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面具的“好女孩”
发布时间:2020-03-08
5549阅读
最近,宅在家里的我看了美国创作型女歌手霉霉Taylor Swift的个人纪录片《美国甜心小姐》(Miss Americana)。
这部片上线不久,豆瓣便打出了8.7的高分。
里面没有八卦的窥私,没有感性的煽情,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却赚足了我的眼泪:
即使是星光熠熠的“超级大明星”,霉霉也曾深陷自我价值缺失的窘境。
01戴着面具的“好女孩”
影片一开始,霉霉翻开了自己13岁时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她年少时的愿望:
当个好女孩。
事实上,她的确努力去达成这个目标。
当个好女孩,首先要足够优秀。
霉霉的确做到了:
10岁开始参加歌唱比赛、12岁写出自己的一首歌、14岁签约音乐公司、17岁发行第一张同名专辑,还获得了美国唱片业协会的5倍白金唱片认证……
音乐上的天赋,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很快就“出圈”,甚至获得了“泰勒·斯威夫特代表了音乐产业”的高度评价。
当个好女孩,还需要礼貌、矜持。
出席活动时,霉霉总是彬彬有礼,因为“好女孩要会挥手微笑”;
获得赞赏时,她会不断说谢谢,因为“好女孩要懂得说“谢谢”;
表达自己时,她也坚持沉默是金,因为“好女孩不会让人们对她的观点感到不自在”。
从小到大,“当个好女孩”都是霉霉所信仰的价值体系,而她也的确在努力地践行着这一标准。
但是,当久了就知道,“好女孩”并不快乐。
在镜头前,她有点失态地哭着说道:我受够了。
这一切的不快乐,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从小接受的教育。
跟所有普通的小孩一样,从小,霉霉就被教导:要当个好人。
好人,是优秀的、听话的。只有当个好人,才值得每个人去喜欢、疼爱;
而坏人,是差劲的、叛逆的。如果做了坏事,就会被别人抛弃、批评。
这样非黑即白的教育和标准,忽视了我们作为人的复杂性,也压抑着那些标准外的合理言行。
但它却成为了霉霉在早年时期认同的整个信仰体系,也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她的行为认知。
尤其是进入娱乐圈以后,霉霉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从事演艺事业这一行,最重要的便是观众的“喜欢”。
而作为长期处于“被凝视”、“被观察”、“被挑剔”的女性艺人,更需要时刻保持所谓“完美”的状态。
一旦稍有不慎,如放大镜般的媒体镜头,就把艺人的缺陷,照得体无完肤。
一夜爆红的霉霉,自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掌声,她努力地满足外界的期待,获得大众的认可。
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她经常保持微笑。
即使被冒犯了,也不敢愤怒,不敢说“不”。
一次合影中,前DJ大卫·穆勒伸手偷摸了霉霉的臀部。当时的她并不敢发声,只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好女孩”的招牌式微笑。
这个微笑充满了尴尬和心酸。
渐渐地,“当个好人”这个刻板的价值观,成为了她前进的桎梏。
霉霉太害怕别人不喜欢她、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了,但却从未从自己内心出发,去问问自己感受如何、想要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无法认清真实的自我,他们只能通过外界的认同,才能获得基本的心理安全。
但越是乞求外界认可的人,内在往往就愈加虚弱。
而外界绝不会认同一个虚弱的人。
在霉霉身上,以往充满粉红色彩的外界认同,渐渐褪去糖衣,露出狰狞的一面,攻击随之而来。
02“好女孩”崩坏,真女孩醒来
一直活在“别人”阴影下的霉霉,开始逐渐崩溃。
男友太多、塑料姐妹情……
尽管霉霉一直想讨好所有人,但是厌恶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大。
她一直以来秉承的“当个好人”信仰体系,开始出现了裂缝。
而2016年的“全网黑”,则是直接粉碎了这个信仰体系。
这次的核心人物是侃爷,在侃爷的新歌中,把霉霉叫做“婊子”,甚至在MV中还设计一个与霉霉外形十分相似的裸体角色。
霉霉对此表示非常不满。
但随后侃爷的妻子放出了他和霉霉的通话视频,称歌词事先已经征得了了她的同意。
这件事情至今依然是罗生门,但是却让霉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中。
推特上所发起的话题“#泰勒·斯威夫特完了”(#taylorswiftisoverparty) 瞬间冲上全球热搜榜的第一位,无数网友发表了攻击霉霉的言论:
“骗子!”
“泰勒·斯威夫特完了。”
“缺德、邪恶、狡诈的人。”
“泰勒·斯威夫特是音乐产业最糟糕的产物,关于她的一切都是算计和虚伪。”
当初的赞赏有多响亮,现在的批评就有多刺耳。
铺天盖地的谩骂声,使得霉霉一直以来秉承的“当个好人”的价值体系彻底分崩离析。
她开始意识到,别人所谓的“掌声”,都只是虚假的存在,根本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好处,也无法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力量,以抵抗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今天你可以被掌声塑造,明天你就可能被同一群人的嘘声所反噬。
正如霉霉自己所说:
当你为了陌生人的认可而活,你从中获得所有的快乐和满足,稍有不慎就会让一切崩溃。
她更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生活都在围着“别人”转,却从来没有正视自己的感受。
“当个好人”这个僵硬的价值体系,从来没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内在力量。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根本不是一道非A即B的选择题,它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别人是否认同自己、是否愿意给自己掌声,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自己的“好坏”问题,而是别人的“立场”问题。
真正值得追求的,从来都不是“外界的赞赏”,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
只有肯定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重重难关。
于是,霉霉选择了消失。
她决定回归自我,按另一种方式生活。 03以己之力,重塑自我
消失一年之后,霉霉“变坏了”。
她选择了为自己而活,并且做了一些事情来重塑自我。
① 拥有一项“我想做”的事业
她想在音乐上有更大的突破。
在把自己第一张流行音乐专辑《1989》交给公司时,团队希望她能够在里面加入三首乡村歌曲,因为她的很多粉丝都喜欢她最初的乡村音乐风格。
但霉霉拒绝了。
她不仅没有在新专辑中加入那三首歌曲,她也没有再出席有关乡村音乐的活动。
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往流行音乐的方向做彻底的转变,“做自己想要的更好的专辑”才是她最在意的。
在转型过程中,霉霉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坚定。
这种清醒和坚定,正是来源于霉霉真实的自我感受。
只有成功建构这种“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内核,一个人才能稳稳地站在生活的洪流中,坚定地走向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后来,《1989》这张专辑,不仅为霉霉斩获了第58届格莱美奖“年度专辑”、第43届全美音乐奖“最佳流行/摇滚专辑”等大奖,更为她注入了不少信心。
她越来越喜欢跟从自己的意愿去写歌,去做更好的专辑。
② 我的身材,只有我说了算
过度的饮食控制,令身高180cm、体重只有60kg的“纸片人”霉霉的身体好几次亮起了红灯。 慢慢她才意识到,总有一些关于美的标准,是你无法达到的。 比主流的瘦美更重要的,是健康和自在,这二者也是美的一种更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她开始发自内心尊重并接纳自己的身材,开始好好吃饭保证演出的体力,通过锻炼来让自己更加健康。 她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在意别人说自己“胖了”,因为她越来越喜欢这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
③ 寻找真正适合你的「容器」
不得不说,霉霉很幸运。
一方面,因为她有一个非常支持她、包容她的原生家庭。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霉霉妈妈时常陪伴在女儿左右,出专辑、开演唱会,都能看到霉霉妈妈的身影;她还会以母亲的立场,来劝服团队接受女儿的主张。
家人的爱,让霉霉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外在力量,支撑她不断前行、不断试错,直到她慢慢找回真实的自我,修复破碎的自我。
另一方面,霉霉在爱情上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
在经历了好几段失败的恋爱关系后,她开始更加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感情生活。
她希望能够与别人建立更加良性的连接,来获取属于自己的力量。
武志红老师也曾经说过,
一个有创伤的女性,要活出她自己,一段很强包容性的关系的确非常重要。
这段关系对女性来说,就是「容器」的作用。
经历了差不多一年半的空窗期后,霉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爱情「容器」。
她和男友选择了保密这段恋情,像普通情侣一样,平时在家弹弹吉他,周末和男友去远足,平淡却幸福。
这段关系,也让她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踏实和开心。
尽管经历过自我的破碎,但身边人对霉霉的支持,让她在破碎的瓦砾中找到了真实可靠的力量,促进修复。
④ 用坚定不移的反击,代替唯唯诺诺的点头
获得足够的力量之后,霉霉也开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她不再像以往一样对任何事情都点头示好,而是敢于反击,为自己发声,为他人发声。
她决定走上法庭,起诉那位曾经对她性骚扰电台DJ,并要求他赔偿1美元。
而这次的胜诉,让她意识到了:
世界上还有不少群体正在受到各种伤害,如果有机会能改变这些现状,她会更加坚定地发声。
她开始打破自己一直以来对政治的沉默态度。
2018年,她第一次在社交网站中发文,向1.2亿粉丝表示自己支持家乡田纳西州的民主党人。
这是霉霉首次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发声。
这次发声,让她收到了不少正反馈:选举投票网站24小时内,新增了5万多注册量,不少年轻人因为她的推文而投出了宝贵的一票。
但公司团队并不太赞同她这么做。一方面,团队害怕粉丝会大量脱粉;另一方面,团队非常担心霉霉的人身安全。
而霉霉非常坚定:我必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颁奖典礼上,她号召粉丝去参与请愿和选举。
她已经决定,在未来,自己将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耕耘,希望自己能够承担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当初那个唯唯诺诺点头的“好女孩”,用反击代替了迎合,用行动取代了沉默。
这一切的力量来源,恰恰来源于重塑的真实自我。
打破了十多年来的迎合、讨好、沉默,霉霉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诉所有人:
做自己,太爽了。
不仅爽,而且更正向循环。
一个乖女孩撕下面具,变得真实敢做敢言,可能会遭遇众多质疑、批评、冷嘲热讽。
但这些磨难都不会白费。
只有打碎虚假,才能重塑真实;只有真实,才能畅快淋漓、有力量地过一生。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