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人际交往 > 人际心理 > 正文

既然不是故意的,就应该被原谅?

既然不是故意的,就应该被原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9 9:56:20          ★★★

森知心理导读:你“不是故意的”?那我该不该原谅你呢?一般人都相信“态度决定一切”,既然不是故意的,就该被原谅。人们也学会了利用这种善良的想法将“不是故意的”作为一种逃避舆论谴责的策略。而这种策略却不会得到被伤害人的宽恕。      www.025xl.com

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啊!我不是故意的!”

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满怀亏欠,急于解释澄清自己并不具备“作案”动机。然而,你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研究者发现,我们经常故意利用“疏忽”,以避免责罚,虽然这种疏忽的策略带来的并不是利益的最大化。

疏忽!让惩罚来的更猛烈些吧
现在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的决策游戏。假设有X、Y、Z 三个角色:

X同学得了100块实验费,正在开心之时,Y同学的出现,打破了和谐的愉悦……

Y同学是来与X同学分享实验费的。Y有两个选择:

自己拿走10元钱,留给X同学90元;
自己拿走90元,留给X同学10元。
有些同学可能毫不犹豫做出选择,还有些同学可就为难了……为难的同学们请注意了,实验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

Y同学要在15秒内做出选择 ,如果Y没有在有效时间内做出选择,那么系统将会自动带到第三个选项:

系统自动将100元划到Y同学的账上,同时,作为超时的惩罚,将有15元被扣除划给系统。
因此,如果没有及时做选择,那么Y同学将会得到85元,而可怜的X同学一分钱都得不到。

如果你是Y同学,怎么选择呢?还是什么都不做,任由时间溜走?

就在你已经想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半路杀出个Z同学——一组Y同学,将会在分钱之后碰到Z同学。Z同学像个法官,他目睹了整个分钱的过程,并且有权力依据分钱的过程来惩罚Y同学——从Y同学分得的钱中任意扣除0到30元钱不等,收归系统。

如果知道Z同学将要出场,扮演Y同学的你又会如何决策呢?还和刚才的选择一样吗?

你一个Y同学还不行,让实验数据中的大量Y同学的选择告诉我们答案吧。如果只有X和Y同学两个人,那么Y同学选择拿10元钱的比例是8%,选择拿90元的比例是64%,而选择什么都不做的比例是28%。但是,当知道Z同学的存在后,三种选择的比例则依次为3%、46%和51%。选择拿90元的比例由64%显著性地下降到46%,而不选择而超时的比例由28%上升到51%,也就是说,当了解到可能会受到惩罚后,超过一半的同学什么选择也不做,等待“超时”。

又想拿钱,又想立牌坊
在惩罚可能来临时,为什么大家宁愿放弃自己得90块,也不让X得10元钱,转而选择不作为,使得自己和X同学都减少收益呢?这太不理智了!

或许我们把视角切换到Z同学身上,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当这个角色扮演游戏结束时,扮演X、Y和Z的同学都被询问,如果自己是Z,会怎么看待不同选择的人,对他们分别有多少钱的惩罚。结果发现,大家都认为,比起不作决定超时,主动拿走90元的人更差劲,应该扣掉更多的钱作为惩罚。

结果似乎很明显,虽然主动选择拿钱,虽然从经济上扩大了所有人的利益,但这样的选择好像会让旁观者更看不惯,在道德上输了。所以,当别人不知道的时候,咱们偷偷主动拿了好处即可。而如果会有别人来评价和惩罚,人们就更倾向于转而寻求“不作为”的好处,被动地“拿钱”,通过不行动,自己既得到好处,又可以少落人口实。

不作为——一种习得性策略
同时,实验者还做了几个后续的实验来进一步排除其他的解释。首先,一些扮演Y的同学表示,选项太不公平,让任意一方得90%都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迫选了,这不是我的本意!为了照顾这一部分同学,实验者特地增加了一个选项,即,将钱五五分成,X和Y各拿50块。

结果是,在无人惩罚的情况下,Y同学选择拿10元、50元、90元和不作选择超时的比率分别是6%、32%、41%、21%,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选择了五五分成。然而,另一组同学了解到可能被惩罚,他们对上述选项的选择比例是6%、17%、29%、49%,拿50元和拿90元钱的同学都变少了,而不作任何选择进而超时的同学比例则从21%增加到了49%。

难道Y都这么绝情,不愿给X留一点儿吗?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验者将“超时就得85元”这个被动的选项删除了,转而增加了一个主动的选项:“Y可以主动选择得85元,X得0元”。同时,玩家在选择的时候也永远不会超时。那么大家如何反应呢?结果发现,一旦这个条件不是通过“不选择”得到的,变成了主动选择的结果时,它就失去了“能够逃避惩罚”的光环。大家在知道或者不知道Z同学的存在的情况下,对这个选项都保持着同样的态度——如果他们是Z的话,会给选这个选项的人最多的惩罚——让别人不拿钱比自己拿90元钱还恶劣啊!

在研究者看来,“不作为”有时会得到好处,同时还能减少潜在的道德谴责,因此变成了人类的一种习得策略,是逃避惩罚时的不二选择。所以当我们脱口而出“我不是故意的”,或者“我什么都没做就变成这样了啊”的时候,不妨再痛苦地思考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舆论谴责可免,受伤当事人难恕
最后,想知道X同学在想什么吗?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当大家把自己摆在X同学的位置时,他们都会说,多拿我钱的没一个好人!X同学的评价和Z同学的评价截然不同。无论是对主动拿走90元钱的人,还是对通过不作为拿钱的人,在X同学的眼里都是一样地过分!所以,不作为也许能够博得旁观者的谅解,但是小心,另一方吃亏的当事人可不会买账。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Admin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咨询师,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最好的心理咨询中心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1206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