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理咨询师 王宇 前几天看过一则这样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礼物》: “当约翰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的父母以外的得到了那台邦迪克斯洗衣机。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家没有洗衣机,因此,对于小约翰一家来说,要保持衣服清洁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就在那个时候,他家的一个朋友应征入伍,他的妻子也准备跟他一起去。在他们离家期间,约翰一家为他们存储家具。令约翰一家感到意外惊喜的是,那个朋友提议让他们使用自己的邦迪克斯洗衣机。“用比不用好,放在哪里还会生锈,”他们说 小约翰帮家里洗涮,经过多少年以后,他对那台洗衣机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终于,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朋友回家里来了。在那期间,小约翰已经忘记他们当初是如何得到那台洗衣机的了。当朋友们来取走它的时候,他感到非常烦恼。她的母亲让他坐下来,说:“等一下,儿子。你一定要记得,那台机器原先就不是我们的。我们过去使用它,完全是一个礼物。所以,你不应该生气,应该为曾经拥有它而觉得感激”。 后来的时候证明,这个教诲是非常有价值的。数年之后,约翰亲眼目睹着他的八岁小女儿缓慢而痛苦的死于白血病。在她死后的几个月里,虽然他挣扎着熬过来了,但他怎么也无法从那个巨大的悲痛中恢复过来,直到他想起了那台旧洗衣机。 他的女儿是一件礼物。当他意识到那个简单的事实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他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她的生命奇迹上去,并逐渐从失去她的悲痛中恢复过来。他开始把他的女儿看作是他有幸与之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的奇迹般的礼物。这样一想,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找到了力量,伤痛的心灵开始慢慢的恢复。他知道,他能够度过那段失去女儿的人生低谷。 我们全都有过那失去的经历——失去朋友,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独立,失去自尊,失去财物。当你把你所珍爱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礼物的时候,你所拥有的就变成了一个奇迹,而最终,当你回忆过去的时候,你的感机会多于悲痛。你将会从中发现令你从悲痛中恢复的力量。” 在心理治疗中,很多求助者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生命中的丧失及丧失后的痛苦前来进行心理咨询,比如丧失了子女、丧失了配偶、丧失了名誉地位等等一切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森田正马老师在他的书里提到过关于这种丧失的痛苦是无需治疗的,而且这种悲痛如果不去“关注”会慢慢变淡,并且为各种丧失编排个时间表,他举出了他儿子的去世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平息自己的悲痛。但我个人比较喜欢弗兰克尔意义疗法的观点,一个案例巧妙的表现出他观点的精髓:有一次一位年长的全科医生来看我,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两年前,他最挚爱的妻子死了,此后,她就一直无法克服丧妻的沮丧。现在我能怎样帮助他呢?我又应该跟他说些什么呢?我避免直接告诉他任何语言,反而问他:“请问医师,如果你先离世,尔尊夫人继续活着,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啊!”于是我回答他说:“您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痛苦,尔那是您才使她免除的。您现在必须付出代价。”他不发一语但却紧紧握住我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我的诊所。最后弗兰克尔评价到: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例如具有意义的牺牲便是。当然认真说来,这根本就不算是一种治疗。因为第一,他的失望并非疾病;第二,我不能改变他的命运,我不能使他的妻子复活。但是在一瞬间,我成功地转变了他面对自己不可改变之命运的态度;和在那一刻,至少他了解了他痛苦的意义。 我不能改变求助者的命运,我们不能让他失去的东西失而复得,所以我们只能改变他的态度,当然这句话也适合于我们自己。 帮助求助者寻找承担痛苦的意义,就好比要切除毒瘤就要忍痛手术一样,这种痛苦是为了更大的收益;我们也可以帮助他认识到,这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艰辛与痛苦的,我们都在这样一个不完美与困顿的世界中挣扎;丧失带来的痛苦如果产生于他认为自己无法承受,那么就要使他认识到,只要死不了人可以忍受一切他认为无法忍受的事情,并不是世界末日;但如果我们能够一开始就把我们所拥有的看成是上帝给我的最美好的礼物来看待而不是一种必然或一种占有的话,那么当这件礼物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做到心存感激,感激因为这件礼物给自己带来的快了和你们一起美好的回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过客,我们不可能一直拥有这个世界,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来面对我们最后一个“丧失”-死亡。生命对我们而言可能是“上帝”给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礼物,如果真的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会看到这件礼物带给我的一切美好,即使是痛苦这时仿佛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留恋,而不因生命的逝去而怨恨生活,怨恨为什么“上帝”要把这一切都收回去,不留商量的余地。 如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件件美好的礼物,我们不可能永远占有的话,那么就好好的珍惜;好好的对待;好好的使用;好好的用心去爱你生命中的礼物,这样当这一切和我们说再见的时候,才不会留有遗憾,我们才会更好的面对这种丧失及悲痛。我们生命的礼物包括:生命;爱和梦想。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心理医生 王宇
首发: 南京心理咨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