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35岁左右,我和身边的朋友都有一种感觉:时间变快了!
打开手机,不容“怠慢”的 “被需要”扑面而来:孩子的作业要看,工作的PPT要看,父母的体检单要看,账单也必须要看……正如张爱玲说的“早上一睁开眼到处都是需要你的人”,身不由己的程度到达了人生的顶点。
而另一方面,自己也感到职场目标、身体健康等个人生活需要重新设定,生活空前复杂,时光流逝的紧迫感也从中产生。
我看到的短片《你好 35岁》,将这种复杂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
片中采访了一群35+的普通人,与20多岁时相比,他们35岁的生活有了一些“变化”:
有人选择创业,
有人勇敢再婚,
有人开始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有人在职场中变得独当一面,
有人在家庭中学会更宽容体谅……
这些外在变化,也是内在的选择和成长。
在我看来,这些人生选择和改变有一个相同点,它们共同指向了“个人化”——
因为这些选择背后,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我认为我应该或我想真正成为谁。
虽然有一些冒险和艰难,但在35岁这个人生阶段,人们也正在开始接近属于自己「独特的自由」。
35岁开始的心智过程:精神提纯
我的咨询室里来过这样一位能干的35岁职场妈妈,她有两个儿子,大的10岁,小的6岁。
说她能干,不仅因为育儿专业又投入,早早为孩子做了详细的教育规划,还因为在职业的轨道,她也没耽误,升职加薪,一路收入不菲,在北京买下了两套房。
这段时间其中一套新房正在装修,要工作,要管孩子,而且房子的钱也是她出的,自然她就希望老公多去操心一下装修的细节。
然而,老公却似乎并不积极,被催得急了,甩下一句话说:“那是你的房子,写的是你的名字,又不是我的!”
正是这一句话,瞬间让她心里五味杂陈。
装修只是表面问题,而深层问题是他们对生活各执己见。
一方面她看见老公对双方经济收入差距的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她看见了自己的孤独和一厢情愿,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但幸福的家庭却没那么幸福了。
显然哪里出了错!
十年前,她拒绝了家境优越的追求者,毅然和丈夫从小城市来当北漂,十年前,她还不是所谓女强人时,丈夫出差她难受得彻夜不眠,那时她对他完全依赖。
十年后,人生发生了戏剧性颠覆。
她问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婚姻错了?”
咨询中,我和她一起去寻找自己婚姻的“隐藏怪兽”,实际上也是跟着她重新审视自己。
她诉说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如果要让家庭更好,她是希望去不断加高物质的安全壁垒。
“我把家庭看作一个房子,一直在修这个‘房子’,修了一层,又修一层。但丈夫追求的不只是房子多高,而更在乎一起修房子的过程中,家人是否在一起其乐融融。”
显然“其乐融融”她不是不想要,而是一旦追求效率和执行力,就很难兼容,仿佛她得到了一种能力,就只能丢失另一种能力。
而且她“怕”,不敢停下一直“修房子”的行为, 她有那么多不安——不努力的话家庭是会摇摇欲坠,滑落深渊的。
后来她了解到,人必须学会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重修婚姻里的情感关系。
许多如这位女士的现实具体危机,大概都会指向自己潜意识里的不安和恐惧,只是以前我们没机会深入理解,而现在危机就代表着一种理解自己的契机。
有些人表面问的是“我该不该离婚?”
但他其实想要问的是“我是不是选错人了,我还会有爱情吗?”
有些人表面他问的是“我要事业还是要孩子?”
但他想问的是“我到底想做一个怎样的女性,我才是满足和开心的?”
有些人表面问的是“该不该留在大城市?”
但他想问的是“在物质和理想之间,我到底该不该妥协?”
35岁后,你会发现,长夜难眠、直指人心的日子总会有那么几个,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的炼丹炉。
经历高温的灼烧,翻来覆去地烘烤,让人从过往和现在所有经验中“提纯”,从过去不曾触达的人生真相中挣扎求生。
可以说,它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步骤——内省。
从婚姻问题、职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任何具体的生活,人都可以走进这个内省的过程,去面对真正内心的曲折。
为什么说35岁是人生一个特殊的阶段呢?
自然界大多数动物达到生命的高峰(生育期),就直接死亡。只有人,过了生育黄金期,还会稳定存活20来年,然后才开始进入中老年。
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段时间几乎是进化专为人类“精神”预留的!
因为人类大脑复杂,生存的经验以及灵魂体验需要结晶沉淀,并往下一代传递。
内省,大概是35岁开始的精神体验里,特别宝贵的部分。
这时候正是身体未老,而日常生活复杂又潜伏着积累的危机,由此带来的内在精神活动达到了高峰。
我们想要刨根问底,去理解为什么自己在职场和家庭生活中遇到了心理危机。
这也意味着35岁,到了一个“清算”和“重启”的节点,我们拥有了总结前35年、并把对自己的认知推向更深处的机会。
35岁的主动选择
如果说内省是起始站,那么35岁的下一站,就是主动选择。
我的朋友小七,任职于某培训公司,一直是公司里的金牌课程助理,台柱子级别的骨干,十几年来她兢兢业业工作,把公司岗位从财务、HR、销售、后勤、市场…… 全都做了一个遍。
可以说除了老板,没人比她更了解公司,没人比她更被信赖。
但是没人了解的“她”却是“另一个人”。
她真正想做的是金牌讲师,而不是金牌讲师的金牌助理!
这个讲师梦从大学就开始了,但毕业后,她自认自己“经验不足”,于是她想通过成为讲师的助理,站在讲师身边学习来慢慢接近这个梦想。
这一学就十几年过去了,感觉自己已经被这个“没准备好”的思维怪圈框死了,即使自己在公司别的岗位做出再多职业成就,再被肯定,但是她自己心里还是有一种“我没有做到”、“我做不到”的感觉。
直到她眼看着一个才进公司两年的同事, 刚刚在一次讲师行业的比赛中脱颖而出,拿了大奖,她才意识到自己时需要“突破” 讲台恐惧,而不是没准备好。
小七这一周在为自己的初次上台培训讲课精心做准备,她争取到了一次试讲的机会……
这是一个资深35+少女迟来的觉醒和倔强。
很多人和小七一样,在青年走向中年的转变时忽然发现,有了对自己人生空前诚实的勇气,想要过“另一种人生”,离婚、离职、离开一个城市、离开一种自我状态,结束一种先前被外界主导的循环……
这些抉择看起来很冒险。
但它们都在回答“我想真正成为谁”,这些抉择指向的是我们年轻时不敢完成的事,这是我们比年轻时更通透和有力量的表现!
寻找“另一个自我”的主动选择,通常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① 这些选择里包含着更多身心平衡。
从35岁时开始,不少人偶尔会感到身体有些久坐不适,或者长期熬夜再难快速恢复,你会感到身体机能在下降,这是一个“提醒”。为自己而活,就是现在!
不管是像小七给长期价值感偏低的自己一个肯定,还是有些人给自己亚健康的身体办一个健身卡,并开始调整饮食结构等等。
这些主动的选择里必然包含着“调效“目标的准星和对生活优先级的重排。
② 这些选择都是主动的。
面对生活压力,我们应该花更多精力,去创造好的事情,而不应该去避免坏的事情。
在35岁时,再去选择另一种人生,这时候选择的重点不再是他人的评价。
因为生命的获取,不是你的生活开始舒适了更值得令人羡慕了,而是你和自己的连接是否更深了。
③ 这些选择允许失控。
可能35岁左右的人,会很怕失控,也有一部分开始倾向于保守。
比如会因为房贷车贷,很怕丢掉铁饭碗,会认为有了孩子,就不能做更自由地做自我了等等。
人的确很难打破固定的自我认同,因为那是一些安全感。
但是这种自我认同不是不变的,允许一些失控,允许一些不了解的“危险”,这是突破的前提,因为它是新事物进入生命的前奏。
比如小七冲击金牌讲师的路,让她35岁时的职场压力更大了。
因为她走出了一些舒适圈,虽然有一些艰难和风险,但是她却有机会体验前所未有的人生,并且觉得自己完整了。
这种感觉可能也是35+这个人生阶段中非常珍贵的体验——由突破带来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不要害怕年龄必然带来的危机,其中不光有失去,更包含着转变的契机,这些“另一个自我”的主动选择,通常就是对内省精神过程的一种现实回应。
找寻适度自由的35+人生
电视剧《小敏家》演绎了35+北漂族的经典爱情。其中,他们的约会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某天,是小敏的生日,等孩子和老人都睡了之后,小敏接到男友的电话,让她下楼,就在小区的门口,两个人打开汽车的后备箱,拿出鲜花,偷偷喝杯红酒,打开手机听首歌,过个简单的生日,聊聊天,然后两个人再偷偷各自溜回去睡觉,因为明早还要上班。
它完美地演绎了,现实而又克制的浪漫。
不像年轻时不管不顾,而是分寸拿捏到位,这就是他们的幸福。
他们更加不在意形式,而注重内涵,走向了更为深远的内心。
这正是我们对35岁时人生体验的隐喻——一种适度自由。
如果你走过了内省和主动选择这两关,你有望在自我和现实之间,达到有分寸感而又令人舒适的平衡,拥有某种形式简单却专属于你的自由。
不瞒你说,我和我周围一些朋友们都相当喜欢35岁以后的生活。
此时的我们,也许是成熟得刚好,日常小麻烦虽多,但还可以应付,身体又还没有老到影响生活质量。
虽然有时候也难免焦虑,但也坦然面对,能比年轻时更理智地去找到平衡点。
而我们呢,似乎也找到了一些自己的小爱好,有一些稳定的人际社交,甚至还摆脱了一些年轻时的容貌敏感,开始关注更实际的健康……
那种感觉就是——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此时的我们更明白了,在无限的生命中,自由并不是无所不为,而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那一片广阔的平地。
它就是我们经历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为自己找到的一片适度的精神家园。
每天都有人抵达35岁,每一刻都有人在探索、尝试、沉淀、升华。
如同青春期之于人生的重要,35岁也如同人生“换季”度过的长夏季,它指向真正的心智成熟期。
跨过去,就能得到一个关于自我的答案,一个呼之欲出的自由。
关于“35岁”这一季的声音,值得我们好好听听。正如汤臣倍健联合人民健康呈现的《你好 35岁》所记录的35+人群真实的回答——
他们放下了青春的鲁莽和挥霍,开始承担“被需要”,也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需要。
35+的人们自身,可以主动选择、适度自由,追求健康向上的状态和人生!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