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乞丐很可怕,因为物质匮乏的年代饿死了几千万人。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生理上的饿死已经不常见,但精神的饥饿却显得尤为突出。 精神乞丐一般会不易像物质的乞丐那么容易被发现,而精神乞丐和物质乞丐也没有太多的相关性,一个物质方面很富裕的人,也可能在精神上很匮乏,而一个物质上很贫穷的人,在精神上却也可以很满足。所以精神乞丐和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就算精神乞丐追求物质的满足,也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富足,反倒是为了证明自我的价值,也同样是为了填补空洞的内心。
精神乞丐的起因在于从小并没有被真正地爱过。一个没有真正被爱过的人,往往内心会很空,就急于用各种可以获得爱、获得肯定、获得光环的东西来填补,但似乎这是一个填不满的坑。但对于内心缺乏爱的人来说,他别无选择,毕竟内心就好像有一个黑洞,如果他不努力向上爬就会被黑暗吞噬。
“我是个精神乞丐,但是但凡我还没饿死的时候,我就不承认是乞丐,因为我认为无论我是不是乞丐都没有援助之手。好像只要我寻求帮助,或者提出要求 就会被拒绝或者被骂 不是尴尬,应该是一种恐惧 被责备,被挑剔、被批评是一种恐惧,害怕被骂,害怕被打 在我妈眼里,我一生下来,她就是我婆婆,我爸又基本没有把我当女儿看待。我不知道我是谁。小时候,有时候作业写到很晚,虽然有个火盆,脚都是冰凉的,我觉得我真的不忍心自己的小孩子这样,我怎么也想办法呵护一点点,没有陪伴,没有任何改善。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呢?我不是你们的孩子么?我只是一个孩子呀。 好像我像个乞丐一样精神匮乏,但是我却不是乞丐,因为我总在渴望别人会主动的为我做点什么,因为我好像一直停在那个地方,我是个孩子呀,他们是我的父母呀,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关心我一下呢,好像是我一直在求的东西,再求他们主动的一点点关爱。尽管现在有了成年人的壳,好像那个小女孩一直坐在脑子里。好像我一直在想不通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我都知道,我真的是求而不得,本来开始我还觉得他们改变了一点点呢,虽然现在也主动给我打个电话,但也是例行公事——你看我已经做出关心了呀。“
缺爱,所以就需要补偿,毕竟一个人可以自主独立的根基在于自爱——内心深处的自我接纳与认可。为了获得活下去的勇气与支撑,他必须在别人身上找“爱”,一开始是父母,接下来是身边所有人的爱与肯定。所以从小他就学会了乖巧和懂事,通过努力与取悦他人维系了卑微的自尊,虽然这依然不是真正的自信,但却是一种自爱的替代物。
肯定,鼓励,认可,成功,价值,被爱,美德,努力,认真,追求,理想。这些都是他精神的食量,获得这些比什么都重要,他宁愿出卖的灵魂与自由。所以,他往往为了别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为了成功而活,为了荣誉而活。因此,他总是在追求,追求那些看似“真善美”的东西,诸如美德,成就,赞美一类,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的好相处,那么的人品高尚,那么的有理想,有同情心,但这些一切其实反倒成了一种枷锁,他不能放松,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反倒成了自我的囚徒。他必须不断给自己寻找希望,寻找支撑,有时也好像是一个溺水者,他必须不断挣扎,不然就会陷入到谷底,陷入到自恨的深渊。
“为什么总是闲不住,也许可以通过事情,把我支撑起来,感觉自己是一个枯木,就剩那么一个小小的春芽,如果那点牙都没了,呵呵呵,就不好活了,你觉得我可怜么?我觉得我好可怜。跟卖火柴的小女孩比也差不了哪去。”
因为自我价值的缺失,所以他必须寻找好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口”——那些可以让自己成功,有价值的地方。所以他总是闲不下来,总是试图在学历,证书,工作各个方面成为佼佼者,当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不是所以的期望都能变成现实,此时,他就成了一个“枯木”,一个没有能量的人,急需满血复活,急需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当失败的时候又会陷入到抑郁之中。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关于考证族的新闻,一个大学生毕业前考了几乎所以他可以考的证书,足足有十几个。想必,他也是因为内心中安全感的缺失才会如此努力用外在东西来填补。正如一位男性患者,虽然已经是成功人士了,学历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过他依然不断地学习,考取了研究生的学历。他谈到如果不这样做,见到那些学历比自己高的人,内心就会变得焦虑,为了缓解内心中的焦虑,他必须去花钱获得那些其实对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文凭。 精神乞丐很有上进心,他必须有上进心,记得一位患者40岁的时候来做治疗,因为他已经通过努力获得了他想获得的一切,好的文凭,好的工作,好的口碑,和上大学的儿子。本来他可以放松了,毕竟他该做的都做的差不多了,但他却突然陷入了迷失,毕竟他不知道接下来该做点什么了,而这都来自于——他根本停不下来。就如同落水的人,停下来意味着“死亡” 精神乞丐比较的参照物是他人及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可以超越他人及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他没有真正喜爱的事情,只有可以给他带来荣誉的事情。所以他注定是一个“投机分子”,在他的眼里只有赢,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因为赢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在头脑中幻想了自己成功的场面,就已经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所以,有时他并没有真正做什么,只是停留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如果他开始去做,又难以忍受脚踏实地的艰辛,毕竟他要的只是结果,所以他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如同拜金女一样,当对方不再是富二代,不再有名车和豪宅的时候,那么想必也就是不再爱的时候。 “因为从小不能自我接纳,导致的自卑,我很难自己给自己补充能量,我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的认可,掌声甚至肯定的眼神中,去获取燃料和力量,多年来,我也下意识的一直把获得外界接纳和认可当作人生第一目标,买好车,减肥,演讲,口才,专业知识,才艺,挣钱,成功,都是为了外界认可与接纳我。逻辑告诉我,这个时代,最多的中国人只认可商业上的成功,那么我必须要做一个商人,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减肥,让我更帅更受欢迎,努力学习得体的言谈,努力学习商业能力。就这样我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因此陷入到自卑,挣扎,焦虑,沉重,甚至迷失自我之中。” 成功是相对的,所以精神乞丐就会无时无刻比和别人做着各种比较,就算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和商业精英比金钱,和明星比外貌,和身边受欢迎的人比人缘。对此,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是如此评述的:“在我们的文化中,病态的竞争在三个方面不同于正常的竞争。首先,神经症病人老是不停地拿自己与他人衡量,甚至即使在不需要作这种衡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他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他所做的事情的内容,而是通过这件事他可能得到什么样的成功和名望。病态竞争与正常竞争的第二点不同是:神经症病人的野心不仅是要比他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是要使自己显得独一无二,卓尔不群;与此同时,他可能认为自己的目标比较起来总是最高的目标。他可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正被这种无情的野心所驱使,但也往往不是完全压抑了这种野心,就是部分地掩盖了这一野心。病态竞争与正常竞争的第三点不同,是神经症病人这些野心中隐藏的敌意,即他那种“只有我才应该是最美丽、最能干、最成功的人”的态度。他的这种感情可以清晰地描述为这样一种信念──’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而这不过是’只有我才应该取得成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为了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他往往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当如何努力都无法成为群体中最好的那一个的时候,他往往会选择逃避,毕竟逃避现实,他又可以活在自己想象的完美之中。虽然病态的努力与逃避是他惯常的逃避失败的方式,但就算如此,他依然无法逃出“如来的掌心”,所以当面对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事情的时候,他就会陷入到深深的焦虑之中。比如,一个乒乓球专业运动员,每次在场上都紧张异常,所以每到重大比赛,如此的焦虑总是会影响他的发挥。就算是休息的时候和队友下下象棋,他也不赢不罢休。似乎一切都那么重要,似乎一切都要做到最好,所以在内心中他已经分不清轻重缓急。 成功的欲望与失败的恐惧是成正比的,因此他可能会存在选择困难症与拖延症。毕竟,选择就存在失败的可能,他必须做最正确的选择,但越是担心失败,越是想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最后都将使他无法做出选择,所以有时他会把选择权交给别人,毕竟这样他就可以逃避犯错误的责任,就可以把责任推脱到别人的身上。在治疗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来访者总是期望咨询师帮他做选择,诸如,是否应该生孩子,是否应该继续求学,是否应该和欺负他人吵一架等等,他反复的求证无外乎就是把责任推究到咨询师身上,就算是错了,也是咨询师的错。所以选择困难症的背后是依赖,他往往会依赖身边那些看起来更权威的人,依赖他们做出更正确的抉择。但他人也是人,此种依赖只不过说明他美化了对方,神话了对方,最常见的当属对治疗师的美化,似乎治疗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品性的典范,似乎治疗师的看法就是正确的,所以在治疗中他从不反驳。表面上是一个非常恭敬,一个非常认真,一个非常努力的患者,但当他的内心中反倒积累了很多对咨询师的不满与怨恨。 拖延症也同样是完美主义者的通病,毕竟任何事情他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毕竟他要做到比周围人强,用成功来摆脱谷子里面的卑微,或维系他自命不凡的自傲。但可悲的是,无论他如何要求,他依然是人,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成功,总会有不足,总会有失败,所以拖延依然是在逃避失败,逃避否定,逃避现实。只有到了那万不得已,时间已经不允许的时候,他才能逼着自己开始做,此时事情本身的压力会暂时让他放下完美的要求,暂时压过对失败的恐惧。但一般而言,结果其实还不算差,毕竟他人和世界并不是用不能失败及尽善尽美的要求来要求他的,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只是虚惊一场。虽然事实一遍一遍在告诉他,不用压力那么大,结果不会太差,但在下一次的时候,他依然会诚惶诚恐,依然会用拖延来逃避失败。因为成功就好潘多拉的盖子,一旦失败,他内心中的恐惧与不安全感都会一股脑地爆发出来。 “严格地说:对权利的正常追求来源于力量,而对权利的病态追求则来源于虚弱。 对权利的病态追求,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以对抗自觉无足轻重会被人看的无助轻重的危险,神经症患者形成了一种顽固的,非理性的权利理想,这种理想使他相信,他应该能够驾驭一切,无论是多么困难的处境,他都应该立刻就对付他,这种理想渐渐与骄傲感联系起来,其结果神经症患者不仅视软弱无力为一种危险,而且视为一种耻辱,他把人分为强者和弱者,崇拜强者而蔑视弱者,他对他视为软弱无能的一切毫不领情"——卡伦.霍妮 正因为他如此绝对和极端的来评价一个人,所以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忽高忽低,当他成功及获得荣誉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强者,当他达不到自我的要求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强烈的自卑感,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而抬不起头来。虽然他内心中对自己是自恨的,但他也总是在掩饰,毕竟他人的轻视会让他更加渺小,更加暴露出内心中的恐惧。一个有社交恐惧的女性患者在别人总是很紧张,因为在患病前他总是自以为是一个强者,但发病后,他不想,不敢,把自己的紧张的一面暴露在别人面前,因为这样别人就会轻视他,这样他就不能继续活在强者的幻想之中,而也许他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社交恐惧,而在于他不敢面对那个弱小的自己把。
除了成功,荣誉可以填补他的内心,良好的人际与口碑同样可以起到降低焦虑的作用。一个女性患者,从小就非常懂事,把上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大姐和弟弟,其实从风俗传统上来说,她本可以不必如此的牺牲,毕竟她是老二,应该是老大放弃学业,去打工,来供养弟弟和妹妹。但她没有计较这么多,反倒承担起本应该大姐来承担的责任。工作后她也勤勤恳恳,从不和别人发生矛盾,唯一的一次还是因为老板欺人太甚,才和老板吵了起来,那是唯一的一次。当人际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惯常的做法就是压抑,当忍无可忍的时候就用辞职来逃避矛盾。一年前她通过一个东北的朋友得到了一份高薪的职位,但和这个女友共事的过程却让她非常痛苦,因为对方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虽然很多话让她不爽,但她却都压抑到了心里,因为她害怕和别人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她也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好评。但长期的压抑却让她陷入了抑郁。从中可以发现,她为了获得人际上的好评,压抑了自己的性格,脾气,扮演成了一个老好人。但老好人也是悲哀的,毕竟,老好人仅仅是外表,一个人的内心是有情绪的,有感受的,有个性的,所以越是老好人,内心中就潜藏着对他人的愤怒与敌意,从根本上来说反倒破坏了他的人际关系,反倒让人际关系流于表面。 并且,老好人给人感觉没有脾气,没有想法,就好像一个人习惯了“孔融让梨”,那么最后也许别人都不会询问他的意见,会直接把最小的梨给他。此时,他也只能自食恶果,欲哭无泪了。就算如此,他也不敢和别人说他其实想吃那个最大的梨子,毕竟他害怕被人发现他的真面目而离他而去,陷入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所以,就算他的人际关系很好,就算别人对他的评价很好,其实内心深处他更喜欢一个人呆着,毕竟一个人的时候他才最放松,才最真实,才不必伪装,才不用压抑,才能做自己。 但越是以他人的肯定,以虚伪的善意和老好人的面具来与人相处,就越加不敢活出真实的自我,一个不能用真实自我与真心与别人相处,那么最终他反倒会没有朋友。就算是有的话,在他内心深处也不相信别人是爱他的,接纳他的,毕竟他自己都不能接纳面具背后的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外移与投射,毕竟缺乏自我接纳是来自于对自己的苛刻,而这一切与别人无关。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老好人,这仅仅是对他人的讨好,对自我的压抑,对抛弃的恐惧而已。所以这一切仅仅是虚假的面具而已,和成功一样,好人的面具与他人的肯定都可以起到降低他内心焦虑的作用,所以老好人不是来自于内心中的善,反倒是来自于内心中的怕。因此,老好人的背后往往隐藏了太多对他人及社会的愤怒与不满,当别人没有像他那样“善待”他的时候。正如同一些重大案件中的行凶者,当记者采访他身边的人的时候,身边的人往往无法把这一切的罪行和他联系在一起,毕竟在生活中他的“善”,让人无法相信他能做出如此的“恶”。想必,在一个人的内心中善与恶本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正如太极八卦一样,但一个总是如此极端地展现自己的善的一面,掩盖自己内心中的恶,结果他的恶不但没有消失,在某些刺激下反倒会迸发出来,当然这不仅会吓坏他自己,也会吓到周围的人。正如一些强迫症患者,总是担心自己把孩子扔下楼,担心自己不要梦游的时候乱伦,担心自己不要拿着刀杀了自己或小朋友一类,当然他并不会真正做出来,但这如此强迫意向的背后却折射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他不敢面对自己的“恶”,甚至是坏的想法,他都无法直视。 为了赢得别人的肯定,那么就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越是活在高尚人格的背后,就越是无法接受自己的“恶”,无法接受他人的“恶”。但这一切并不说明他真正品性高尚,毕竟发自内心与不得不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被内心恐惧感所驱使的人来说,他不敢不高尚,毕竟不高尚就会被人言可畏淹没。 所以真正的高尚发自于内心,而虚假的高尚来自于恐惧。 当一位患者以自己不乱搞男女关系而自觉品性高尚的时候,我提醒他,也许如此的高尚仅仅是掩盖了自己不会“把妹”的无能,进而又把无能升华成了一种高贵的品德,通过如此的品德抬高自己以贬低他人。而另一位患者看不起自己身边做别人小三的女性朋友,她的一辈子可想而知有多纯洁,不过我还是问了他一句:难道你不遗憾吗? 她谈到你不要教我学坏呀,我提醒他,也许这是人性,而不是用好或坏可以评判的。当他过于用好或坏来评判的时候,如此的应该反倒成了人生的枷锁。最后她自己都意识到,似乎这个不行,那个不该,自己似乎已经活在一个牢笼之中。这一切除了是表演给被人看,似乎也成功的欺骗了自己,好像自己真的已经成为了自己塑造的那个高尚纯洁的人。
成功、和谐的人际、完美的形象可以掩盖自己内心中的恐惧,但当这一切都失效的时候,那么爱情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在专业上叫做“病态的依赖”。一位女性患者形容自己对爱情的态度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叫做能量体。毕竟当一个人成为枯木的时候,当然需要能量的注入,但当一个人无法再依靠自己满足自己内心中的需要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外界的填补,当我们找寻到一位有能力的人,那么与之融合,获得他的爱,就可以起到填补内心的目的。 “爱与对爱的病态依赖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如果我们发现把另一个人仅仅当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仅仅是因为或主要因为他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而加以利用,我们也会人为,这些与关于爱的观念完全不同。 如果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爱是为了获得对抗焦虑的安全感,则在他的自觉意识中,问题往往被完全搅合在一起,因为总的说来,他并不知道自己内心中充满焦虑,不知道自己因此而不顾一切地抓住任何一种爱以获得安全感,他能感觉到的仅仅是我喜欢这个人,我信任这个人,我完全被他迷住了。 而实际上这种爱,只不过是一个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仅仅抓住对方不放,这并不是真正可靠的爱情,一旦自觉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这种感情就随时可能发生剧烈的转变。情感的可靠性和坚定性——我们爱情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没有能力去爱的人“这种不考虑对方人格,个性,局限,需要,愿望,发展,这种不考虑对方的原因是,由于焦虑,促使神经症病人要仅仅抓住对方不放——一个落入水中奄奄一息的人,一旦抓住一个游泳者,通常是不考虑对方是否愿意,或有无能力救他上岸的。以对爱的追求作为保护手段的神经症病人,几乎根本意识不到自觉缺乏爱的能力,他们中大部分会把对他的需要,错误地视为一种富于爱的气质”——卡伦.霍妮
因为内心的恐惧,精神乞丐放弃了对内的探索,只是活在对外的依赖之中。就算来做治疗,也是因为现实打破了他原有的保护机制,他依然想要维系找回之前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但对此我是反对的,毕竟这如同魔鬼契约,这一切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以换取虚假的价值和安全,只能暂时的掩盖自己内心中的自卑与脆弱。根本问题依然没有缓解,而且其中也存在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隐忧,毕竟越加逃避,内心的恐惧与卑微只会更加的无限放大化。 所以,首先要放弃各种对理想化自我的维系手段,诸如,成功,荣誉,和谐人际,完美形象及所谓爱情。毕竟,只有让内心中的恐惧与自卑暴露出来,只有直面自己内心中的恐惧,向内探索,而不是向外依赖,才有医治内心伤痕的可能。 精神乞丐大概就是因为不敢面对本来的自己吧,所以才会沉浸在理想化自我的幻想里。但只有放弃自我,才能找回自我。也许,我们一生的重要任务,不是改造自己,而是成为自己。当一个人慢慢地有面对自己的勇气的时候,也许精神的土壤才不会如此贫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