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人际交往 > 人际相关 > 正文

用伤害表达爱

用伤害表达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5 10:46:17          ★★★

假日早晨孩子赖床,做好打算穿城去探望我的父母,于是不得不去吃麦当劳。孩子去买早餐,我坐下来等。对面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小心地端着餐盘走过来,就在她将餐盘放上桌的一刹那,手一抖,一杯饮料滚到了地上。小女孩一下子楞在了那里,一脸很无助很恐惧的样子。我看到她紧张的表情,不由在想,也许这是一个生活在高压之下的孩子,才会因为一杯饮料而变得如此惶恐。还没容得我走过去,一个成年人走了过来,看样子是她的妈妈。

那个成年人看了一眼地上的饮料,也楞了一下,然后冷冷的说了一句:“怎么洒了?那就别喝了”!我感觉后颈冒了一股冷气,如果是我的孩子,听我这样讲话,该会有多么伤心?那位妈妈冷冷地坐下来,孩子也坐下来,讪讪的开始吃东西,妈妈的嘴巴却一直没停:“都那么大了,怎么这么点事都办不了!”,看着孩子缓缓咬汉堡的背影,我感觉也许这个孩子一早晨的好心情都被这几句话葬掉了。

妈妈一边数落着孩子,一边手里不停歇地做着一串动作:捡起饮料杯,倒进入半杯水,饮料杯明显已经摔坏了,水不停向外冒着,于是妈妈又焦躁地站起来,去把水倒掉。看着这对母女,我感觉自己心中的焦躁值在不断向上提升。对面的妈妈已经发现了我在关注着她们母女,眼神中对我开始有了一些敌意,然后,她把孩子带到了靠近门口的位置,远离了我的视线。

早晨的一幕让我感觉一天的心情都有些闷闷的,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场景。我知道,那位妈妈的做法并不是特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看到,父母尽自己的全部心力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同时,却在情感上随意地剥夺着孩子。
 
我记得有一次在济南黑虎泉,晚上和同伴正聊在兴头上,突然听到了一个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声,一抬头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冲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怒吼:“你走!你走!”小男孩一边哭,一边噔噔噔爬上台阶,眼见着就要消失在视线之中,我忍不住冲着那位妈妈喊:“不要吼他,快去追,孩子会害怕、会受伤的,快去抱抱他。”那位妈妈楞了一下,大约是没搞明白我这个“管闲事”的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然后就毫不迟疑地去追孩子了。

我想,她的心里其实是关心孩子的。待追到孩子,眼看他们就要和解的时候,不知那位妈妈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突然又放开孩子开始怒吼,孩子又跑掉了,于是那位妈妈更加暴怒,更加大声地吼孩子。我想去制止,但是先被同伴制止了我。

其实,我们走在路上,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场景。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管理孩子天经地义,孩子听从父母,也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传统里,就有“严是爱,宽是害”的说法,但是,这些看起来的天经地义,可能会给孩子埋下一世的祸根。严,应该是为严格执行为孩子设定的界限,比如诚实,比如不伤害他人,而不应该是情绪上暴发与惩罚。

 

 

我认识一个人,他与周围人的关系都非常糟糕,说实话,我跟他在一起相处时,也时时会有想逃开他八百里之外的冲动,但他对我一直很信任,他会把他的这个苦恼跟我讲,我便直接告诉了他我跟他在一起时的不舒服,我告诉他:“我跟你在一起时,常常感觉被你贬低和嘲笑,有时也会感觉被挑衅,就好象你跟我说话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了解彼此的想法,而只要让我难受,你就会很开心,所以,一来二去,我感觉还是离你远些比较舒服”。

他很惊讶,他说:“我没有啊,我只是想与你走近,想让你愿意跟我在一起”。这次轮到我惊讶了,我问他:“谁会这样待你?”他说,“我们全家都是这样的,每当我们相互取笑对方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彼此很亲近”。

于是他给我讲了祖辈、父辈,以及他这一代人的种种创伤,那是些非常非常沉重的故事,与家国伤痛密切相联。我缓缓的说:

“所以,你的家庭里传递着一种变态的爱的方式,一种偏离常态的方式,因为你们无法表达爱的情感,因为爱对你们来说太不可靠了,所以你们用恨与伤害来表达爱与联结的渴望”。

他的泪一下子流出来:“其实我离婚时就已经感觉到了,只是我弄不明白到底是哪里不对劲,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会那么讨厌我,我一直以为我是在哄她开心”。

用物质的满足替代情感的满足,用恨的联结替代爱的联结,用情绪的暴发获得控制感替代温柔的接纳来耐受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尝试,用不断的给予孩子来漠视孩子自身的功能,等等,这些方式背后,都可能存在着偏离常态的爱——变态之爱。

这些变态之爱带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使孩子在情感中混淆了爱与伤害的界限,让他们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中,哪些是爱,哪些是伤害,哪些应该被鼓励,哪些应该被禁止,他们既无法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的权力,也让他们无法真正的学会尊重他人,他们也会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学会用伤害的、控制的方式去与人相处,进而在人际中受挫,并在受挫之后去怀疑他人的可信性,也怀疑自己的价值。

有时,他们甚至会无意识中去唤起别人对他们伤害的冲动,因为对他们来说,当他们被伤害时,他才能感受到一些熟悉的东西,那些东西虽然让他感觉痛苦,但是那些痛苦却是与他被爱的需要相联的。

所以,当我冲那个小男孩的妈妈喊“他会受伤”时,我并不是在担心那个孩子因意外而受伤,而是担心这样一个事件,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无法获得妈妈的爱:一个孩子原本就可以获得的爱,而不是要因听话而获得。当一个孩子只有在满足了父母某种期待才能获得爱的体验时,在孩子的感受中,父母爱的不是自己这个人,而是那个爱的交换物,这就会让孩子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所在,可能会低自尊,也可能会爱的功能缺失。

父母这一生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礼物,不是丰厚的物质,不是优渥的生活,而是充满柔情的爱、接纳和尊重,以及父母自己平和的情绪与相爱的关系。当孩子有了这笔财富之后,其他的,完全可以由他自己去创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逸仙桥旁)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