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17 15:36:21 ★★★ |
森知导读: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很难真正认识自己。他/她宁愿向别人也向自己隐藏起来“不好”的阴影部分的自己,回避认识真实的自己,也很难领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爱自己也是对自己拥有探索的兴趣,愿意对自己完全开放,坦诚与自己进行沟通,知道什么能真正使自己幸福和满足,也就是真正地认识自己。www.025xl.com 爱,信心和尊重 自爱、自信、自尊,这3个概念真的很难区分。它们几乎是同义词,不过又有着不同的内涵。自爱、自信是两条支柱,是自尊存在的基础。 ■ 自爱 让我们能够宽容地接受自己的失败和缺陷,尽管我们对这些东西还是不满意的。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但我们赋予自己一种重要性。 ■ 自信 让我们在面对从未经历的困难时,相信“我们一定能胜任”。它涉及“行动”的能力。 ■ 自尊 属于“存在”的范畴。当我们投向自己的目光缺乏爱时,就会缺乏自尊。我们会不断怀疑自己,觉得不能肯定自己,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获得幸福。 “你爱自己吗?”我问了几个朋友,她们都腼腆地笑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啊,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他人,要谈“如何爱自己”,似乎还真是件令人不好意思的事情。况且,我们对自己的爱,从来都是忽高忽低的。早上起来照镜子还觉得自己聪明又漂亮,很爱自己,可能地铁里谁的一个不屑的眼神,或者工作中的一个问题让你感觉到焦虑不安,刹那间,你可能又对自己的形象充满了怀疑。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我们看向自己的目光变了。 为什么“我”和“自我”之间会有差距?因为这个与“我”最最亲密的“自我”根本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尤其是与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生命初期的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个体,然而,只有拥有透过爱的眼睛被认识、被接受的体验,我们才能学会爱自己。 每个人的基础是不同的。有些人幸运地从小就得到父母无私的爱,懂得爱自己,而有些人的自爱之路就艰辛很多。不过,更经常的情况却是:我们以为很爱自己,可是并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的自爱、自我评价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把爱自己转化成一种自觉意识的话,如果爱自己只是依赖外界评价支撑的话,这基础还是脆弱的。这样的自爱只是假象。他人投来爱的目光,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很好。如果他人投来苛责的目光呢?自我形象一瞬间就崩塌了。就像婕那样。 印象中的婕有点像作家三毛,这位身材玲珑的女才子聪明漂亮,极具个性,走到哪里都是焦点,领导器重,老公又帅又宠她……人们都羡慕她,她对自己也很满意。可是突然有一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老公提出离婚,而且毫无挽回余地。她懵了。之后的婕就像是变了个人,把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个性服饰一古脑送给了小时工,自己则穿起了带花边的淑女装,因为“没有男人会喜欢一个天天披着破床单到处跑的老女人”。 从小,为了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很多人学会了适应和取悦,学会了必须和不许,学会了屈从各种社会规范,学会了以他人的评价来评判自己的自我价值。可是这样的话,就等于把控制自己的权力交给了他人。这样的情形不仅出现在尚未自立的孩子身上,也出现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最典型的就是当我们身处爱情这场冒险当中时——为了迎合深爱的人的喜好,不惜改变自己,乃至迷失自己,最后连自己也讨厌自己。 心理学上的爱自己,不仅是“你值得拥有……”,还包括承认自己的某些价值、照顾好自己、保护自己的私人领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了解自己的真实兴趣,等等——是我们对待自己的一整套态度。爱自己,就是做自己的“好妈妈”。 爱自己也是接受真实的自己。就像我们采访的见证人物顾明所说:“整天把自己想成虚幻的状态,根本就是不能接受自己,还有爱可言吗?”爱自己,就是爱自己的全部,爱构成自己的所有方面,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包括梦想也包括我们身上一切矛盾的地方……即使觉得自己不漂亮,觉得自己很笨,仍爱自己。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很难真正认识自己。他/她宁愿向别人也向自己隐藏起来“不好”的阴影部分的自己,回避认识真实的自己,也很难领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爱自己也是对自己拥有探索的兴趣,愿意对自己完全开放,坦诚与自己进行沟通,知道什么能真正使自己幸福和满足,也就是真正地认识自己。 有些人不好意思去爱自己、关心自己,因为那“很自私”。其实自爱和自私是非常不同的。自私把目光往外看,希望通过获取些什么而得到幸福,他/她其实并不关心自己;自爱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觉得自己怎么样很重要,他/她做一件事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就因为他/她愿意付出——真正爱自己的人,他/她的容器是满满地装盛着爱的,常常是满到溢出来,很自然地要分给他人,要去爱他人。自私往往是因为不爱自己,所以才会不停地索取,要求别人爱自己——就像安·兰德说的“不珍视自己的人不可能珍视其他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自爱不是只考虑自己,相反,我们越能接受和宽容自己,就越能接受和宽容他人,越能爱他人。 不过,我们也应该对“过度自恋”有所警惕。要懂得根据现实情况对自我进行调整,以配合别人的需要,并且,不会因此而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对自己完全接纳的情形是罕见的。我们可能会认可自己聪明,但是不喜欢自己的懒惰;可能认为自己很能干,但是却缺乏勇气。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牙齿再整齐一些,素养再提高一点儿,脾气再好一点儿……就会对自己满意了。 如果我们缺乏自爱 自爱的缺乏总会引发自我攻击行为,或隐或现。你常常会忽略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外表漠不关心;当你因为伴侣对你不好而感到难过时,你的一部分会对自己说,该怪你自己不够好,你不配他/她对你更好;虽然觉得有更好的工作,你还是继续毫无兴趣地做着乏味的工作;生病时你也继续工作,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照顾自己的权利;你觉得自己没有获得幸福的权利,于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设置各种障碍,让自己过得不开心;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一直处于抑郁潜伏期。 在最令人担心的情况下,缺乏自爱会让人极其脆弱,甚至一个拒绝、一次分手、一次失败,都可能导致绝望。他/她怀疑自己是否有权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在我眼里,没有丑也没有美” 我们对自己外形的认识,与我们的内在自我形象密切相关。不喜欢自己的人,可能会借助外科手术改变身体外貌。法国整型美容专家莫里斯·米姆恩(Maurice Mimoun)认为,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内化过程,只有这样,整型后的人才能适应自己的新形象。 ■ 《心理月刊》:来向您咨询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 莫里斯·米姆恩:有些人并不是不喜欢自己的整个身体,他们不过是要让它更完美。不喜欢自己身体的人常常是因为自尊不够,而不是因为身体不好看才自尊不够。 一个人的自尊涉及自信心、自我形象、自身经历、与他人关系、与家人关系以及所有涉及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有些人会将其他痛苦投射到自己身体上——有个长得很可爱的姑娘找我做鼻子整型手术,她觉得父亲不爱她,这让她很痛苦,为了否认这个想法,她将痛苦转移到自己的鼻子上。做鼻子整型,这其实是绕开了真正的原因。在美容整型咨询时,常常有人痛哭流涕。 ■ 整型后的人满意他们的新形象吗? 很多人不满意。这些人对自己的样子太挑剔,他们太关注细节了。对完美身体的追求掩饰了需要精神分析来解决的别的问题。这些人不懂得放弃,然而,生活就是不断地放弃。所以,外科整型术的理想患者是懂得放弃的人。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显得年轻、富有行动力,无论在职场还是情场都这样,所以,人人都担心自己即将衰老。有时,我会听到患者傻傻地说:“大夫,我怕我就要死了。”所以,衰老跟美貌无关,而是涉及自我形象的变迁。 ■ 怎样才能既整了型,又不让人觉得变成了另一个人? 在极特别的病态情况下,才会有近乎自杀式的整型要求——“我要抹去自己”。外科整型不是让人改头换面!来整型的人的第一个要求常常是“大夫,我不想变成另一个人”。如果做完手术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会非常满意。 ■ 您觉得人们能够接受自己的丑陋而不求助于外科整型吗?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身体是丑陋的身体!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美的身体!有些人不喜欢他们的身体线条,但你给世界上任何东西他们都不会跟你换。有些人无所谓自己长什么样。美容整型术是个工具,它给人改变天生样貌的自由,但它不应该成为标准化工具。当然,我们不能掩盖这样的事实:我们身处一个形象化世界。但重要的是与自己的本来面目取得认同:真实的自己/自己的经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等等。 (采访/文:Agnès Rogelet) 《自爱的艺术》 作者:[德]尼娜·拉里什-海德尔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