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理咨询师 张海风
咨询师介绍:本科毕业后曾在爱尔兰公立小学做阿斯伯格孤独症儿童课外辅导老师。后攻读研究生,研究社会不平等现象及促进社会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毕业后,曾从事成人大学残疾学生辅导工作,和脑创伤患者支持组织法律支持的翻译工作。并成为暴力受害妇女救助组织求助热线志愿者,及移民信息咨询组织翻译志愿者。人生经历丰富,思想开阔,对弱势群体及需要帮助人群怀有真诚的关怀。
个人博客:http://blog.025xl.com/u/350/index.html
所有的人也许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无论你是父母还是子女,是男人还是女人,单身还是有伴儿,都会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有兴趣的自愿阅读。但是我反对单纯的对号入座,把自己,伴侣,父母或亲朋好友的种种错误和痛苦揪出来仅仅为了诊断他们为彼得潘或温迪或任何罪魁祸首。。。。。那于事无补,甚至是雪上加霜。人读一本心理自助书籍最大的价值会是来源于自我改变的愿望。这本书深入浅出的说明了彼得潘综合征的来龙去脉。在剖析它的形成,以及其深刻的家庭根源时是尖锐且深刻的。在怎么办的建议部分,有些具体做法看似笨拙,但这是任何一种书籍或治疗所不能避免的,因为它只能举一些最易懂最适用于所有人的例子,提出一些最易被接受和转化的建议。领会作者的指向很重要。 我总觉得人们需要抱着开放而不是批判的态度去读这样的书,因为我们总能从中看到太多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影子。那些我们挚爱并深爱着我们的人,怎么一步步深深的伤害了我们,我们又是怎样强化着这种自我伤害,然后狠狠的以伤害反击他们。如果我们不停的去批判,获得的也许是更深的怨恨,最终也许使你无法再读下去,也不会从中有所收获。我想接纳可能是更有效的态度,无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甜是苦,接纳它事实上的样子,也接纳自己的感受。 在我看来彼得潘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人格障碍。它的产生深深烙印着遗传的因素。当然这不是说基因的遗传,而是家庭的遗传,父母把自己的焦虑,不幸,矛盾,痛苦遗传给孩子,而孩子不得不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去应对。非常不幸这种生存造就了一个个痛苦的孤独的个体,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生存适应本身蕴含的力量。因为,最终,如果有一个希望可以拯救这些彼得潘患者,这希望将来源于他们强大的生命成长的力量。他们需要去意识到它在他们内部的存在,相信它,然后积极的鼓励它。 在现在的中国,彼得潘症正在悄悄的蔓延着。其实它已经普遍的影响着了不止一代的年轻人。然而,我们的社会,家长是不敢去正视它的,他们宁可用“强迫症”, “抑郁症”去替代对这一人格障碍的认识。因为直面这一障碍意味着反省,反省父母,反省家庭,反省社会,反省政治,反省我们的一代一代。而我们的整体缺乏这样的勇气和精神,因为总有看似更轻易的解决方法可以粉饰太平。我们不停的向前跑,希望跑的越快就能把焦虑抛在脑后。然而内心深处的痛苦只会因为一个又一个无法解决的障碍更加痛苦。整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就是个巨大的彼得潘军团。 我们也造就了一批女性,温迪综合征患者。是的温迪也是种病。在书中举到了灰姑娘综合征,但我觉得并不非常全面。我们的社会与西方不同的一点是,我们还造就了一大批无法爱丈夫,却不断剥夺孩子人生的母亲。这也是温迪综合征,只是他们面对的彼得潘是自己的儿子,而他们的剥夺行为更被社会合理化,更堂而皇之,更贪婪。他们无法与自己的丈夫建立亲密关系,便要与自己的儿子建立除肉体以外的其他婚姻关系。媳妇在这个关系中是绝对不能被接纳的。这很扭曲很变态,但很可悲的是在中国非常普遍。 年轻一代女性在恋爱自由后会更强烈的说,我不要做温迪!希望这本书会帮到他们。也有很多老一代的父母开始反省的,也许这本书能帮助你们理解自己的子女,改善与他们的关系。但由于作者是外国人,文化差异的因素也许会影响到你们与内容的共鸣。这很可惜。最后补充一点是,我一直在思考,会造就彼得潘的家庭里的女孩儿会怎样?无疑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是外国人无法深入研究和涉猎到的,如果这个家庭只有一个女儿,且只能有一个女儿。。。。。我在读书时想到自己原来是个小女彼得潘,现在我外表被社会化成了温迪,内心还是个彼得潘。。。。呵呵,这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