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此刻,其实我也困惑着你的“困惑”——究竟你害怕什么呢?世界上没有唯一的“对的答案”,却有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并且,这种种“可能性”,不在治疗师的脑袋里,而沉潜于受访者的生命经验中。
所谓的“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的状态之一。比如,当我们和父母一起说话互动时,自然的就呈现出“儿童自我状态”,我们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无意识的表现出“儿童状”。此时,你是感性的、冲动的、无拘束的感觉和直觉在起作用。这对创作型的职位很有价值,你的思维处于想象力的活跃状态。
而“成人自我状态”是你对现状拥有清醒的觉知和回应的能力。比如,在职场中,你的说话、做事的感觉“对位”——符合你的角色、职位和责任范围。再比如,你的工作出了岔子,当上司问及你时,你的回应是坦诚的分析原因和后果,并自愿接受责任和惩罚,这就是“成人自我状态。”若是推责诿过,甚至抱怨他人,则是典型的“儿童自我状态”的回应了。
一句话解释“成人自我状态”——用于承担压力和责任,展示出理性平和的力量。
一个人倘很难做到“成人自我状态”,或许和他(她)内心的心理脚本有关系。如一个从小被娇惯长大的孩子,内心缺少人我的界限感,在成人的游戏中不懂得去尊重和体贴人心;或者从小被谩骂批评的孩子,内心的自我受伤,自尊感差,在职场中遇到权威或长辈似的同事或上司,就本能的“心理退行”到“儿童自我状态”,失去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这两种成长经验可能诞生的心理脚本是:“我是没能力的”;“我是幼稚的”;“我是无助的”;或“我要的就一定要得到”;“我开心是最重要的”……
这些是过去的成长历史在心理上的烙痕。当然,这些“历史”不会无缘无故的消散,会在你不经意的当口“冒”出来。但愿这些“分析”期盼不会成你新的负担,只是提供你“自我觉察”的线索。
解决的策略是——活在“当下”。如何做到呢?运用“自我觉察”的力量。在每次说话或行动前,先给自己一分钟的“自我觉察”练习检测自我状态。
步骤如下:
1、先深呼吸三下,放松身心,让身体回归当下的平静;
2、觉察感觉——此刻的我,是平静的、和谐的,还是焦虑的、生气的或难过的?
3、确认事实。如果你的情绪是负面的,不妨问自己:我的情绪是基于“事实”还是我内心的“假设”?
4、选择理性——现在的我的身份角色是(经理)或(员工)?我最佳的情绪状态应是理性、平和或其它?
5、立即调整状态,露出你的微笑(成人理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