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6 16:58:06 ★★★ |
交往的相互性 名词解释: ☆ 有调查证明,人类一生用于社会交往的时间平均水平是80%,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 ☆ 马克思说: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 ☆ 荀子说:人以群居。 简单地概括,交往就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来往。 这些都证明了交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交往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1. 双方之一要首先具备告知的愿望,即有了进行交往的要求,而另一方也有被告知(获悉)的愿望,于是所谓“一拍即合”,交往具有了前提条件。 2. 双方对交往效果有共同的期待,即从对方的透露中有所斩获;比如:交流情感、增进友谊、联系工作。不要吃惊,人对于交往是不可能没有功利心的。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斯曼就指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跟市场行为稍有不同,那就是它不但以物易物,也包括情感、信息、服务等其他方面的交换需要。因此,人际关系的交换跟市场原则一样,等价、有偿、公平非常重要,被人们定义为“不值得交往”的人际关系,我们是不会费心去维持的。因此,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 3. 交往双方都有意、无意地追求越来越多地彼此了解,双方各自支配着对方的反应。这实际上是对自我价值的保护。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就倾向于排斥了。同样如果我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意识,对我们产生拒绝、排斥以至抗拒的情绪。 把交朋友贬低为互通有无的功利关系不是像我们这样“有情意”、“够意思”的民族愿意接受的方式,然而愿意与否,交往中确实存在规则这不容置疑,而在遵守规则的时候同样也有很多技巧,深谙此道的人或许未必有感受,但在社交中屡遭打击的人就会发现:这样的到处碰壁没准是我有问题呦!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络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