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子失恋后,给前男友写了一段话:
对不起,没长成你喜欢的样子,没养成你喜欢的性格,没你想的那么有钱,也没有让你心动的感觉;我对自己挺失望的。
网友在下面心疼回复:太卑微了太卑微了。你要相信能等到欣赏你的人。
根据女孩的这番话,我们可以脑补一个心理学画面:
在一整条的自恋谱系上,女孩和前男友分别站在自卑和自大的两端,遥相对望,触碰不到彼此。
两个自恋的人,以爱的名义,自伤,互伤。
不是对方有多好,是我们对TA赞誉过高
也许男孩真的自恋到近乎“苛刻”,也许女孩自恋性地以为,如果自己没有满足那些条件,对方就根本经不起关系中有瑕疵的存在以及带给他的“摧残”。
实际上更普遍的真相是,人们在投入恋爱时,经常把光环戴在了对方头上。
用心理学的说法,是将大量的自恋力比多投注到了所爱的对象身上,目的是成全自身一些未实现的愿望;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自我变得越来越谦卑,而对方也越发显得高不可攀。
弗洛伊德认为,恋爱的标志是一个人把对方放在了自我典范的位置上。
那就是说,一恋爱,势必要给对方好评;我们爱的,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经过自己美化之后的理想中的人。
进一步看,这个理想化的人,终究还是为了满足我们自恋性的需求,只不过方式和手段上曲折了一点。
爱一个人,其实是在迂回地爱自己。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心理过程呢?
当幼儿还处在原初自恋的时期,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完美和力量无穷的,并且从这些全能的幻想中获得自我满足。
但好景不长,随着幼儿不断体验到外界带来的挫折,就不得不把目光从自我关注转向客体以确保继续满足。
那么孩子自然将养育者作为早年最重要的爱的客体,虽然父母并不是完美的,但孩子可以借助父母的力量,或者想象他们是完美的,来保持对最初那个“无所不能”的自己的深深怀念。
从自恋的角度,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成年人去谈恋爱的精神动力原型——我想通过去爱一个人证明我是好的。
如果放到客体关系中变成:通过去爱一个人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
最好能看见和承认自己在爱里的深层需求,才不至于妄自菲薄,或者布下“都是为你好”的控制。
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对婚恋保持距离的态度,大概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因素,让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质量,拉低了单身时的自在。
这直接等于自恋的受损。
如果谈场恋爱结个婚,让自己更加不喜欢自己了,是不是宁愿一个人跳舞?
自恋,将真实的关系拒之门外
当然,我们也在孜孜以求找到爱、拥有爱的途径。
无论是在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里,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们总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一旦去爱,又总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很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是以如己所愿的形象,和自己在一起。
而且要命的是,对方和我们一样,同时抱有这般自恋的幻想,这就很麻烦。
如果一段关系中大量呈现的是自恋的投射,就无法做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去爱具体的人”,要么分手,要么痛苦纠缠,很难突破自恋这层关卡,持续向深度发展。
关于自恋,会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最俊美的男子纳西索斯。
尽管有那么多貌美的女子向他示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有一天,他忍不住赴水求欢而溺水身亡。众神对纳西索斯感到同情,让他死后化为水仙花。
这个版本似乎在告诉人们,爱上自己将导致毁灭。
但在另外的版本中,从更加丰富的关系角度揭示了这个神话的深刻寓意。
纳西索斯爱上自己投射在水中的倒影,他并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直到他意识到那个倒影只是幻想,并且不能离开他而独立存在时,他彻底绝望自杀了。
这一次,神是在惩罚一个不具备爱恋真实客体能力的人。
自恋者难以接受别人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也因这般自恋而难以被爱感到痛苦。
对于他们来说,去和具体的人建立长久的关系,是非常艰巨的挑战。
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好或者做不到,和纷乱的现实勾连在一起,就构成了属于每个个体的独特命运。
走出自恋之爱
回到现实中,所谓具体的人、真实的客体是什么样子呢?
年轻人一恋爱,节日就格外多。
每逢需要礼物的日子,有些女孩子就不免跟男友闹别扭:我不说你就知道我要什么,这样的爱才是宝贵的,如果我说出来那还有什么意思!
从心理上看,这种思维是婴儿期的残留。还没有发展出语言功能的婴儿,不用说话妈妈就立刻明白孩子要什么,这的确非常宝贵。
这个时期的自恋得到满足,将更有利于孩子后期的成长。
但成年人想要让别人满足自己愿望的最佳方式是,清晰地告诉对方要什么。
男友的真实情况是,他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记忆中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情形都少见;第一次去女孩家吃饭,当看到她的父母互相夹菜时,先是懵,后心酸。
假设女孩总是自恋性地执着于把男友改造成能将礼物及时送到心坎上的人,这段关系多半走不下去。
一个具体真实的人,总是会挫败我们想象中的完美。
女孩需要面对的是,男友可能会在了解了她的需求后满足她,也可能因为某些限制只能做到部分满足。
不管结果如何,适时放弃自恋性的幻想,决定在真实的关系面前重新思考,就是迈向人格成熟的一大步。
亲密的俩人,演绎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
一位丈夫一边享受着来自妻子对他生活上的妥帖照顾,另一边又抱怨妻子控制欲太强;对丈夫而言,这位既周到又控制的妻子,就是具体的人,无关对错,这只是她真实的客体样貌。
丈夫向往的生活,是孩童般自恋的随心所欲,外出不需要时时向妻子报备,回家就有可口的饭菜和干净的衣服,自由永远存在于家庭之外的女人那里。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面写道:“祥子晓得妇女的厉害,也晓得妇女的好处”,正如所有人在所有关系中都曾体验过“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的对立与冲突。
自恋者的习惯是尽可能利己,无法在关系中深度兼容。
即使兼容,使用的也是平行表浅的方式,比如丈夫处理不了来自妻子的控制,转身去别的女性那里寻求放松。
虽然在哥们儿眼里,好像他能做到家里家外游刃有余,但在心理水平上,只是“这个不行换那个”的二元思维,还未发展好应对复杂多元关系的能力。
在亲密关系中,不是人多才复杂;爱情和婚姻恰恰在两个人之间,考验彼此和一个具体的人展开深度关系的能力。
对于丈夫来说,能够尝试和妻子一起去理解她的控制,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这才是深度的开始,虽然并不容易。
而一旦有所突破,这种走向深度的意识,也将帮助我们在亲密关系以外的其他场景中获益。
最后,没有人不自恋,放到关系当中,它就是个程度的问题。我们需要承认人的有限性,包括自己的和对方的。
不是说我们不应该通过对方来满足自恋的需要,俩人在一起互相图点啥也没毛病。
同时也要知道,合乎现实的理想关系,是需要运用一些勇气和智慧,自己有能力创造一部分,双方合力实现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彼此达成理解。
不要一爱就伤害,而是越爱,越爱。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