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4 11:57:57 ★★★ |
迄今为止,世界上阅读量最多的书是《圣经》。以欧洲为中心,很多国家都有本国语言版的《圣经》,种类十分繁多。英译版中,钦定版《圣经》是公认的出色之作。但其后刊行的《奸淫圣经》(亦名《邪恶圣经》)却更为有名,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兴趣。
该书印刷于1631年的伦敦。圣经中摩西十诫的第七诫为“不可奸淫”(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但该书漏掉了其中的“不”字,变成了“可奸淫”。出版后,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教会立刻命令回收、销毁所有误印本。照理讲,在如此严令之下,误印本将不复存在。但事实是,有三本留存了下来。 三本只是公布的数字,实际上一定有更多的书被隐匿保存。劣书十分顽固,不会因为一道禁令就彻底消失。 分割线 从古时开始,基督教会每年会公布“禁书目录”,禁止信徒阅读。目录中所列之书或是包含了不受教义欢迎的思想,或是被视为对信徒有害。
不是信徒的人很少关注基督教,但会对公布的禁书感兴趣。即使一些被推荐的书打出“众学者一致称赞”的口号做宣传,能吸引的也只是所谓的有常识之人。稍有个性者都能认识到,能让众学者一致称赞的,不可能是“有趣”之书。 分割线 与如今相比,二战前的年轻人阅读量更大。那时的年轻人没什么个性,多是按常识来思考的读者。他们深信哲学性的书籍更为高贵,并意气扬扬地致力于将这类外文书翻译为晦涩的日语。当时,晦涩的译作甚至比易懂的启蒙书更有人气。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译作难懂、无趣,难懂到让人怀疑译者自身是否真正理解了原著。 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好比在暗夜之中追寻蝙蝠,能闻其声却不能见其影,难以捉摸。与这样的译作较劲,无异于青春的奢侈与虚荣。但正因为难懂,正因为是劣书,所以才能压倒真正的好书。 危险的阅读才有趣.
阅读也一样,推荐往往适得其反。人都有逆反心理,觉得被推荐的事情讨厌,反倒想插手被禁止的事情。 如果真心想推广阅读,就应减少书的数量。仅是听到每年出版新书多达数万册的消息,读者的阅读欲望就已经萎缩了。
在那个阅读不便的时代,日本青年们对西鹤产生了兴趣,甚至是很多不爱阅读的青年。那时的书,会将稍有猥亵倾向的内容隐藏起来,代之以○○○符号。但这才是有趣之处。有些好奇的人偏偏喜欢畅想被隐藏起来的内容,○○○符号越多的作品,越有人气。 二战后,无替代符号的原版书出版了。据说,当发现符号处原来是不足为道的无聊词句时,不少人感到幻灭,西鹤也失去了光辉。听闻连专业的日本文学学者都不再像往常般赞赏西鹤。 正因为被隐藏,才能勾起人的好奇心。一旦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反而会想将视线移开。危险的阅读才有趣,安全、健康的阅读注定无聊。人似乎爱有这样的先入之见。 阅读禁书是一种自我负责 母亲阅读的妇女杂志上好像有可疑的内容。看着她阅读时的奇妙眼神,孩子也极为想读。但许可是得不到的。母亲读完后,便会将杂志收起来。
阅读时是忐忑不安的,读速也是极快的。因为如果不能在母亲回家之前把杂志放回原处,那就大事不妙了。 分割线 现在的孩子们什么书都读,没有书是不允许读的。家长们会认为,无论读什么书,总比和朋友玩耍有意义得多。 带孩子去图书馆的母亲不在少数。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母亲,拿着一摞快抱不动的书,露出满足的神情,可能她自己和孩子都去借书吧。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但曾偷偷阅读过妇女杂志的人看来,反倒觉得十分可怜。
如果把读书比作进食,比起被大量喂食,还是别吃腻了更能感到书的美味。如果总是满腹,即使是佳肴,也难以产生想吃的欲望。对进食来讲,空腹的状况最为理想。所谓饥不择食。阅读也一样,被禁止时,会变得什么书都想读。如果想激发人的阅读欲望,禁止阅读是出乎意料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分割线 据说,无论多么有趣的文章,一旦被选入课本,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照理讲,在学校老师的细致解说,以及自己的认真阅读下,文章应变得更有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会无一例外地感到厌倦。 问题就出在义务性上。不能将文章强加于读者,这样读者无法发挥主动性。被无视的感觉会让读者很不愉快。学生们正是如此,在阅读课本时一直处于被动。与之相比,偷偷摸摸的阅读和禁书阅读,从一开始就是读者自身的选择,是读者对自我负责的一种表现。如果将阅读比作喝酒,那么偷饮之酒永远比别人所劝之酒更为香醇。 阅读需要有心的读者 就书来讲,有趣、好懂、不大被推荐、价值低的是劣书。包含有用知识、有益想法的是好书。好书犹如良药,所谓良药苦口,一旦弃之不理,便会悄然无声地从人们的话题中消失。
良币不断被劣币驱逐,无人能救赎,只能等待消失的命运。好书却不同,会出现有识之士,助其勉强流通,守卫其流传后世。当然,这只是好书中的少数,它们最终能作为经典幸存下来。 从近代开始,好书保存和传承的重任落到了学校教育的肩上。 摘取好书的一部分让学生阅读,看似起到了传承作用,但事实上可能只是让讨厌阅读的学生增多了而已。 学校教育在强制灌输好书上过分热心,以至于觉察不到自己培养出了厌恶好书、喜欢劣书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活力,还容许了劣书在数量上的支配权。 任何时代,劣书都会试图驱逐好书。在现代,劣书与好书的区别本身也变得模糊,堪称活字文化的危机。
阅读时,请最好思考一下: 阅读需要有心的读者,也就是出于自我责任来阅读的人。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