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文: 心理咨询师 宫雪 (个 体 社 会 性 的 发 展) 个体的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里特征,它们是: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的与别人交往,接受别人的影响,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积极的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个体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之中,每时每刻都要与社会接触,与周围的人们交往,关注社会事物与现象,接受社会群体行为规范的约束,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以期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不仅构成了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条件、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也是个体发展的强烈的本能需要。 幼儿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父母对人、对己、对事、对待学习和劳动的各种行为中,开始了他认识一切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起步。通过与同伴游戏、电视、图书、和课堂讲授,逐步展开了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环境、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辨别。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将社会规范的许多内容,它包括:文明礼貌、群体规则、人际交往规则、日常生活规则、基本道德准则、公共秩序规则等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体系,使之内化为个体的占优势的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则要求到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不断自觉调节个体愿望与遵守规则之间的矛盾,对违背规则的不良后果留下较深刻印象或在行为练习中受到良性强化,产生了愉快的体验,从他律转变为自律。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执行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进一步能运用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感性认知发展到理性认知。这是良好的社会认知个性,是一个遵纪守法、维护公德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公民必备的素质。 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不可或缺的个性内容之一,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还包含社会活动中的决策能力和耐挫能力、不同角色承担能力、自我保护和事故应变能力、判断评价他人言行的能力等。个体将来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少一点包办代替,有关孩子的事情多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自己决策,哪怕是错误的在允许范围内让孩子去受挫折,吃过苦、受过难才会变得坚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个性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很重要,父母在带领孩子走入社会时多一些鼓励和放手,少一些搀扶和替代,培养个体关注社会、认同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理解并认可个体将要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同样,学校教育也不能忽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成绩是否优异来评价个体已不被大众推崇,学校教育应是培养能立足社会、有益社会、能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人才。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视个体社会性的教育,在个体成人踏入社会后,面临挫折和困难时由于个性中缺失了耐挫力和协调能力,使得个体不能应对困境,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和逃避行为,给家庭给父母带来伤痛和悔恨。 因此说在个性的发展中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要共同发展。个性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的、多侧面和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力、社会性、动机、志向、信念和人生观。社会性是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所以我们说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爱心,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我调适。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