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原创精品 > 宫雪专栏 > 正文

[图文]探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困扰(2)

探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困扰(2)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22 11:01:25          ★★★

探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困扰(2

 

 

 

文:宫雪

专家心理咨询师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由于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少年的生理变化和认知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要关注和适应生理的变化,同时对中学生活充满好奇与探索,追求独立性;另一方面,生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可是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处于未成熟状态,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各种烦恼和矛盾在心里缠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步,使他们心理上产生许多困惑,并在矛盾和困惑中不断调整自己、寻找出路,处理不当最终会导致许多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1 学习压力的困扰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内容扩展了,学习的难度加大,学习方式已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一切听 从 老师安排,需要自己掌控时间和进度,加之目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各门功课作业如山、各科补习班占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智力处于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家长、老师时刻提醒着学生们要下功夫、要提高学习成绩。使得中学生在适应身体发育和心理迅速发展时,还须花功夫提高各科学习成绩,时时处于学习的竞争之中。面对学校频繁的大小考试,大量的家庭作业,很多中学生感到不适应、压力大、对自己不满意。他们变得焦虑,担心达不到期望值,担心排名落后,害怕家长、老师指责自己不用功,害怕同学小看自己。学习带来的不再是获得知识的满足,上学不再是令人愉快的事,而是引起心情焦虑、自卑感、厌学、逃学等不适应状态。  

考试焦虑每当考试临近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担心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害怕 家长 老师对自己的失望和批评,因而造成情绪不安、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联想中断、甚至身体出现不适症状。结果严重影响考试成绩,削弱了学习热情,自信心受到打击,越加对考试畏惧,学习效果下降。某初二女生小A成绩良好,为了保持名次,保持在 家长和 老师心中的优秀评价,每次大的考试都会出现考试焦虑,她的担心不是指向考试,而是投向自己不喜欢的某男生身上,关注他是否老看自己,担心他喜欢自己,因为该男生是班里的差生,长相也不好看。她认为与差生有关联会影响自己的成绩。为此进行咨询,得到分析该男生并不喜欢她、也不会影响她时,心情放松很多,考试结束成绩又得到提高,小A的心情也就变好,相信该男生不喜欢自己。还有的学生考试前出现身体不舒服胃痛、头痛、四肢疼等,将注意力关注到躯体不适,结果考试不理想,归其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考试不好而不是自己不努力的结果。随着考试结束,不适的感觉也消失了。这些症状也许对他们的成绩影响不大,但对个性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  

自卑感: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过多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体验,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有些中学生在小学时期学习优秀,有着很强的自信心。进入中学后,发现在新的班级里自己算不上优秀生,成绩也一般,顿感自己无能,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智慧,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学习热情下降,缺乏自信心。还有学习成绩不好的中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一直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对于他们学习的一点点进步或其他爱好, 家长 老师总是不以为然,每每都用优秀生标准来比较,于是他们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自认为低人一等。他们远离成绩好的同学,破罐子破摔,上课不想听,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找不到成功的喜悦,结果网络可能成了他们展现自我成功的世界。  

厌学、逃学: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状态。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提高成绩,将孩子插入年级快班,结果孩子成绩排名靠后,从原来班级的“好学生”变成现在班级的“差生”, 常受到 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议论,自信心倍受打击,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不想做作业、不想上学,一到学校心情就烦恼,离开学校心情就变好,产生厌学心理,出现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有的中学生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这门课程,因老师对自己伤害过而不想再听他的课,不良的情绪和认知使得中学生选择逃离学校,去结交社会人员,在这些人中他们不谈学习不再比较学习成绩,还可以获得同情和理解。高一男生小B成绩一直很好,忽然变得不想上课了,觉得学习很累,母亲每天除了谈论学习没有其他话题,总是说希望他将来考个好大学,给家里增光,不断督促他提高排名,小B感到压力很大,没有生活乐趣,他羡慕其他同学能在一起玩笑打闹,自己却要按时回家做功课,他不想在压抑自己了,开始天天在家上网,不去上学,不跟父母说话。父母很焦虑,又无计可施。  

2.人际关系的困扰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此时他们最强烈的社会性需要就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热衷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之间的接触有所增加。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其以后的人际关系将起到定型和预告的作用。通过建立同伴关系中学生受益匪浅:1.消除寂寞感、疏解情绪、得到安慰与陪伴、满足归属感;2.同伴间提供信息,并协助解决问题;3.良好的同伴,提供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共同进步;4.同伴间交换意见、冲突与和解,以及对同伴的评价,协助中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5.良好的同伴能缓和同伴与家庭、学校间的冲突。相反,同伴的挑拨和盲目的支持,会强化同伴与家庭和学校的冲突;6.同伴在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与亲密关系发展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7.个体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个性的完善发展。然而,据有关专业人士的调查研究发现,初中三个年级约有1/4的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中学时期中学生面临着多种人际关系需要自己去建立与调整:建立同伴的关系、调整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程度不同、家庭教养的不同,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孤独感、社交畏惧心理、异性交往障碍、亲子关系冲突等。  

孤独感:有些中学生常常独自活动、寡言少语,很少与同学交往。看似很酷、清高,其实内心感到孤独、郁闷。探其原因:有的学生是中途转入班级,对同学、对环境不够了解,不知道如何融入同学中去,怕被拒绝;有的同学因家庭拮据、成绩较差,怕被耻笑不敢接近同伴;还有的同学家庭优越,自己成绩较好,自认为高人一等,不愿主动接近同伴。再有家庭发生婚变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不愿同学知道父母离婚,认为是很丢人的事,渐渐远离同伴。他们遇到心理困惑缺少社会支持,越来越孤单,最后可能在网络中找到虚拟的朋友和归属感。孤独感阻碍着中学生人际交往健康发展。  

社交畏惧心理:许多中学生内心很渴望与同伴交往,但在交往时显得很被动,由于种种原因不敢与同伴交流,有些学生在家与父母交流很少,父母之间交流也不多,也就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内心渴望交流但缺乏主动性;有的同学因为受到同伴的欺负不知如何应对,而不敢与同伴来往;有的因为自身体貌有瑕疵,害怕被讥笑而不与同伴交往;有的中学生家长限制其交友范围,灌输各种偏见,使学生害怕受到坏影响不与同伴交往;他们变得胆小、缺乏安全感、心里闷闷不乐。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表现出社交畏惧、交往技能的贫乏,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改善,那么进入大社会后会表现出各种人际交往困惑和问题。  

异性交往障碍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中学生开始关注并想往与异性交流,但是由于缺乏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经验与技巧,难免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生理驱动促使他们关心和爱慕异性同学,同时受到教育和社会道德约束,又要努力抑制自己的情感需求,于是有些学生可能以回避甚至冷淡或粗暴的态度对待异性;由于对异性的渴求,同时缺乏相应的家庭教导,也使一些中学生不管不顾的频繁交往,模仿成年人谈情说爱,出入一些公众场所,过早的介入两性情感之中。不成熟的情感、情绪化的言行表现,不仅伤害彼此的心灵,也严重影响学业。  

亲子关系冲突: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成熟、认知的拓展,他们认为自己长大成人了,对未来充满憧憬,想要话语权、想自己管理自己。因为学习、生活事件、隐私权、自尊心等,对父母的管教方式提出反抗,与父母争吵和冲突增多,渴望父母将自己看成是大人而不再是孩子了,但心里又明白还必须依赖父母的支持和帮助,结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对父母的不满和失望无法表达,开始疏远父母。有的学生多年不与父母交流,在家沉默寡言,出现抑郁情绪、焦虑不安,还有的学生拒绝父母管教,出现敌对、暴力、厌学、上网成瘾等各种逃避和反抗问题。    

3自我为中心的困扰  

自我中心思想是指青少年过渡重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而误以为自己是别人注意的焦点。中学生生理成熟直逼成人,思维内容虽不如成人成熟,但认知的发展使他们具有成人的思维模式,开始注意自己与他人的思考内容,重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误以为自己关心的事物也是他人在乎之事。半生不熟的思维方式,极强的自尊和个人目标,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唯我独尊、嫉妒心理、标新立异等问题。  

唯我独尊心理:有些中学生自我意识极强,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是周围人关注的对象,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事都以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为核心,对集体、对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公德心,对老师和家长的意见难以接受,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只要求别人关心自己,顺从自己。为了满足个人欲望或自尊,不顾一切甚至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不成功归因为他人对自己的有意破坏,偏激的想法使其采取过激行为,以至于触犯法律。  

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中学期间,学生的身体发育日渐成熟,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凸显差异,老师对成绩好、表现好、相貌姣好、家庭优越的学生格外偏爱和关照,家长也常常将好学生挂在嘴边比较,这就引起另一部分同学的嫉妒心理,他们也希望 能得到 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关心,对于自己被忽视感到失望和恐惧,他们将这些不良情绪转化为对他人的敌意、怨恨和报复,想方设法地暗中去攀比服饰、或去损害嫉妒对象的东西、或是发起肢体挑衅,散布一些流言蜚语来攻击嫉妒对象,他们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关注他人的言行,不能正确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抱怨老师偏心、嫉妒他人的优越条件,逐渐形成性格缺陷。有些同学甚至发生伤害、暴力等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标新立异:中学生自以为已长成大人了,期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赞美,急切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有个性、有才能。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外表、好面子,对大众化事物不屑一顾,他们追求流行、时尚、奇装异服,不顾一切地花时间、花金钱追星,模仿心中偶像。有些中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情感、理想独特,没有人可以比拟,也认为自我生命不朽,无法被摧毁,像斗士一样在危险时刻会化险为夷,他们敢于冒险,追求刺激,玩命地飙车、滥用药物等,而不担心会因此丧命。其后果是扰乱社会治安,严重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1206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