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23 10:15:38 ★★★ |
前段时间新出了一部电影《催眠大师》,但我一直没太在意,觉得不过就是一部娱乐的电影罢了。但前几天,有同学想约我们一起去看这部电影,就对它稍留意了一下。当我留意的时候,发现微信上有人发了“《催眠大师》七宗罪”,忽然对这部电影产生的兴趣,正好这天晚上没什么事,一激动就去了电影院。因为我是临时决定去看的,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所以大约前十多分钟没看到。 看了这部电影,真的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心理咨询在我国的起步本来就很迟,跟其他行业相比,她可能只能算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而催眠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更是备受争议。而这部电影可能会给广大观众这样的催眠——原来催眠是这个样子的,心理治疗是这个样子的。 这部电影与《盗梦空间》之类的电影不太一样的是,它是把催眠和心理治疗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嘛,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娱乐观众和提高票房吧?我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些花絮,只看到一些关于这位陈导演在说他运用的一些拍摄手法,但没看到这位陈导的素材是来自哪位大师,也不知道这位导演对心理治疗或催眠了解多少。 如果您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娱乐片,看看一笑了之就算了。而如果您在觉得有烦恼了,又需要寻求帮助,但又觉得心理治疗或催眠就是这个样子的,从而去回避心理帮助,那您最好还是从这样的催眠中醒来吧。 其实,说起来挺可悲的,人们很少有途径去了解心理咨询或催眠,因为真正来做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人是很少愿意跟别人谈起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在我国,心理咨询或治疗还不是广为人们所接受。那么,人们能接受到这方面信息的往往是通过电影、电视或其它媒体,而这些媒体往往也比较难真正接触到那些真实的案例,因为心理咨询是需要保密的,即使能接触到,为了吸引眼球或其它目的,往往也对案例进行了加工。而加工之后的案例就很难还原它本来的样子了,那里加了许多导演或者演员自身的元素。所以,让人们在通过它们了解心理治疗或催眠的时候,又有了一些曲解。 可能是为了强调大师的本领高吧,在《催眠大师》这部影片中,徐大师会说:从你一进门,你就已经被我催眠了!我不允许我的病人出去时,与进来时是一个样子的。这似乎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只要你一接触催眠师,他就成了你的主宰,而你只能任由他去摆布。如果是这样的,那有多少人敢把自己交给治疗呢? 我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催眠在也是我咨询中所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疗法。可能因为我还不是大师吧,反正我是没有徐大师这样的霸气,在一个根本没有咨询愿望、对治疗非常抵触、对治疗非常不信任的来访者,去用那样的语气去跟一个刚刚来治疗的来访者说话。其实,在咨询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因为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你敞开心扉,把从没对别人说过的话跟你说呢?在我们对来访者还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一些资料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就去责备来访者在说谎呢?这些情况我想在真正的咨询室里是很少出现的。而且,即使在后来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说的可能不是我们认为的真实,那我们也要去看来访者这样说的背后动因,而不是去指责来访者说谎。 来访者来咨询室里来了,这段时间是属于来访者的,一位治疗师怎么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进出出,又是打电话,又是查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与来访者建立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 现在,我想说说我所认为的和我在咨询中运用的催眠是什么样子的吧。在电影中,徐医生也说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也有许多催眠现象的,如人们走进他的会场就已经被他催眠了,看到特定颜色的“M”标志就想到麦当劳等等。这个真的是这样的,其实,更进一步说,当人们还没有走进会场,但已经有了打算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催眠这个词或者说被徐大师的名头给催眠了,所以人们才会怀着好奇心或者评判心走进会场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确实比较容易被催眠。 而对于看到“M”“KFC”,就想到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广告催眠,在我们生活中更不少见。其实,当我们处于恍惚之中时;驾车跑在一段车很少的高速上时;听一段非常喜欢的音乐时;身处怡人的美丽大自然中时;做白日梦时,等等,这些时候我们其实都是处理催眠状态中。说到底,催眠状态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控制比较少,而潜意识控制比较多的时候,那也是我们处于非常放松的时候。而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催眠是由我们的父母或者社会对我们的催眠。为什么在赏识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更加会自信?而为什么在父母或者老师的批评下长大的孩子会更自卑?这就是一种催眠! 那么,在咨询室里,催眠又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看来,在咨询的过程中,运用催眠不过是让来访者放松下来,让我们的咨询在潜意识层面去做。说到潜意识,我想在这里大概解释一下。一般来说,当我们非常清醒的时候,我们是由意识主导的;而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我们是由潜意识主导的,例如当我们睡觉的时候,还有一些如我们做白日梦啦、上课开小差啦、听音乐啦、冥想啦、放松时的驾驶啦等等时。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我明明知道发怒不好,但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住发火,等发过之后,自己又非常后悔,并且在内心一再地说,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可是,到了下次,我还是控制不住又发火了;或者说,我明明不想迟到,特别是碰到重大事情的时候,我一再告诉自己:今天一定不能迟到,可是,到最后我还是迟到了;还有的人,明明知道反复洗手、反复检查是没有必要的,但到时候就是控制不住地去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还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好象我们总是明知道做了不好,或者是没有必要去做,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这些时候就是我们的意识认为这些是不好的,但却控制不了潜意识,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那我们明明知道不好,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呢?因为是这样的,虽然我们许多人认为我们的大脑或者说我们的意识能控制一切,其实,我们的意识点的比较非常小,只能占到不到10%,而剩余的超过90%的部分是潜意识。而潜意识的东西是潜在下面的,我们很难觉察到它,更控制不了它,但它其实才是真正的老大。当我们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出了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意识压抑潜意识太久了,造成了意识和潜意识的极度不协调,所以潜意识直接由后台走到前台来主导我们了。我们的意识多数来自于从小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潜意识呢则更多来自于我们的本能,而潜意识层面的许多东西,是我们意识层面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就出问题了。 这部电影嘛,本来它的片名就叫《催眠大师》,所以它的着重点是催眠上,所以心理治疗几乎都是用的催眠疗法。其实在咨询室时,我们可以同意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去做咨询的。 在意识层面,我们可能需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例如,有的人人际关系不好,这时,咨询师可以引领TA站在另外的角度去看待一些事情,那TA可能就会发现原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情跟TA原来感觉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下次再碰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TA就学会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处理这样的事情了。你也可能会看到有的人几乎与所有人的关系都不好,对于这些来访者,从更深层次地去看,你将会发现他们其实对自己都非常地不接纳。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如果从潜意识层面去做咨询,效果将会来得快很多。而在潜意识层面去做的途径就是先用催眠让来访者放松,在来访者放松的情况下,结合其它一些疗法去做咨询。 就只以人际关系来为例,来说说催眠在咨询中的运用吧。有个来访者,觉得自己非常焦虑而来咨询,她服药已经半年多了,虽然通过服药,她觉得自己好象已经不那么焦虑了,但她也担心一直服药会影响自己的身体,所以她来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她说她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她的父母了,所以每次一接到父母的电话,她就特别焦虑,她想这辈子与他们再也没有任何联系。她觉得只要不再与他们有任何联系,她就觉得挺好的,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她的父母,所以,在咨询中,我还是建议她要去面对这段关系,否则她的焦虑是很难真正解除的。开始的时候,她非常抵触,她觉得只要她躲着不去想,再吃着药,她就没事了,后来,她也意识到,逃避是没有用的,吃药是可以缓解她的情绪,但那个根还在。在她的意识层面,她很抗拒去处理跟父母的关系,后来,我建议在催眠后去疗愈这段关系。开始的时候,她并不相信催眠后的咨询会有什么效果,所以我就先给她在催眠后,运用空椅子疗法,帮她处理了一段与一个朋友之间的关系。她们因为一些事情已经不来往好多年了。当她从催眠中醒来的时候,她一下子原谅那位朋友了。 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她同意去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而不是再逃避。开始她觉得与母亲的关系还可以,特别受不了父亲,要求先处理与父亲的关系,在这次的咨询中,她与父亲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和解。那天下午她正好要去父母所在的城市。在下一次的咨询中,她告诉我,她发现父亲现在变了,变得关心她了。这下,她又觉得她与母亲的关系更糟糕一些,希望处理与母亲的关系。再下一次,她来的时候,整个人都变了一个样子,那种开心,那种快乐从她的脸上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她说,当处理了与母亲的关系之后,与父亲之间的冰封好象也不攻自破了。而这几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她甚至一个人,而不是因为陪孩子,去了绿博园,在去的路上,她才发现原来南京的路上的绿化是那么美,各色的花,绿的树,她说我原来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呢! 为什么有的咨询要在催眠后做会比较好呢?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意识层面认为的并不一定是真的。 再说说另外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案例。这个来访者给人的印象真的很好,她当时是因为她的婚姻问题来咨询的。她还很年轻,刚刚结婚不久,但与老公一点感情也没有。开始的时候,她来咨询是想知道是离还是不离。在咨询过程中,知道她的这桩婚姻是因为妈妈才结的,而她对于妈妈好象也没有太多的愤怒,反而考虑比较多的是,如果她要求离婚了,会不会伤害到妈妈,因为她觉得这段婚姻是妈妈希望的。我觉得在她决定是否离婚之前,需要解决她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这段婚姻中,她是不幸福的。而如果她离了婚,她同样很难幸福,因为她会觉得她伤害了妈妈。而且,她跟妈妈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两个人之间非常客气。在催眠中,她看到的妈妈一直是微笑的,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妈妈一直是那张笑着的脸。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会一直是这张脸呢?忽然一个词跳入我的脑海:面具!这时,我试着叫她让妈妈把面具拿掉,她在反复试了之后,妈妈终于把面具拿掉了。拿掉面具的妈妈非常丑陋,她都不敢看。在这段催眠中,我让她与妈妈做了一个和解,在结束的时候,妈妈的脸终于正常了,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脸,她跟妈妈拥抱了。在下一次的咨询中,她告诉我,好象忽然就发现跟妈妈的关系与以前不一样了,愿意跟妈妈在一起了,而且,也就在这个星期,她终于把她的婚姻状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非常心疼她,非常坚持地说让她离婚,不想让她在这段婚姻中把自己埋葬掉。 所以,这位来访者认为的她妈妈希望她保持这一段婚姻,其实只是她自己意识层面认为的,并非母亲的真实意愿。 其实,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好的时候,更多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不好。这个在许多人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说我怎么可能与自己的关系不好呢?!但我们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接纳自己的呢?在咨询过程中,更多的案例是不去关注那个表面的人际关系,而是去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当我们能接纳自己了,人际关系好象也就不存在问题了。 但今天我们的主题并不是人际关系,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当然啦,催眠在咨询中的运用不仅仅是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同时也可以用于抑郁、强迫、疑病、恐惧等方面,特别是对焦虑和失眠的处理效果会来得更快些。而对于许多来访者会有更多的副产品——在咨询一段时间后,学业更轻松了;以前爬山爬不上去的,现在可以很轻松自如地上去了;因其它问题咨询,却发现夜里的盗汗也减少了,等等。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现象在心理咨询中是比较少见的,就是在当事人根本没有治疗的意愿下去做治疗。这种情况以前可能在医院精神科会发生,但现在新的《精神卫生法》也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也希望大家不要被这个理念所误导。 在中国,心理治疗或者说心理咨询本来发展得就很迟,能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已经感觉到非常痛苦了,并且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所以在第一次咨询或者治疗的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一个信任的咨访关系、给来访者信心会比咨询师显示自己有本事来得更重要。而这个信任也不是你大师说:我不允许我的病人走出去时与进来时一个样,病人就会信任你的!而是要你拿出病人信任你的东西。当然啦,在电影里,那位徐医生是一位大师,所以去找他的治疗的人,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被这个名头给催眠了吧?所以,也许大师的风范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我们毕竟大多数人是普通,而大师会很少吧?那么,我们还是以普通人的立场来说话。 希望朋友们能有其它途径去认识催眠和心理咨询。毕竟不是每个咨询师都是有病的,需要靠来访者来治疗的;也不是所有咨询师都会以徐大师那样的口吻来对来访者说话的;也会很少有咨询师把来访者晾在那儿,自己去寻求帮助或者找资料的。毕竟那只是一部电影而已。陈导那样安排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
文:曹惠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