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走亲戚,是令很多人头疼的一关。
有网友直言:“亲戚之间,都是在攀比,在嫉妒,没有人真正希望你过得好;除了爹妈,其他亲戚都希望你过得不如他家。”
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组漫画,被其中一幅直接笑喷。文字内容是“亲戚一句话把我暴击了两次:你单身这么久,钱应该攒了不少吧?”
不免感叹,这位亲戚的攻击水平实在是精准,恰好抓住了当下年轻人“穷”和单身的两大痛点,更何况常常有人会把这两点形成了因果逻辑:如果再有钱一点,脱单就更容易一些。
话说回来,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被“暴击”的时候,你可以相信,你正在被狠狠地嫉妒着。
说你“单身钱多”的亲戚,也许TA正在遭受“婚姻费钱”之苦。
我不能逍遥,就要通过戳弄逍遥之人的痛处,以缓解自身的不适。有此举的人,多半生活不幸福。
你过得不好,能缓解我过得不好的焦虑
越是能够活出自己、更大程度上掌控自己人生的人,越是能见得别人的好。
反之,那些过得比较糟糕的父母、领导、伴侣,他们虽然嘴上希望孩子、下属、另一半更好,但却在关系中有意无意做着一些打压和阻挠对方的事情。
为什么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因为他们早年没有被好好对待过,对得到“好”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无力。
一位年轻姑娘跟我说,她去麦当劳吃东西,对面坐着一位父亲带着三四岁大的女儿,小女孩很调皮,时不时把玩具或薯条打翻在地,父亲一遍遍耐心将玩具捡起,无比温柔地用纸巾擦去女儿嘴边的番茄酱。
这一幕姑娘看得好气啊,她恨不得上前把小女孩的餐盘掀了,再朝那位父亲吼两嗓子。
因为,她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这般包容和爱意;回想起来都是自己噤若寒蝉的可悲模样,任性,更是不敢。
长这么大,唯一的温暖来自闺蜜。后来,闺蜜结婚了。
在姑娘的眼里,闺蜜的老公就是个标准渣男,但闺蜜好像对他的渣,置若罔闻。
很多次,她恨闺蜜爱那么渣的他,她发疯地嫉妒他们的关系,而她自己永远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关系。
她说,她在等着有一天,闺蜜跑回来向她哭诉终于认清了渣男老公的嘴脸。想到那一刻,怒气好像消解了大半。
姑娘的心路历程,向我们生动展现了嫉妒者内心的滔天巨浪。好东西你有,我没有,所以嫉妒。有了留不住,还不如毁掉。
因为想起这样一个对我如此重要的好东西,却在我的掌控之外;为了避免再体验想要继续依赖于它又不能的痛苦,毁了一了百了。
就像我们拿来开玩笑的那句话:把你的痛苦说出来,让我们高兴高兴。
玩笑背后的悲凉在于,真正幸福的好东西,已经没有希望了。
嫉妒的可怕,在于摧毁希望
精神分析理论中,把嫉妒称作“羡嫉”(Envy)。在所有的原始心理过程中,羡嫉是最具有破坏性力量的,它一出手,就带有摧毁性质。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它针对的并不是挫败和痛苦,而是提供给人们的庇护、爱以及希望。
关系中,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双方都是痛苦的,原因在于希望被摧毁。
女演员吴越,因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饰演了小三凌玲一角,被网友骂到关闭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有人劝她:观众骂你,是因为对你演技的认可。
吴越回应说:“我不明白,什么样的认可不能用鲜花和掌声来表达,一定要以恶毒的谩骂来进行呢?”
骂吴越的观众表面很爽,其实内心很痛苦,因为角色剧情激活了他们心中对留住爱这件事感到无助。
吴越更痛苦,原本优秀的演技带给人好的、价值感的部分被暴击了,那么作为演员的希望在哪里?
同样试想一下,如果世界没有了和平的希望,人们将经历怎样的逃亡?如果作为父母,自身爱的能力被摧毁,那将养育出怎样的孩子?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男性来访,他是一位体力劳动者。整个童年时期,他在家庭的动荡中度过,父母每次吵架,都会引起全村人围观的那种。
在他心里,几乎没有留住过好的感受,或许从来就没有过。
在咨询中,我要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去迎接他不断的攻击,他恨我这个“坐办公室的”,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偶尔觉得我说的话有点用,他便不作声。
当我说,今天咨询结束的时间到了,他会立刻愤怒地挂断视频,一个字的招呼都不打。
屏幕这头的我,独自品味尴尬和挫败,职业自信差点被摧毁。再后来想起他,会涌起悲伤。
有多嫉妒,就有多无助
为什么一个人会具有强烈的嫉妒心呢?
梅兰妮·克莱因是羡嫉理论的提出者,她把人的过度羡嫉归因于先天强烈的攻击驱力。
从另一个关系的角度看,是儿童对极度不稳定的养育环境的反应。因为不稳定,孩子对回应和爱的希望被反复激起,但结果大都让他们失望透顶。
在我的理解中,好和坏或许都不是重点,不稳定才是决定性因素。
1998年英国有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她比烟花寂寞》,讲述了一对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姐妹之间的嫉妒故事。
姐姐是长笛手,妹妹是大提琴手,两人从小形影不离,亲密无间。
姐姐受到英国广播公司的邀请演奏长笛,大人们常对妹妹说的话是“有位天才姐姐,你一定很骄傲”。这时,妹妹感到自己黯淡无光,不能为家人带来荣耀,被母亲冷落。
于是她抓紧一切时间刻苦练习大提琴,终于在一次比赛中获得冠军。
从此,妹妹成为了父母关注的对象,姐姐变成在门口等待妹妹练琴的那个人。大人们的话变成:有位天才妹妹,你一定很骄傲。
在这个家里,爱是不稳定和有条件的,只有天才和冠军,才能让父母瞩目。
姐姐对妹妹说:“没有大提琴支撑,你一无所有。”
结婚后,丈夫也告诉她:“没有大提琴,你就不是你了”。
就连她被诊断出多发性硬化绝症后,母亲的第一句话是问:“她会不会停止演奏?”
所有这一切,为妹妹生长嫉妒之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无法像姐姐一样,除了长笛以外,还可以过着夫妻恩爱、孩子成群的普通人生活。
终于,她向姐姐提出了一个嫉妒到变态的要求:她要和姐夫上床。
姐姐当然无法接受,她就自伤把自己弄到满身是血。姐姐无奈,只好答应。和姐夫在床上的那晚,她嘴里哼的是小时候的歌,仿佛回到了姐姐什么都宠着她的那些时光。
她摧毁了姐姐,也摧毁了自己。
影片最后,妹妹,年轻却载誉全世界的大提琴家因绝症去世。
这样的寓意像是在警醒我们,唯有让嫉妒死去,希望才有机会重生。
如何处理嫉妒?
每一份嫉妒的背后,都在诉说对连续稳定的爱的渴望。
如果一个人被好好地对待过,就不会对被爱感到那么无助和失控,也不容易生出太多嫉妒。
基于以上理解,当你遇到一个嫉妒你的人,相信你也有能力面对了。
想要安抚自己的嫉妒之心,有一个总体的方向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自己。
具体怎么操作,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自我控制感,部分的弥补过往未被充分爱过的缺憾。
最后给出来自曾奇峰老师的更加轻松的解释:嫉妒是贬低自己,夸大了别人的成就以及成就带来的幸福感。
也就是说,适当提高自己的自恋水平,咱也是小康生活。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作者: 徐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