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
一位朋友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近来一直不愿上学,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表达,她也没问出缘由,心想也许过阵子会好,等等再找老师。
然而有一天,在校外等候接娃时,她无意间听到了家长的对话:“老师告状说我家孩子在课堂上尿尿,她怎么不想想,孩子为什么不敢说自己有尿,为什么尿完了怕老师说还要用小手把尿捧到袋里......”
朋友被这充满画面感的表达震惊,她心疼、担心孩子。
自责于自己平日的粗心,还一直为能遇上有学龄儿童、干练的老师感到幸运,甚至几次孩子说老师如何,她还维护老师。
一个五年级的女孩不想上学。理由是老师上课从不叫她发言。
妈妈说,你学习,妈妈照顾你,老师教学,是工作是国家使命,国家给开工资,她不让你发言你就不学了,你得想想是为谁学。
一番话触动了孩子,孩子再没提过因老师如何自己就不要学了。
我想女孩是幸运的,向妈妈表达了在校发生的事,并认同妈妈所讲。
美剧《成长的烦恼》中,上大学的迈克因遇到心理学科老师的不公正对待,准备放弃该学科,而迈克的爸爸自己就是精神科医生,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
看到这些文字,我想你心情和我一样复杂。也许还会忆起自己成长中师生间的那些事儿。
当然无论感恩还是恨恶,能忆起的,都是对我们人生产生影响的。
也许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件不同,但当老师过于严厉、放纵或亲疏远近的待人,令学生内在产生羞耻、愤怒或恐惧的感受却是相近的。
毕竟古往今来师者的人设一直在,且饱含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的期待。
毕竟,老师是孩子们走向外在世界的重要客体,影响力也许远超父母。
师者,孩子走向外在世界的重要客体
晓彦,人群中安静、易被忽略的女孩。高一下,遇到班里新来的貌美、性格开朗、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物理老师。
老师聪明、机敏,总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通俗,晓彦被她深深吸引,常幻想自己能像她一样。
晓彦不好意思表达对老师的喜欢,就想着好好学让老师注意自己。不知不觉,晓彦爱上了物理,并在分科时选择了理科。
一次,一向不善表达的晓彦鼓足了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讲了自己的解题技巧,并在想象中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和同学们刮目相看的赞许。
然而现实却遭遇老师“取巧,没有真思考”的冷漠评判和同学们满眼的尴尬与意味深长的注视。
羞耻至极的晓彦此后深陷抑郁情绪。
有点动力学基础的人会理解,但凡晓彦对老师没有高期待,平日爱表达,不向内攻击,也许都不会这样。
不管你多痛心,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傻,老师说就说几句呗,怎么就抑郁了,都无济于事。
这也解释了,当孩子喜欢老师,也被老师喜欢,喜欢上学,成绩也可能好,反之会以各种理由逃避上学。
有关教师的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
曾奇峰老师说,一切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毕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每天少则8小时,多则10几小时呆在学校和老师的关系中,一待就是15年。
不想上学也许在言说不喜欢一段关系和关系里的人。不喜欢某学科,多数的情形是不喜欢和这个学科有关的情绪体验和感受。
然而作为孩子们走向外在世界重要客体的老师,也会有自己的喜好,而且他们没有受过“均匀悬浮注意”、“中立、节制”这样的专业训练,也可能不会“觉察”自己的言行。
当这一切与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相遇,忽略、误解甚至伤害不可避免地出现,造成一个人内在永久、无法挽回的阴影,有的人也许还会放弃学业、人生......
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呢?
师者,为职业、人生所局限
北大徐凯文教授曾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家庭情况分析,发现父母职业为中小学教师的更容易尝试自杀。
他说,完全认可一切向分数看,对自己的孩子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因。
试想,当教师不是自己的理想职业。自己做学生时的诸多阴影没有处理。内在成长不足。自己还是个孩子......
也许此刻,随意且口无遮拦地表达对某类学生的喜好或不满,让学生内在感觉到被厌恶、嫌弃、羞耻、低价值感。
一切向分看,少有人文关怀,让孩子感受到拒绝、不被理解......也许在常理中了。
如果说对婴幼儿,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他们焦虑的最大根源,对青少年而言,其焦虑则主要来自同辈团体的拒绝。而身处团体,老师往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员。
老师因自己的局限,无意识制造着学生们的成长困境。
一位妈妈说,女儿刚进高中时垫底,遇到一位好老师,女儿状态、成绩都有改观。
在成绩就是一切的氛围中,这帮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收获了老师笃定的美好经验---孩子成绩不好和孩子不好是两个事。
可往回看,她是位高焦虑妈妈、高焦虑老师。以骄傲、严格、严厉、不苟言笑著称。
她的高压、催逼,焦虑地看分而看不到学生和女儿,她和学生的关系紧张、不亲近,女儿也对她抵触且高考惨败。
一次次午夜梦回,她被焦虑、恐惧惊醒。焦虑里有她作为老师、妈妈的,还有每天面临被老师告状时激活地早年自己作为孩子时的痛苦。
近6年的时间,经历老师、妈妈角色的严重冲突,实打实地在自己身上体验、痛苦、觉察和反思,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分享给家长们。
要想孩子好,先搞好关系。爸妈负责搞好生活,把教学交给老师。
焦虑的洪流下,老师成为被裹挟的重要一环。他们是优秀的教师,也是焦虑的妈妈或普通社会一员,内在有着未完结的伤,在焦虑的洪流下痛苦前行。
关心、鼓励与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咨询室中听到过一个故事。真实而感人。
面对几何老师轻松化解难题。女孩问:老师我什么时候也能这样?
老师笑着说:我教学好多年了,这些题,就像每天回家的路一样,很熟。
女孩很认真的听了进去,每遇到不会的题,她就想起老师的话,告诉自己别急,需要时间熟悉。
于是她想尽办法“熟”。在那个习题册不多见的年代,一个不够聪明的她,把老师讲的所有题型手抄下来,一遍遍琢磨,琢磨不明白就去问,再不理解就干脆背下来......
一个绅士一样的男子,背袋裤,大背头,一幅文雅的眼镜,一脸慈爱的笑容,一个清晰温暖的回应,定格在女孩的记忆中。
解题只是一方面,人生中每每遇到困难,她也总会想起老师的儒雅和慈爱。
毕业后,女孩与老师再没相遇。老师自己都不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给一个初二的小女孩回答了一个问题,给了她莫大的人生启迪。
我想你能理解到老师对女孩的重要。也会感动于女孩生命中与老师的相遇。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记忆中的难忘、深情而鼓舞的美好永在。
不管你觉得自己冷漠,还是感到在身边人的冷漠中受了伤;希望以上的解释和分析,能够对你理解自己及他人,有一点帮助。
我们无法要求师者内在成长完好,不能要求其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尊重、耐心、公正、客观。引领他们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但作为父母,我们总能做点什么。
如今的父母们不易,既要照顾好自己,又要过滤掉来自社会、集体、学业的焦虑与压力,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当老师的同声正向传译。
当然,不是让我们遇到没有师德的老师还袒护老师。而是指为了孩子,在必要的时候正面解读老师的话。
身为师者,不要低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因为师者常改变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作为成人,无论师者还是父母,能成为孩子危难时刻想到的那个人。满是爱与深情、力量与支持。这就是我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