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3 17:18:50 ★★★ |
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
整理:宫雪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和外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冲突,这时人们内心就会感到焦虑。这些矛盾力量的汇聚点集中于自我,焦虑是自我的焦虑。自我就必须不断的协调、解决矛盾冲突才能降低焦虑。自我在协调、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些手法、技巧;更正确的说使一些习惯性的反应方式,他们能不知不觉地在自我活动中起作用,使超我 、本我各自都得到满足,同时至少在主观上做到与现实相适应。这些手法技巧因而具备某种心理保护的功能,所以称为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1. 压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就是把那些不为超我所容忍,具有威胁性的记忆、念头、冲动或知觉禁锢在无意识之中不使其出现于意识中。或者说是个体尽量将记忆和意识中由失败而引起的烦恼、焦虑、痛苦深埋心底,避免正视它们。通过压抑,暂时避免了内心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保护了自我。但被压抑的无意识并非静止不动,它们仍在无意识中活动,在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歇斯底里障碍和一些转换性的心身障碍都是压抑造成的。在正常人,被压抑的愿望也常借口误、梦、过失表现出来。 2. 投射作用:有些本我的欲望或冲动为超我所不容,个体便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加在一个外人身上,断定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有这些动机或愿望。或者说是把自己内心的不被社会或他人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归咎于他人,或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减少对自身的压力。例如一位对另一个人存有敌意的人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人对我存有恶意。 3. 置换作用:是一种运用的较频繁的防御机制。置换是用一种精神渲泄替代另一种精神渲泄。自我以一种可获得的对象替代另一不可获得的对象,或者以不致引起焦虑的对象或行为替代会引起焦虑的对象或行为。通过置换,个人的真实欲望既得到部分满足,又不致在精神结构内引起太明显的冲突。例如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能使性冲动和攻击性冲动得到一些满足,这些是有益的置换,也有一些置换最终成了病态的症状。恐惧症症状常常是这种置换的结果。 4. 合理化作用:当个体表达某种观念或实施某一行为而不成功时,于是就找一个看似合理正当的理由来解释之,以免除焦虑,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例如狐狸吃不上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 5. 反相作用:内心有一种欲望或观念要求表现,但表现出来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招致现实的惩罚,或招致良心不安,于是反而表达相反的欲望或观念,借此达到抑制原来欲望的目的。如逆反行为、固执行为、攻击行为,借以渲泄紧张情绪。 6. 转化作用:把心理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避开了直接的焦虑痛苦体验。例如自感身体不适,有躯体机能缺失,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是典型的转化作用的结果,有些病人对躯体症状表现出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态度,好像并不希望治好似的,这正说明躯体症状是某个无意识冲突的解决,它变相满足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 7. 退行作用:当一个人面临某一应激情境,无法以适合该年龄身份的适当行为独立应付时,转而以较早阶段的幼稚行为方式来求得他人的支持和安慰。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神经症、精神病病人,都在无意识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过分运用或运用不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避免痛苦并与现实相适应。如果运用不当,虽然也可能在主观上减轻焦虑,表面上调和矛盾,但却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因此,在面临挫折、失败、行为不合理等焦虑情况时,应尽量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1. 补偿作用:在某些方面受到挫折,以其他方面的成功加以补偿,重新获得自信,减轻心理压力; 2. 升华作用:改变现有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更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有利于社会的活动表现出来。 3.正视作用:对目前自己所面临的焦虑情境,不是一味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服自己去正视它,并且进一步的去主动驱散它,或者寻找某种放松情绪的方法,如向朋友倾诉,出去运动,或者采取一些积极的应激措施,付出更大的主观努力,从根本上解除焦虑。 我们采用适当的自我防御机制来帮助自己有效的缓解压力,前提是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各方面和现状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自己,减少焦虑和痛苦,让身心得到良好的呵护。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