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人际交往 > 人际心理 > 正文

避免那些危险的交往

避免那些危险的交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25 16:04:56          ★★★

森知导读:跟爱情一样,友谊也可能是狂热的,带来毁灭性的折磨和冲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友谊就是无性的爱情”的说法是合乎逻辑的。通过友谊,人们无意识地,而且常常是强烈地,品尝到最初的欲望、不安和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不被父母疼爱的人更倾向于与苛责自己的人建立联系。www.025xl.com

  在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里,我们对爱、互助和忠诚的需要恐怕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在法国新近就有份调查显示,33%的法国人认为朋友是排在家庭之后(61%)、夫妻之前(30%),“使我们的生活更积极”的强大因素之一。当大家“想找点乐子”的时候,40%的受访者会选择“跟朋友出去”。

  相比爱情而言,友谊更为灵活机动,当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时,就越容易左右逢源,而不会有“失去某人”的感觉。当今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毋庸置疑,任何时候都存在于跟别人的联系中。一旦你的电话或者网络通讯中断,那无异于一场灾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交往变得那么容易,古时人们往往终其一生三两知己朋友,现代人有的竟然可以做到拥有上千朋友。然而,往往拥有数量的同时,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另外,当下的社会对孤身一人的状态开始变得宽容。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独自生活,人们用友谊来对抗这种宿命。特别是体现在女人身上尤为明显,社会经济地位日渐升高的独立女性们,不再将视角单一局限在期盼白马王子的出现上,也很少把爱情攻坚战当作消遣了,她们更愿意花更多时间与闺蜜们泡在一起,逛街、聊天,甚至旅行。

  “生命中的朋友”取代了“永恒爱情”的神话。2008年畅销书《追风筝的人》就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友谊与忠诚的凄美故事。但是如何分辨“真正的朋友”呢?并非每个人都很清楚,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从友谊关系中汲取正向的能量。

  再亲密也是两个人

  鹿蕾最近决定向单位请几天假,出去散散心,藉以缓和与好友兼同事兼室友袁静之间的关系。最近几个月,两人原本和谐的友谊仿佛正在逐渐消散。鹿蕾和袁静是从大学到工作都在一起的铁杆好友,关系始终融洽。问题出在最近半年,两个人同租房子,同吃同住,一同上下班过周末。更亲近的距离带来了问题:“袁静常常一个电话,就叫我帮她做这做那,我感觉自己像她妈妈,不,是保姆。”

  最近一次争执是因为工作上的讨论,起初只是观点不同,很快话题就转移到个人身上,鹿蕾突然出言讽刺,尖锐地指责起袁静的麻烦和幼稚。袁静很惊诧,不明白为什么一向支持自己、善于倾听的好友,何以突然间变了一个人。

  心理学家霍尔曾有一项研究,人际关系的密切可以通过交往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得到体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为1.5~4英尺,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间)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之间仍然保持着距离,这似乎也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彼此了解充分共享,我们都是带有不同需求不同特质的个体。
  如果把每个人都看成一个集合,我们与生命中走过的人都会有所交集。而与亲密的朋友,交集就更多一些。但正如没有两个一样的鸡蛋,也不会有任何两个人的交集可以彼此重合。对于交集永远都不相交的部分,那便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自己,是每个人最个性化、最独特、最能代表自己的部分。如果这一部分受到侵犯或者不被认同,人就会变得愤怒,痛苦,哀伤。其实对于鹿蕾和袁静而言,身体的接近并不是造成关系紧张的原因,而是心灵没有保持适当的限度,侵占了彼此的空间,双方都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应。

  避免那些危险的交往

  跟爱情一样,友谊也可能是狂热的,带来毁灭性的折磨和冲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友谊就是无性的爱情”的说法是合乎逻辑的。通过友谊,人们无意识地,而且常常是强烈地,品尝到最初的欲望、不安和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不被父母疼爱的人更倾向于与苛责自己的人建立联系。

  孙静和马蓓,一个内敛含蓄,一个直率甚至略带攻击性,她们在同一间外企共事——都说工作中难以建立友谊,她们两个却“互补”地成为好朋友,彼此间谈工作、谈爱情、谈孩子甚至谈性,既分享又担当,仿佛相爱一般。但在这种类似连体共生的友情中,也隐藏着某种尖锐的冲突:马蓓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抱怨,无论是上司还是自己的职责;孙静却在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成长。因此,马蓓经常无意识地指责和攻击孙静,但孙静默默地接受着马蓓的情绪。“确实,我的朋友中,有好几位就像马蓓一样,经常当面攻击我,指责我。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孙静说:“后来,马蓓受不了这份工作,辞职了。过了不久,她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强烈地建议我也辞职……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她的建议,但确确实实地,我感觉到,我在被胁迫。”

  心理学上用“控制”来定义这样的关系,而“顺从者与侵略性控制者之间的冲突——一种最易辨识的友谊冲突——有些很典型的特征。顺从者会在关系中有压迫感和自卑感;侵略性控制者则听到顺从感的唠叨就很容易动怒。”在心理学著作《过犹未及》一本书里这样描述过经典的朋友关系。

  “在这种关系当中,有两个很特别的界限问题:顺从者不能与他们的朋友确立明确的界限,而侵略性控制者则无法尊重顺从者的界限。”马蓓们或者是要求世界配合他们的想法,或者是希望别人以她/他理解的方式过活。他们常常自作主张——或是为朋友打点好一切,却不问朋友真正的需求;或是仗义执言,指出别人的缺陷,其实只是与他/她自己的理想不同罢了。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一再地侵占其他人的生活,尽管是出于好心,却让人备感压迫和自卑。

  并非奉献自己的全部就是好,爱情、友谊都是如此。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网球皇后玛蒂娜·纳夫拉蒂洛娃有句俏皮话:你知道贡献与奉献的区别吗?想想熏肉煎蛋吧。母鸡为早餐贡献了鸡蛋,而猪则奉献了它自己。
  肖欣在25岁时,跟一位有才华的年轻哲学家有了友谊的交集。对方是一个热情四溢的人,并笃信能把肖欣带入一个她从未涉足的世界。有一次,对方请肖欣参加一个小型沙龙,最后一刻,他跟肖欣说:“你来真没劲,你讲不出一点有意思的东西,不但自己无聊,也会让他人感到无聊。”肖欣顿时感到无比自卑,自己如此无足轻重,只能连表认同。

  由此可见,朋友间互相讲真话还不够,因为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适宜说出来或者对方已准备好接受它。忠诚也还不够,因为持久并不总是意味着财富和质量。谁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当与儿时好友再度重逢,惊讶于时间给你们之间带来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追求真实与差异性

  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44岁的洪斌说,“患难相助”。35岁的小凡则认为:“无论多久不联系,一旦需要帮助,依旧全力以赴。不求回报,不做交换。”29岁的张屏的答案是,“喜悦时分享,悲伤时分担。跃入心间时甜蜜,想起时贴心”。得到倾听,获得支持,做真正的自己,而不必担心丧失力量和沉迷于诱惑,这些都是友谊无法阻挡的魅力。

  “友谊是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平等、互利的契约,哪怕是稍微动摇一下这两大支柱之一,这个契约就被打破了。”这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对友谊的精辟阐释。所以,真正的友谊应该是相互信任的两个个体之间的约定,他们给予对方时间,互相倾听,欢迎对方,总是交换他们的所思所想。它同时也接受分歧,渡过误解和考验的难关,这就是友谊的运行机制。

  33岁的Shirley和Summer便是如此,一个为旅行能提前3个月写好计划表,一个是只要有感觉就去做,全然不按章法计划来,两个性格迥异的女人之所以能维护一段良好的关系,Shirley的解读是:“这种性格上的互补让我们从这段友谊中得到更多的能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来不对对方的生活和决定指指点点,也从来不会想要压倒对方的观点。”

  由此,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让-皮埃尔·温特分析了一段“真诚”关系应具备的3个准则:自然,自主,敢于当面批评对方。就这种意义而言,真正的友谊根本不是一片甜美安静的海洋,它也是建立在接受冲突的基础上,只要这种冲突无伤大雅。“跟夫妻间的冲突不同,真正的朋友会一针见血”,张屏说:“你可能一年都对他横眉冷对,最后还得承认他有道理!”龃龉,欺瞒,背叛——友谊里的这些不美好也跟爱情一样,与我们的期待同在。“但在爱情关系中,我们用想像欺骗自己,等待着某个人把这种幻想变成现实;在友谊里,我们期待的却是一个能让自己清醒的人。我们可能会期盼真实,因为我们对这种关系的投入不如爱情关系的投入那么强烈,那么充满肉欲。”让-皮埃尔·温特说。

  其实,当我们要求朋友“做自己”时,就是接受了他/她跟我们的差异性,他/她是唯一的,而且与我不同。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让我们彼此靠近。有位哲学家就在其自传中发出感言:“朋友就是让我跳出自我、家庭和内心局限的人,让我改变那些对我而言太过熟悉事物的人。友谊把我带向一个新的地带,我幸福地停驻在那儿,而不会像在爱情中那样陷于风险中而迷失自己。”
  事实上,今天,再没有比藉藉无名、毫无个性更糟糕了。应该做自己,这要体现在自己内心,当然也要体现在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上——我们在等待一个人“真实”的存在,而且告诉我们一些“真实”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开始收藏朋友?

  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斯基认为有3个原因:

  一是女人摆脱束缚得到自由,不再是唐·璜所说的“待攻占的堡垒”。

  二是今天我们更倾向于在朋友之间深层次地剖析自己,因为我们知道这有好处,这可能也是一种弥补几乎消失了的宗教忏悔的方式。但同时,现代人对生存环境的感觉更为脆弱和敏感,因此害怕太多地暴露自己。那些从额外的虚拟关系中受益的人通常就希望受到更少约束。

  三是近几年来,女人已经在运动、旅游、电子游戏、高新技术等等竞争中大显身手,要填满空余时间太容易!

  所有这些都解释了为什么唐·璜们会萎靡不振,而友谊却像新星冉冉升起。

  我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她们是不曾猜忌的发小姐妹,她们是结伴走过彼此人生的亲密好友。从同学到同事,从不解世事到华发渐生,她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诠释了一段历久弥新的友谊。

  编辑:颖新 采访:gin 摄影:张乐路 服装:海清 品牌提供:PEVES DE FLEURS

  韩桂芳:

  我还能记起志英刚转学来时的情景。那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学期,班上突然来个新同学,皮肤非常白,白衬衫,梳两根小辫子,安静腼腆。老师叫我这个班长多照顾新同学,我一口答应了,这就是我们友谊的开始。

  后来我们一起上中学,毕业后由街道分配进了同一个纺织器材厂,同宿舍,只是志英在制胶车间,我负责为产品上漆。工作原因,我产生了严重的化学毒素反应。头肿得足足有两倍大,眼睛肿得只剩下一条缝。那时候志英常常哭,我知道她是在心疼我。她安慰的话不多。志英的方式就是默默地陪着我,帮我把生活上的一切料理好,从自己很少的工资里抽出钱来给我买好吃的。后来我的体质就不能碰冷水了,志英又为我洗衣服,一洗就是十几年。志英怕冷,但她为我洗衣服从来不抱怨。人家都说,好朋友就是在你最需要帮助时在你身边的人,我想志英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性格互补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我的性格大大咧咧,她很腼腆、体贴。我年轻时朋友不少,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愿意听我说,也能够理解我的,也只有志英一个人。记得我结婚时,因为先生的经济条件,家里人都反对,我被孤立了,只有志英站在我这边。她不是没有更现实的考虑,但是出于对我的理解和信任,选择站在我的角度考虑,这让我特别欣慰。志英一声不响地凑出了布票为我做了嫁妆,后来才知道她是向乡下的亲戚凑的。其实人都需要一种这样互相支撑、互相信任的关系。

  周志英:

  桂芳年轻时,眼睛大大的,特别爱笑。不像我常常一个人闷着。她很有亲和力,歌唱得很好,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我就喜欢听她唱歌,特别开心。她很会生活,也鼓励我做许多事情,换掉老土的衣服啦,鼓励我尝试新鲜玩意,到现在她也老是叫我多出来玩玩,多享受生活。

  桂芳说话很风趣,她有时候说话特直爽,觉得不好就批评。这么多年来,我自然了解她的个性,但以前偶尔也有想不开的时候,但是再仔细想想就明白桂芳也是为了我好。另一方面,如果我对她有什么看法或者意见,我总觉得应该告诉她,这也是做好朋友的责任吧。但可能我的个性比较害羞,会犹豫好久,拐弯抹角地把意见提出来,桂芳也会很客观地对待。我们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遇到意见不合,就搞绝交。我们这代人都会多为对方考虑,她是什么原因批评我,想清楚了,也就没有什么矛盾了。

  我们婚后走动得少了,有时候一年才见一次。即使不常见面,我们的关系也不会改变,都知道对方是自己最要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这种关系就像亲人一样,很平淡却很温馨。最近和桂芳见面,她拿出我们年轻时的照片,包括我的结婚照,孩子的照片,我的生活,她都记录保存着。其实,她的生活呢,我也都记在心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咨询师,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最好的心理咨询中心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1206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