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7 11:45:16 ★★★ |
《叔本华的治疗》(又名:叔本华的眼泪)
《叔本华的治疗》,是大师欧文.雅龙的一部以团体心理治疗为题材的心理治疗小说。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在火车上,也许是看的比较匆忙吧,看后的第一感觉是:一部很平淡的作品,有失雅龙的水准。但第二遍看的时候感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中的情节不觉不断的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竟忘记了该睡觉的时间,已经很少有书可以让我去占用睡眠的时间了,而叔本华的治疗是其中之一。 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中,一般需要为自己找一个专业的督导,但是我没有,因为很难找到让我倾佩的人,我想没有这种仰慕与倾佩很难会有一种内心深处的认同。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贝克、艾利斯、森田.正马等心理学大师让我倾佩和受益,当真正从事治疗行业后发现,仅仅疗法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也许还有什么神奇的东西是我没有掌握的,就像做菜一样,好像虽然掌握了做菜的程序,但是还像还缺少关键性的佐料与配方一样。
刚开始接触雅龙(也译:雅洛姆)是从《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这本书开始的,因为以前看的一些心理学的书都有些教科书的气质,比较教条,就像是菜谱一样。但《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亲切、朴实,就好像是大师在你的耳边娓娓道来他的从业心得,让我离“治疗”更进了一步。 从《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到《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再到《爱情的刽子手》《直视骄阳》让我对大师的了解更深的一步,也让我对治疗和自己的了解更近了一步。有点跑题了,再回到今天要谈的《叔本华的治疗》,其中两个核心人物是治疗师“朱利斯”和要成为治疗师的“患者”“菲利浦”。 朱利斯要面对必然的死亡,菲利浦要通过治疗成为咨询师。而团体心理治疗成了把两个已经20多年没有见过面的人再次联系到一起的纽带。通过团体,朱利斯更好更有意义的面对了死亡,菲利浦通过团体从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叔本华”的保护伞中走出来和活着的人保持连结。 也许这部小说的诞生,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也曾被医生误诊,而不得不直面骄阳(死亡),而作者是团体治疗大师并对哲学有着很深的研究,在他的作品当中可以感觉到,尼采和叔本华是对他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哲学家。并且在哲学中他发展出了面对死亡的疗法――“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不确定这种说法是否专业,但目前我可以找到的存在主义心理学著作正是雅龙所著)。朱利斯通过投入生活面对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恐惧让我们直面真实的自己。这种对死亡的观点几乎融入到了雅龙的所有的著作当中。当他七十多岁高龄,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部关于面对死亡的书《直视骄阳》。 不知道国内是否存在真正的团体治疗,因为国内更多的是通过活动来进行感悟,可能用“工作坊”或“拓展训练”更为实际一点。而雅龙团体,让我感觉到真正的团体治疗并非是用活动拼凑而成,而是人际间的互动的能量和场来影响和改变着每一个人,也包括治疗师(就像在个体治疗中,有时可以强烈的感觉到,来访者对我的影响与改变)。团体是一个社会的高度浓缩,在这个世界中,你的人际交互方式,你的个性会慢慢暴露出来,而团体恰恰提供了这种安全的环境,就像带着降落伞一样,即使冒险,也不至于致命。而团体成员的反馈恰恰像一面镜子一样,让你更加认清自己,和自己的问题,并且从别人的努力与勇气中,也可以学到更多。菲利浦最后成为了治疗师,并且也开始了带领自己的团体,想必此时他已经摆脱叔本华的厌世与封闭了,而开始用自己的心融入生活及他人了。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叔本华的眼泪》这种翻译,读后感觉,这种翻译更能反应出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叔本华本身是不幸的,而菲利浦让叔本华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想必也是一种悲哀,不幸与悲哀用“眼泪”来诠释,想必是完美的。而“治疗”仅仅反应出了菲利浦的前半段人生,一直用叔本华来治疗自己,而无法诠释整本书想表达的意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作者:xiaodong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