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真魔人
文:心理咨询师 吴然
案例: 32岁的王女士领着8岁的女儿乐乐前来咨询。八年前,王女士怀孕乐乐两个月时,丈夫提出了离婚,不管王女士如何挽留,丈夫还是毅然离开了她。王女士非常痛苦,因为他太爱自己的丈夫了,就是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他睡觉时的样子,梦里也经常出现他的身影,所以她至今没有成立新家庭。生下乐乐后,王女士一直把她带在自己的身边。为了生计,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开了个小店。虽然很辛苦,赚的钱也不多,但女儿成长中的各种需求,都尽力满足。乐乐在二、三岁时就特别特别能闹腾,上幼儿园时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好像生离死别一样。上小学时,也是拉着母亲嚎啕大哭,近一个月才较愿意去学校。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乐乐很有责任心,很体贴人,经常主动帮老师做事,也很聪明,上课大胆发言,学习成绩不错;同学也觉得乐乐能主动帮助别人,都愿意跟她玩。可回到家里,乐乐经常莫名地折磨妈妈。要喝水时,妈妈若动作慢了一点,就不乐意了,要么大喊不喝了,要么接过水杯就往在地上扔。刚洗过晾干,乐乐会把它又扔水池里。。。。。王女士自诉,由于店里的事很杂,加上乐乐隔三差五惹事,自己的心很烦,很少能像别的家庭母女那样游戏、沟通。
解析: 很显然,欢欢不可思议的行为主要是针对妈妈,那问题的焦点应着眼于母子之间的关系。
王女士看欢欢时,心情可能比较复杂,这孩子会唤起她很多痛苦的回忆,她也可能在回避欢欢。
王女士在怀孕期间很不情愿与丈夫离婚了,自己的情绪肯定受到极大影响。此时正是胎教期,孩子会感受到母亲的不良情绪。出生后,孩子还会间接或直接感受到这一情绪,孩子在很小就很吵就不难理解了。
从王女士的自诉中看出她把相当的情感放在那个根本不在眼前的人身上(前夫),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她这种自身的情绪在与女儿的交往中,传递给女儿的非言语信息可能并不是积极的,至少没有把更多情感倾注在女儿身上。不管有多少监护人,孩子情感的满足主要还是来自于母亲。
对于大人压抑、焦躁的情绪,大人很容易解读,是因为自己的婚姻或家庭生活等,但让孩子接读到这一层比较困难。孩子会解读到是不是妈妈不爱我了。王女士在与欢欢交流时更多地注重具体的生活事件,缺少属于母女间的真正情感交流。孩子内心觉得妈妈不在自己身边,内心对妈妈爱的渴求会很强烈。当她觉得妈妈与自己联系不太紧密时,就需要制造一些事件吸引妈妈的注意。从欢欢老师和同学的叙述中可看出,欢欢是一个内心情感很细腻的孩子。
建议: 王女士要对八年前的婚姻给自己生活、情感带来的影响在内心里进行一个总结,以便自己将更多的爱投注在欢欢身上。当欢欢渴望的母爱得到满足后,她身上针对母亲的不当行为也会消失的。
作者:心理咨询师 吴然
首发:南京心理咨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