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26 14:53:58 ★★★ |
森知导读:每个人在成家立业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和痛苦,或者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似乎有那么多限制或短处,然而,真正限制我们的,难道真是环境吗?如果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无所谓,台上争辩,台下还是朋友,他们为什么适应能力那么强,为什么那么乐观?——www.025xl.com 我是一个不喜欢与别人争辩的人,具体来说,就是我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指令,但另一方面,我又回避那种听从指令的环境。 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举个例子吧,做电视节目时,有时候需要几个专家就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也就是争辩。我说,“这个我不在行,最好是:主持人让我说话,我自然会滔滔不绝。” 所以,那些争论性较强的节目,往往我不会参与,当然,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和编导也不会再找我。可如果让我真的在一家单位作某人的下属,一切听命于他/她,对不起,我是绝对不干的,两个字:难受! 这势必使我的待人处事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不要太近,也别太远,近了,我会摆脱控制,远了,听不见指令。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我始终处于这种距离,长期以来,我感觉它是安全的,也是自由的。 因此,我为自己不与人争论找到了许多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我喜欢和睦相处,不喜欢脱口秀,喜欢有话好好说,不喜欢与人斗……”,然而,当我觉察到自己这种状态的时候,才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中寻找它的缘起。 那天一家人一起吃晚饭,儿子因什么事哽咽了一下,孩子嘛,眼泪说出就出来。于是,一旁的奶奶劝道:“宝宝,你什么都好,今天当了大队委,成绩样样第一,可就是这一点不好,动不动就闹情绪,就哭,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苦笑了一下,反驳道:“您看,这就是您与我的不同,我就主张他要哭完,有什么感受就表达什么感受,决不压抑自己,如果在家,在亲人面前都要憋着,那他还有什么地方表达真实的情绪和感受?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对于人性,特别是对于教育孩子而言,是毒性教条。” “什么毒性教条?”母亲反击道,“你那些心理学就一定正确呀,什么问题都得客观地看,一分为二……” “是呀,那‘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是不是也得客观看待?” 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着,母亲忽然离席而去,当时,我的心一沉。是的,就是这一沉,让我找到了答案—— 小时候,当我伤心的时候,也想哭,可父母也像今天一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阻止我的情绪表达,爸爸会大发雷霆,妈妈会以这种教条劝说我,如果我再想进一步表达或申辩,他们会更加严厉地镇压,反正他们绝对不会错。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真实情绪的,是的,那些毒性教条与生活经验,会让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止我,那么,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记住了这些伤心的经验,于是得出结论:“唉,反正不管我怎么说也是错的,别再坚持了,表达真实的后果肯定是受伤。” 于是,我不再想说什么了,他们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连争辩的权利的机会都不给我,父亲会以严厉镇压,母亲会以默默地离开等方式,来警告和恐吓我。所以我怕,怕自己有想法,怕自己与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怕与人争辩,那好,我听话,你们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总行了吧? 所以,我与所有人保持着一段固定的距离,就像那个孩子,既无法与父母真实交流,又不得不与父母共存。 今天在饭桌上,我又看到了这一幕,心里那一沉,终于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当一个孩子在表达时,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她就会因失去安全感,而切断这种交流方式。这种切断会延伸到长大成人,即使我今天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却仍然无法适应那种对抗性较强的场合,在与权威共处时,仍然感到压力很大,没有主见,也不敢申辩,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觉得是多余的。 是的,因未得到尊重,我屈服了,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限制,但反过头来看,一个人的限制,难道只是来自于环境么? 我们每个人在成家立业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和痛苦,或者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似乎有那么多限制或短处,然而,真正限制我们的,难道真是环境吗?如果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无所谓,台上争辩,台下还是朋友,他们为什么适应能力那么强,为什么那么乐观? 在生活中,我的严肃多于放松,被动多于主动,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起码状态,我今天找到了根源,当然,调整方案也会随之而来。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