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人际交往 > 人际相关 > 正文

勾搭文化:危险游戏还是女权潮流?

勾搭文化:危险游戏还是女权潮流?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3 16:58:45          ★★★

森知导读:勾搭文化的流行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人指责这是社会道德滑坡的表现,是对女性的又一次压迫。但也有些年轻人和学者认为,勾搭文化解放了女性。www.025xl.com

报道指出,如今,学生们压力巨大,为了拿到好分数、找到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社会生活,许多学生甚至连维持一段稳定关系的时间都没有。学生们越来越被迫先做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事。
 
《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克里斯蒂娜·欧顿昨天表示出担心,她认为,这些为性而“勾搭”的学生在毕业后依然缺乏建立恰当男女关系的必要技能。
 
对此,《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乔希·格尼-瑞德提出了不同看法。“显然很多大学生是在毕业后找到真爱的,他们也并没有在大学时学习必要的恋爱技能。从长远来看,这种‘勾搭’文化并不会影响今后的幸福。”
 
美国女大学生的“勾搭文化” 与男人只ml不谈情


美国女大学生在情感和事业上面临一种矛盾境地,在大学谈恋爱处男友的人数减少,但由此带来了具体问题,这性生活如何解决。最近美国各主流媒体突然对女大学生的性生活情有独钟,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CNN、今日美国等媒体纷纷发文介绍和探讨美国女大学生不谈恋爱而又要享受性福的文化。原来美国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加入"勾搭文化"的列车,与男人只ml不谈情。
 
在美国人眼里,一个女人在没有结婚前和多少个男人上床是她个人的事,不会被社会看作是伤风败俗或者被人看成道德败坏。而一个人结婚之后再搞婚外情,那就是问题了。大学生已是成年人,男欢女爱属于正常,但现在女大学生反而不正常了。纽约时报记者用了一个学年的时间对超过60名美国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女学生做了深入的跟踪访谈。记者的研究表明,比起她们的母亲一代来说,这一代的年轻女性面临着更宽广的社会机会和更加沉重的社会压力,而这些都会影响和塑造她们在大学阶段对于感情与性的理解和认知。
 
稳定牢固的恋爱关系日渐式微,现在西方校园流行"勾搭"。这是耍流氓,还是闹两性革命?勾搭,让女人陷入感情危机,还是让女人前途更光明?今天,就给大家解读这种"勾搭文化"!
 
神马是“勾搭文化”


所谓的"勾搭"文化与yy情的含义有所不同,也不是好色女人的代名词。它是一个含义丰富,包括了从接吻到性爱之间各种两性接触的词汇。但无论具体行为是什么,勾搭的双方之间不会产生任何情感纠葛,换句话说就是有性无爱。调查显示,如今年轻女大学生为勾搭文化的崛起撑起了半边天。应当看到,女大学生加入勾搭文化,是她们面对工作生活采取的一种权宜之策,因为她们一方面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术和职业追求中,同时却依然渴望愉悦身心的性生活。
 
"勾搭"来了
 
微信、陌陌、米聊……这一串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有点暧昧的交友软件的名字,表面上五花八门,骨子里全指向一个动词:勾搭!
 
这样的勾搭文化并非国产,如今在西方的大学校园里正流行男女"勾搭"(Hookup)。"勾搭"关系定义模糊,内容简单,勾搭中的男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朋友,没有承诺,但有性。勾搭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社交软件就是其中一种。据英国媒体报道,Facebook等社交网站崛起之后,英国的梅毒病例增加了4倍,其中好些就是通过社交网站"勾搭"引起的。
 
以往美国大学男女关系的主流是约会文化,约会文化定位明确含义丰富,男朋友就是男朋友,女朋友就是女朋友,不容他人插足。约会一定要有承诺,即便不是婚姻的承诺,起码有感情的承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女选择不在大学里谈恋爱,而选择勾搭yy情或者多夜情,或者只是游戏似的恋爱。
 

勾搭文化:危险游戏还是女权潮流?


勾搭文化的流行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人指责这是社会道德滑坡的表现,是对女性的又一次压迫。但也有些年轻人和学者认为,勾搭文化解放了女性。
 
主流的社会道德主张一夫一妻,对婚姻外的任何不正当男女关系,都抱有严厉的批判态度。一夫一妻是对一夫多妻制的超越,它提升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恋爱是婚姻的准备阶段,适用于同样的道德准则。所以更多的人认为,恋爱中混乱的男女关系是在毒害女性,她们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最终会使女性重新沦为男性的附庸。美国女作家凯特琳·弗拉纳根在《女孩园地》一书中写到:性解放主要解放了男性,让他们以女性取乐而不必承担由自己行为带来的感情负担,而女性只能承受,因为她们别无选择。
 
美国《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汉娜·罗辛的观点却与此截然相反。她撰文指出:现在的女权主义进步主要依赖于勾搭文化的存在!而推动这种文化的是女性而非男性,尤其是在校园中。她提醒现在的大学女生,拥有一个过分认真的追求者就像19世纪女性意外怀孕一样。必须不惜任何代价避免这个危险,以防将来影响前途。
 
勾搭利好?
 
资深编辑罗辛2011年采访了一些耶鲁大学女学生。当罗辛问她们是否希望勾搭文化消失,是否希望回到早年有正式约会及更明显的规则的时期时,女大学生们表现出了惊恐的表情。她们或许同意改良这个文化,但结束它?不行。可见美国的女大学生们不少是赞成勾搭的,并且认为必须勾搭。
 
针对勾搭文化的最全面细致的调查显示:就长远来看,女性从中受益很大。她们无需受承诺或羞愧之累,可以进行冒险,她们还能尝试短暂的恋情,而不必担心妨碍将来的成功。
 
相比以前,现在的性文化更粗野,但年轻女性们似乎已经能够自如地去应付它了,因为她们脑中有更重要的事情,如好成绩、实习工作、面试和自己的经济前景,并不会受累于勾搭。
 
所以,勾搭文化对女性而言,也是一种利好潮流。在过去,女人陷入一种生物学的陷阱,是其性别的牺牲品,专事繁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女性被典型地社会化,相对于自己,她们更关心别人的需要。如果她们在性中占主导,她们也会被负面地看待。女权主义旗手波伏娃认为:女人低人一等是文化造成的,社会必须超越两性区别的成见,才能发展女性事业。
 
勾搭文化的流行反映出女人已经逐渐从生物学的陷阱中跳了出来,在两性问题上已经不再被动。数据能够说明问题,美国女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已经赶超了男性。1971年以来,二十五到三十四岁的男性收入下降了20%,大学里的男生比例只有43%,去年美国就业人口中女性首次超过男性。22岁的美国优异青年,女生占63%,男生才37%。
女人在男女关系中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她们不再把感情问题看成天大的事,相对于轰轰烈烈的爱情,她们更倾心于红红火火的事业。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女性正在突破成见,追求自己的价值。
 
有一个典型的大学生勾搭文化的例子,一个大三美女在完成作业后掏出手机,给一个从没约会过的男生发了条短信。"干嘛呢?""过来吧。"她于是过去了。俩人一起看了会儿电视,然后上床ml、睡觉,第二天两人又各忙各的了。对于校园的勾搭文化,一位女大学生表示,十年之后回头看,没有人会记得,甚至我自己都不会记得我到底睡过了哪些男人。但是我会记得我的毕业总成绩,因为成绩单就在那儿摆着。我会记得我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做过的项目。我会记得我的各种成就,因为我的名字将会被悬挂在校园里的某个角落。
 
由于勾搭文化在美国大学校园的流行,一些学者认为,勾搭文化正在引导不幸福、缺少责任和困惑的美国一代,因为这种性爱只是填补和满足肉体上和情绪上空缺。有学者曾对2500名大学生做过勾搭文化的调查,其中41%的人对这样的有性无爱的yy情感到后悔甚至有些反感。
 
深度勾搭
勾搭其实只是女生情爱史上的过渡岁月,在此期间,女性对自己的行为和胃口的控制力也比人们认为的强得多。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宝拉·英格兰针对2万人的在线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4年平均勾搭ml7.9次,25%的大学生和勾搭文化绝缘,另有相似比例的人热情参与。
 
更重要的是,勾搭并没有毁灭人们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英格兰的调查中,74%的女性和相同数量的男性说自己在大学里有过最少持续了半年的恋情,约90%的大学生说自己想结婚。一名耶鲁学生说,我们需要时间,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2004年起,社会学家阿姆斯特朗和研究生劳拉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校园里跟踪记录了53名女学生的勾搭史,开始了一项长达4年的研究。阿姆斯特朗和劳拉采访的几乎所有曾勾搭过的女生都认为自己将结婚,并期待结婚。
这实际上已进入深度勾搭期了,而所谓深度勾搭,就可能是获得走向稳定的长期性关系,很可能是勾搭的升级版——这就是爱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蓝心网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咨询师,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最好的心理咨询中心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1206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