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再到南通大巴司机被诬陷事件,屡屡出现的“恩将仇报”案例,引起了公众心理信任危机的大爆发。
“关注失衡”诱发“心理失衡” “农夫与蛇的故事,古今皆有之。这原本不足以为奇的社会性事件,如今却被推到浪尖之上,其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广泛和快速的原因,尤其有了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之后。”韦志中分析:“另一个因素是因为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消极的社会事件的关注度,远远大于积极事件的社会关注度。我们试想如果每天的社会事件中积极的事件和消极的事件同时各占一半进行媒体报道。这种社会个案被‘普遍化’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或者减弱其社会的负面影响力。” 为什么导致两种社会事件被传播的不平等呢?难道真是消极的事件多于积极的吗? 显然不是的,这是当今社会集体心理安全感的水平相对较低所造成的。当社会的集体心理安全感水平较低时,人们就会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消极的社会事件,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处于安全位置,实际上正在不知不觉地降低自己的安全感水平
净化心理世界,收获幸福感 2011年9月2日,上海一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闹市区摔倒。有许多路人看见,但没有人上前扶一把,大约过了10分钟才有路人报警。警察到来后,对老人施救。就在这同一天,武汉88岁的李爹爹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对面摔倒,躺在地上一个小时,路过的人都只是围观,无人上前搀扶。直到老伴和儿子赶来才将其送往医院,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随着“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案例的发生,大家的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对老者的不信任造成了自我价值观的偏离。 韦志中说,当今社会许多人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路上,不惜做出许多“污染”自己心理世界的事情,其结果导致自己所处的心理世界出现了不和谐。而心理世界中主要的就是人,一个一个的人组成了一个个心理空间,这些人之间由于“污染”的原因,原本拥有的真诚、尊重、爱和接纳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孤独、恐惧、焦虑和不安全感。生活在被污染的心理世界中的人们一旦到了社会大环境中,自然就采取过度防御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了。 人是社会的动物,有社会心理依恋的需要,社会依恋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幸福心理就难以实现。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会群体的信任水平,如果水平低,社会管理成本就会增多。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要获得足够的幸福感,还是需要在自我与他人两个方面多下工夫。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儒家提倡的“仁”,正所谓仁者爱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一些爱的行为,相互信任和真诚就是“仁”的体现。这也是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的过程,内心的和谐就是自我的和谐,许多和谐的自我所组成的即是和谐的心理世界。 从“心理玻璃房”中走出来 反观一件件案例的前前后后,其对大众的影响莫过于心理上产生的各种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又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公众心理的“孤岛效应”。 社会群体中,当大多数人都穿着“马甲”在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就会造成社会个体过度保护的人越来越多,导致社会交往资源浪费。人们会把原来用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精力,用在过度社会自我保护方面。 那些心理能力和心理条件都不够完备的人,韦志中把他们称为“心理贫穷症”患者。由于心理能力和心理条件不够,他们害怕会受到社会的伤害,所以精心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心理玻璃房”,他们长期住在玻璃房子中,能够看见外面的人,外面的人也可以看到他们,但彼此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这样就没有心灵的沟通,看起来很安全,但却失去了很多人生的精彩。 如果想建立心理信任感,要想从“心理玻璃房”中走出来,就需要有一个“心理安全岛”,既然叫做岛,就应该有许多岛民。这些岛民其实就是你的社会人际圈子,其中包含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成员,还包含社会主要关系成员,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心理世界。当这个世界中有爱、温暖和信任的时候,你的心理安全岛就建构起来了。一个拥有心理安全岛的人,是不需要心理玻璃房的,自然也就不会住到“心理孤岛”上了。 森知建议,提高信任能力应从身边心理世界建设开始。先从家庭和朋友两个方面下手,不要舍近求远,当你的家庭和亲密关系建设好了以后,你就会生活在一个爱和被爱的氛围中,自己的内心就会增加信任能力。一个有信任和爱的能力的人走到社会上,才不会继续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