾”了,
这个“垃圾”的意思是,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式太粗糙,质量严重不足所以得靠数量弥补,最后数量的触目惊心要靠垃圾的形式来显现。
4.
垃圾:你不知道的陪伴者
垃圾另一个难以分类的原因是与直面分离有关。
先不说垃圾分类,光是扔垃圾这个动作就带着很多分离的意味,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老人有屯垃圾的癖好的原因之一,因为老年人最大的恐惧是死亡焦虑,死亡,就是终极的分离,这些老人们实际上是在用囤积垃圾的方式抵御潜意识的死亡焦虑。
在上海最近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25岁的宅男足不出户,靠叫外卖填饱肚子,在自己屋子里囤积了好几年的垃圾,甚至于别人提出帮助他扔掉,他都拒绝了。这背后是他十几年前几位亲人一夜之间在火灾中去世给他带来的创伤,极大激活了他的死亡焦虑,让他几乎退行到了胎儿状态(吃喝拉撒都在子宫里完成),垃圾成为了陪伴他的客体,以至于他无法与之分离。
直接扔掉垃圾,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容易的,并不会激活多少分离焦虑,但是,如果扔掉之前还要对它进行分类,让这个分离的过程被数倍地拉长,可能内心体验就变得逐步不可耐受,具体地体现就是在分类过程中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当然从现实层面来说,垃圾分类的确增加了扔垃圾的工作量,比如要思考,查询一下手边的垃圾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再扔。
从潜意识层面,每一次查询,思考,仔细地送垃圾们去该去的地方,都是一次对我们过往某一个生活的告别,原来这个告别可能只需要“咻”地一瞬间,现在却不得不拉长几百倍。
以前我们可以粗糙含混地告别,现在却不得不清晰明了地告别,这对有些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们以为是怕麻烦,其实“麻烦”背后意味着关系,在他们潜意识里,可能每一次分类垃圾再扔掉都都是一次微型分手,甚至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5.
归途,值得更精心的对待
垃圾,我们往往把它们看作废物——脏、乱、差、臭,正如我们对待自己的排泄物一样。
但所有我们即将要丢弃的,哪一样不是我们曾经渴求的?
当渴求的资源被我们得到,利用完之后,可能其实我们是有愧疚感的,所以并不想再多看它们一眼,也不想再去多考虑一下它们的归途。
也许,这也正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在无意识的驱使下,我们粗糙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仓促混沌地告别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一段旅程、直到整个人生。
垃圾分类让我们正视归途,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一路的每一步。
正如临终关怀,入殓师等职业实际上是很有价值的一样,垃圾分类的价值不止于经济、自然、资源,其实也存在于心理、哲学方面。
如果我们能郑重地对待所有经过的人和物,精心地送它们踏上另一段旅程,而不是因为要分离、要结束,就草率和无所谓,这也会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