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大家都在一起玩,经常互相串门到别人家里呆个半天一天的,可是当长大了以后不知为什么,大家的联系就渐渐变得少了,特别体现在串门的次数迅速减少,而且大家都没有搬家,上的又是同一个学校,但是一直到高中毕业这种现象都在恶化。为什么呢?
回复: 你好。 从你的谈话中,我想到了一句话: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从你的朋友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虽然是不同的想法,但是你们采用着近乎相同的处理方式。我想这也许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普遍反映吧。 按照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的学说,幼儿期,一般是指幼儿园及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这个时期,友谊多是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是拥有有趣的物品的基础上的,与同伴的交往满足了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与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我想这也许就是你所说的“我们小时候大家都在一起玩,经常互相串门到别人家里呆个半天一天的,”的原因吧。 到了童年期,一般是指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友谊的发展也由早期的“和自己一起玩就是好朋友”转变为“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双向帮助”、“互相信任,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互相倾听,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因此这一阶段的交往方式与前一阶段就有了一些不同。我想在你们的中学阶段,你与朋友们的交往只是不再象小时候的那种交往方式了,更趋向于理性的交往,以符合社会的期待。 到了成年早期,也就是大学阶段及婚前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培养爱的品质。也就是现在的你与你的同龄人所处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我想这也许是你与你的朋友们发现你们交往方式发生改变的一种原因吧。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如何的一种沟通方式都是一个人在不断地自我发展中符合内心的需要的一种表达。在你们现在的这个年龄,偶尔的采用童年的交往方式也是一种尝试。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效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效果,怎样的交流都是有效的。就象你与你的朋友们,经过了这些年,虽然交往的方式变了,但是你们依然可以友好的相处,这样的结果不是很好嘛。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