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强迫症系列文章第二篇)
生活“应该是”与“本来是”怎样的有时并不相同,但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应该,而脱离了现实,那么就会造成痛苦。当然每个人都会对生活有美好的愿望与期许,这本无所谓对或错,但当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却依然不能放下,还在执着于他所谓的理想,并把这美化成了人生至高的最求,想必此时的理想就成了执念。就如同我们往往可以希望自己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却不能要求自己长命百岁;我们可以期望被别人接纳,但却不能妄想被每个人喜欢;成功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但一旦强求就容易走入极端……有理想是好的事情,但切记如此的理想是否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想。
森田教授谈到:谈起所谓思想,原本就是从事实产生的东西,它无外乎是对事实的记叙或说明,而正确的思想必然与事实一致。因为想按照个人的思想来创造或安排和改变客观事实,所以才常发生矛盾。禅家的所谓“恶智”,般若心经所谓的“梦想颠倒”都可以说是这种原因引起的……所谓矛盾,是我对认为应该如此,必须如此,而实际上却和想象的结果相反,出现矛盾时,暂且给予的命名。在思想矛盾中,尽人皆知的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人必然要死。无论怎样害怕也不起作用,反正最后是必死无疑。但若想赶走他,否定他,或战胜他,这都是不可能的。我所谓的“正常心态合于道”中的“正常心态”简单解释为日常生活中应有的原本状态,而“道”就是客观事实的真理。
虽然我们认为的应该如此,有时会违背事实如此,最终产生了心理冲突。但当一个人活在主观的想象中太久,太深,就会分不清幻想与现实,活在幻境之中而不自知,此时他已经活在“梦想颠倒”之中,而治疗就是要惊醒梦中人,但来求治的人往往太执着于症状,而没有醒悟到症状就是幻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如果不能走出幻想,那么症状也无法真正缓解。
一个男性患者因为按摩的时候熬不过小姐的诱惑,有了一次手淫的行为,之后他就觉得自己不纯洁,不完美了,无法接受自己。以前他还鄙视那些找小姐的朋友,而现在他却也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他现在因为不能接受自己,所以都想要自杀。他认为自己本来挺好的,结果被破坏了,不纯洁了,他再也不是原本他所认为的自己了。他以前幻想找一个处女,一个纯洁的女孩,而现在他觉得这一切离他好远,他认为他的人生也被这件事给毁了。他幻想如果一切没有发生就好了,他还是之前那样纯洁,并也可以活在因此而带来的优越感之中。而现在竟然连那些他瞧不起的人都不如了。他也自负地认为,如果他纯洁了,就可以配得上任何一个女孩,也可以在各个方面去的成功,但他幻想中的完美都离他而去了。
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曾经一位恐艾症的患者,他每次都是喝多的时候和朋友去找小姐,之后又后悔,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之后再次喝多了,他又会去找。他奇怪自己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这样的事,也许真像就是:他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男人,只是一直活在圣洁的幻想中,不愿意承认与面对他自己罢了。
而他也同样,其实他的行为也不是无法接受,而是他不愿接受,毕竟他也同样活在圣洁的幻想当中,把幻想当成了真相,并活在因此而带来的优越感之中。所以这个行为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他完美自我的幻想,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真相。所以这次爆发不但不是坏事,反倒是好的事情,毕竟美好的幻想只存在于童话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纯洁的人,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他永远都无法认清他自己。
但一些患者却反驳道,难道人不应该对自己与生活有所追求,努力变好总不是坏事吧。这一点就好像哲学观点或政治党派的种种争辩,好或坏,不能完全从理论上来进行,也要看实际,如果你的追求非但没有让你变得更优秀,而让他陷入到严重的内心冲突与痛苦,就好像如果一种政治理想非但没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反倒让人民的日子过不下去,那么我们要反思这种政治理想到底是理想,还是幻想。脱离实际的幻想总会化妆成理想,让人相信它是实际的,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的,但如果此种理想成了一种应该,成了一种逼迫,成了一种不得不的要求,那么此种理想反倒会成为枷锁,让一个人越来越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与生活。
一个女孩总是很烦恼,因为她本想专心学习,却总是被无关的人和声音打扰,比如,风扇发出的声音,或同学讲话的声音,亦或是前座比较高,挡住了她的视线,因此她对同学充满了愤怒和不满。而之后她变得特别消极和烦恼,认为自己是否成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当然这一切和她的目标和理想有关,毕竟她的目标是985,211她都没有考虑过,因为她爸爸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总是给她灌输知识改变命运一类的鸡汤。所以她整天幻想成绩好,考好的大学,最后成为刘强东一样的人物,成为人生赢家,有别墅,有花不完的钱。
所以,她不是希望专注学习,而是必须专注,不然她就无法成为幻想中的成功人士。因此,她如此敏感被影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我经常说的一个故事就是,设计拖拉机的时候压根就不会考虑风的阻力,但喷气式飞机就会在意。如果她不是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想必也不会病态地敏感。不过她认为这样太过消极,就是对命运低头,她坚信自己可以掌控命运,而不被命运掌控,所以她不甘心放下。
希望一切都好没有错,但强求这一切都是好的,则是一种痴梦。
但太多人活在梦想颠倒之中,反倒把幻想当成了现实,而把现实当成了不应该存在的症状。一位男性患者总是把自己表演的人品极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在别人面前维系完美的人设,别人也认为他没有缺点。虽然这一切只是一种完美的假象,不过他却成功地把自己欺骗了,认为自己就如同圣人一般。所以他怕自己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也怕在头脑中如果产生诸如,强奸、乱伦、杀了孩子等等这样恐怖的想法,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杂念。而就算在电视中看到了一些诸如强奸和杀人或人际冲突的画面他都会转台,因为在生活中他也从来都没有和别人发生吵过架,因为他是一个“好人”。为了维系好人的人设,他只能不停地压抑与控制自己,结果他的想法越发无法控制,结果陷入到了强迫性思维当中。
焦虑来自于对现实的恐惧,而强迫则来自于减轻焦虑的尝试。简单来说,强迫就是把各种可能性消除,然后他就会可以活在绝对的安全和可控之中。如果没有现实也许他就什么病也没有了,他就可以做梦了。
来求治的人往往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身上有不正常,或不应该存在的症状,但对于活在幻想之中的人来说,他很可能是把本来正常的现实,当成了不正常的症状;把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当成了一种病态的存在。此时他来做治疗只是幻想治疗师可以继续催眠他,让他继续活在理想国当中。比如,一位男性患者因为严重的焦虑来治疗,之前他有过惊恐发作的经历,所以就很怕自己会死掉,而最近症状发生了转移,他开始担心自己会疯掉,他补充道,害怕死的就是就不怕疯,而怕疯的时候也不怕死。现在他非常敏感自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想法,担心自己出现“妄想”,比如,他看到一个房子不错,就想以后结婚就在这里生活,但他又想到自己没有钱还这样想,这是不是妄想,所以他就把自己吓了一跳。再比如当他看到一句话,说精神病不敢看别人的眼睛,结果他就总是盯着自己的照片来验证自己到底敢看还是不敢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他做了很多如此啼笑皆非的事情。
我提醒他也许这就是命运吧,毕竟没人能掌控一切,每个人都有死和疯掉的可能性,我也不例外。但道理并不能说服他,毕竟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谈到他从小到大就没有服输过,他的人生观就是“干”,而他也因此取得了成绩,赢得了尊重,维系了骄傲,而这次就是因为干不过了,所以才陷入痛苦与无助。也许别的事情尚且可以战胜,不过他现在却一直是在和影子打架,也就是和“可能性”在对抗,想必他必然失败,毕竟没有人能摆脱或战胜可能性,也没有人能把一切不确定变成确定,也许只有上帝才可以做到。
焦虑是表象,背后隐藏的是是患者对生活的真相的恐惧——每个人都有死掉和疯掉的可能性。他妄图与“可能性”绝缘,想要活在绝对的安全之中,控制一切,掌控一切,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冲突。他接着谈到,惊恐发作把他的安全感打破,感觉死亡和疯了和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但也许这就是现实,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现状?谁能保证自己绝对安全?之前他所谓的安全难道不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狂妄。虽然现在他已经睁开了眼睛看见了现实,不过他却依然不愿醒来。他幻想回到以前,他要消除这些杂念,毕竟以前他不担心,更不会想到这些问题,以前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是上帝的宠儿,这些倒霉的事情是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直到第一次惊恐发作打破了他这样的幻想。与其说现在不正常,倒不如说他之前更加不正常,毕竟之前他一直活在一种假象与自我催眠当中,认为认为一切可控,完美,自己是主宰,这明显就是痴人说梦。
有的患者在发病前一直认为玉皇大帝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宇宙的霸主或认为自己是伟人、圣人,幻想的时间长了,他竟然也把这些痴梦当成了如假包换的事实,而当现实打破了他的“事实”,他就陷入到了极度的恐慌之中。这到底是该怪这些现实,还是他自己呢?
也许那些能让他痛苦的东西,反倒是在“治愈”他,就好像皇帝的新装里面说真话的男孩,只是他只想继续做梦,而一味地忽视,甚至想关掉这些“忠言逆耳”。也因此他极度害怕被批评、嘲笑,对别人的看法非常敏感,他甚至会因为同学说一句咱们寝室没有牛人而愤愤不平,也会因为被身边的人超越而惶恐不安。当一个人女生说别人就应该对她好,以她为中心的时候,我问道,别人为什么要这么优待你?她说道,因为我好看,所以他们就应该喜欢我,捧着我……其实她应该感谢这些“伤害”,毕竟如果没有这些警醒,想必她就会更加看不清楚她自己了。所以能让你痛苦的现实,才是帮你看清楚自己的镜子。
一位女性患者因为从小缺乏妈妈的爱与接纳,所以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人,而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越是难以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就越躲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所以从小学开始她就总是会进入到一种幻想的状态,幻想自己是神仙,有一天会飞走,也会幻想大侠喜欢自己,陪着自己,所以晚上睡觉之前是她最放松的时候。如果能一直活在如此完美的幻想之中想必她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人总逃不过现实。所以当日后老公对她不如幻想中大侠那么体贴,她不如同学混的好,别人比她更优秀的时候,结果她就陷入到了更深的自卑与自恨之中,她恨不得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认为自己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表面来看她的痛苦是来自于各种工作与生活的不顺,但从本质上来说,她的痛苦是来自于现实与幻想的落差——登得越高,摔的越重。越是幻想的完美,就越是觉得现实中的自己一无是处
所以自卑的人并不是他不好,只是没有达到他幻想中那么完美。因此一些美女来治疗硬说自己长的丑,还要去整容的时候,我往往很惋惜,毕竟我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她不好,而是她对自己太过苛求了,无论她整成谁的脸都不会对自己满意。有时,她还会认为自己影响了别人,“丑陋”的外表或表情吓到了别人。所以一些人不敢照镜子,他担心镜子中的自己不如自己幻想中那么完美,一些人也不敢和别人一起睡觉,他谈到睡着之后的丑态会破坏他在别人心中完美的形象,还有的人不美颜不发圈,不化妆不出门,虽然表面上来说这些事做给别人看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做给自己看,欺骗自己真的如幻想中那样的完美。
所以他恐惧现实,也恐惧现实中的自己,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虽然在意识当中他也许没有觉察,但在潜意识中,在梦境中,往往会以夸张的形态表现出来,比如有的人会梦到自己在飞翔,双脚离开了地面,还有的人在半梦半醒之间发觉自己站在高处俯视云云众生。因为他一直漂浮在空中,所以也会做一些从悬崖上跌落的梦,甚至会在睡梦中惊醒。所以他比一般人更容易紧张和焦虑,当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也容易做一些考试的梦,他在梦中还奇怪,我不是毕业了么?怎么又回到了考场,而他又没有准备好,所以恐惧的不行。
他就好像童话中没有穿衣服的国王,却觉得自己穿着世界上最好看的衣服,在想象中他自我欣赏,陶醉,催眠他自己,他宛如活在幻境无法自拔。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觉得这一切也许是假象,但一会他就又陷了进去。毕竟这一切就好像是精神上的毒品,在诱惑着精神贫瘠的人。而对于内心充盈的人来说,是可以识破这一切的假象。这一切像极了传销洗脑,此时他的理智和客观都被跑到脑后了,一味地相信那些给自己洗脑的东西。一位患者认为别人都嫉妒他,当问到为何会嫉妒他的时候,他谈到是因为自己比他们有文化,而我知道他高中都没有毕业,所以就问他哪里来的文化,他谈到是因为他初中的时候看过一百本《读者》与《意林》;而另一位患者刚刚被经历辞退,他非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却认为是经理嫉妒他的才华和能力才把他辞退的,经过如此“黑白颠倒”想必他也就越来越分不清现实,看不清自己了。
此时,他已经活在了幻境当中,就好像节日里的礼品盒,他把自己包装的很精美,已经看不清自己本来的模样,或者他本就不想看清。一位女性讨厌去超市,商场,售楼处那些光线明亮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她担心别人看到她的衰老,也怕见到一些青春靓丽的女孩,让她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和漂亮。
当然患者并不是在人生之初就活在了幻想之中,而是后天经过他不断地自我催眠与努力包装来实现的,最后他终于成功地欺骗了别人,还有他自己。虽然之后不断有现实试图刺破他的幻想,不过不是被他战胜了,就是被他逃避了,反正一个努力欺骗自己的人,他总能不停地进行自我美化与吹捧。比如一个男性患者从小爸爸严格,期望高,不听话就会被打,所以从小他就乖巧,迎合父亲的期待。初中的时候他要求自己每门都第一,当然他也做到了。不过当门门第一之后他变得自我膨胀,总是和别人比较,比如,回家的路上,他就盯着前面的人,然后超过他,有时还和太阳比,如果到家太阳还没有下山,就很有成就感,做梦都是争第一。工作后他是老师,他学生也考的比别人好,连着11年是第一名。在生活中他也而总是总是盯着不好的地方,不能改变的心里就难受。他谈到就好像是一种心瘾,从小他就幻想做一番大事情,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但这一切却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恐惧打破,毕竟他无论把自己幻想的多么伟大,都逃不过死亡。死亡是现实的终极的体现,所以害怕死亡的人就是害怕现实,而害怕现实的人就是一直活在幻想之中。
此时,他仿佛就成了他幻想中的神,他就是无所不能的,别人都要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别人没有对他特别的优待,他就会愤怒不满,和别人发生冲突,甚至离群索居,他恨别人,因为别人并没有把他当成神、伟人一样的来尊重和崇拜。所以一个男孩当女友说他不会做饭,穿衣不会搭配的时候他就开始憎恨女友,当然他也憎恨身边所有的人,因为别人也没有给他特别的优待。他的愤怒并不是他受到了多大的伤害,只是,他认为别人都应该尊重他。有时,他也会幻想他有部队,统治了一个村子,然后他就是老大,每个人都对他俯首称臣。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对那些可以领命和指挥他的人更愤怒,他怎么可以指挥我?他怎么能这么和我说话?他怎么能不喜欢我?所以他难以处理好他和领导的关系,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吧自己放在从属的位置,他一直认为他是正确的,就算是领导,他也没有放在眼里。
有时,他也会讨好身边的人,因为他想被表扬,被关注,被认可,虽然他已经不是小孩了,不过却依然幻想得到殊荣。他带着很多面具,不敢活在真实的生活,不愿和别人真心相处,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维系形象,所有的动力都是被人接纳,被人表扬,他早已经迷失了他自己。
所以他更喜欢那些他喜欢那些可以凸显他价值的人和环境周围,他不能接受那些会伤害自负的人与环境,他一直都活在舒适区当中,虽然这保护了他,不过却也禁锢了他。因此他的生活总是很单一,单调,正如一位患者谈到,他喜欢对未知的世界了如指掌,所以他总是玩熟悉的游戏,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他生活在一个可控的圈子里,这样就不会有意外,就不会有突如其来的现实戳破他美好的想象。如果没有这样可控和安全的环境,他宁愿一个人离群索居,喜好对他来说变得已经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安全,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的事情了,他就好像是一个卧底或特工,他总是在维系着表面的形象,没有人了解真实的他。所以他和别人无法深交,他担心别人发现他身上的不好的地方。所以一位患者谈到,人际的圈子由近到远应该有很多圈,而离他最近的第一和第二圈是没有人的,因为他怕别人走的太近,他只是和别人维持表面友好的关系,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就算他已经活早了一个人的世界之中,他依然会自欺,他会认为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比如一个女孩她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她怕回答错误;她不交朋友,因为她欣赏的人很少;她不接电话,因为她会紧张,她早已经活在了一个人的世界中,努力成为隐身人。因此,他总是一个人,只对物理,客观,没有思想的东西感兴趣,但对真实存在的人,却没有那么多兴趣。也许不是没有兴趣,而是人会伤害她的骄傲,打破她的幻想。
她谈到:不会得到,就不会失去。所以这句话也成了她生活的缩影。当她炫耀自己的成绩与成功的时候,我提醒他如果有人比你更优秀,更美丽怎么办?她谈到:她不听,不看,不接受,她始终相信自己就是那最好看的。
这一切本来可以用在建设性事情上的精力,却被患者用在了幻想维系与自欺上,他以为这一切是理想与上进心,殊不知,他已经活在了虚假的自欺之中,面子、别人的看法、虚荣心、幻想人设的维系比他的情感、生活、自我更为重要,所以他一直没有用真实的自我与情感而活,总是活在虚假的面具背后。所以他不是逃避现实,就是在生活中拼命地表演,他生怕脸上的“画皮”被撕掉。一位女性患者就一直苦心维系着自己完美的形象,所以来治疗也不开摄像头(远程治疗),因为她怕我把她黑暗的一面和她这张脸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回避在本地治疗的原因。他来求治的问题是担心孩子不是老公的,也担心之前和男友的亲密照片被传播,虽然事实已经验证这些只是她多想了,不过她却不放心,因为她一直都在追求极致完美的, 形象,她怕这一切被任何一点疏忽给毁了,所以,她想把所有的不好都封存起来,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的知道,就算是咨询师也不行。
她一直装成一个女神,而不是做一个女人。但这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伪装呢?在咨询中她也谈到了一个细节,其实她不喜欢世界杯,不过却在朋友面前装的很喜欢,很懂。所以她就好像变色龙一样,就算他不喜欢的人,他都可以表现的喜欢对方。他一直都把自己保护的很好,伪装的很好。他谈到从小她就不给父母讲她的机会,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
人应该为什么而活?是为自己与喜好,还是为了看起来很美?这是一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
一位患者告诉我,假装开心时间长了,就成了真的开心。而我想说的是,假装完美,时间长了就会以为自己真的就完美无缺了。就好像陈佩斯的小品《小偷与警察》中的桥段,一个开始可能是伪装成某个角色,但时间长了他真的就已经觉得他就是那样的人,这种伪装的,反倒成了他眼中的真实的,他分不清自己与幻想,他幻想当成了现实。开始是骗别人,后来竟然连自己都骗了,真的以为自己就如自己表演与幻想的那般不凡。就如同一个女孩总是试图委屈自己让别人满意,试图成为一个“好人”的时候,我知道,这只是对自己的逼迫而已,毕竟先己才能后人,如果一个人都不在乎自己的感受,那么他怎么能真正去爱别人,为别人着想?所以他对别人的并不是真正的善良与爱,仅仅是一种表演罢了,只不过入戏太深,她把自己都给骗了,还以为自己真的就是那样的人。所以,我提醒她要检讨自己,到底哪些优良的品质是纯金的,而哪些是镀金的,不要一味地相信自己已经超凡脱俗。
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取代了本来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切就好像一个公司的假账,一切只是维系光鲜的数据,其实内在已经混乱不堪。也因此他怕现实的检验。顺应自然的生活在他这里成了强求,所以他不是为了获取成功,就是为了逃避失败。
想让自己变好没有错,但要求自己一定好,不好就没法活,则成了一种病态。因此一些患者就算他玩了一会,都有负罪感,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工作上,他也总是逼迫自己做好一切,只要有做不好的就焦虑自卑。当提醒他放下就会轻松的时候,他却会反驳道,难道你想让我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成了他生命的意义,但他却没有反思,所谓的更好最终却成了一种贪婪与永不满足的欲望,成了他不接纳自我的理由。成为自己与成为更好的自己压根就不是一回事,成为自己可以优秀,可以不优秀;可以成功,也可以不成功;可以受欢迎,也可以被讨厌……成为自己,就可以不被失败牵绊,不被别人眼光左右,更不会为了成功逼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但有人却担心如此“随心所欲”就不会被他人与社会接纳,但如果一个人把接纳的权利放在外在,那么说明他内心一直都没有接纳他自己。所以,所谓理想化的自我之所以会产生,只不过是因为他真实自我的嫌弃与憎恨。他不敢成为他自己,所以必然要躲在“理想”中,他幻想用理想来救赎,结果却变得更加迷失。所以“更好的自己”到底是毒品,还是解药,这是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