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考前辅导 > 正文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课程知识要点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课程知识要点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0 21:44:38          ★★★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知识要点

第 1 节: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

知识点: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的要求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知识点:心理健康的概念(识记)
心理健康从四个方面理解:
1.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调
2.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3.不断发展健全人格。
4.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知识点: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识记)
1.周期节律性
2.意识水平
3.暗示性
4.心理活动强度
5.心理活动耐受力
6.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知识点: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识记)
1.体验标准
2.操作标准
3.发展标准

知识点:心理健康七标准
要点: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领会)
  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各有自己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性质、在逻辑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我们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为此将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量心理健康,不足取。

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知识点: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应用)
1.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2.人与环境协调原则
3.身心统一原则
4.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5.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知识点: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应用)
生理方面的途径
心理方面的途径
社会方面的途径

第 2 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知识点: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领会)(应用)
1.统计学角度
2.人类学角度
3.社会学角度
4.精神医学角度
5.认知心理学角度

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知识点: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领会)(应用)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知识点: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识记)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知识点:心理健康的状态(领会、应用)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体,所以,人对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作为比拟。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

知识点:临床相、诊断(领会)
 
对上图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对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三种压力可以发生响应,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这三种刺激可以产生反映。从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是因为在人的本质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这类似物理学中的共振或共鸣原理,人性自身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对这三种刺激可以发生“共鸣”。

第 3 节:常见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 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

知识点:情感障碍(领会、应用)
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
情绪低落:也可以叫情绪抑郁,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
焦虑: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
情感脆弱:这是一种情感调节上的障碍

知识点:意向行为障碍(领会、应用)
1、意向缺乏:主要指高级意向的减退和缺乏。(识记)
2、意向增强:一般所指的意向增强主要是低级意向增强(识记)
3、意向倒错:主要指食欲和性欲的倒错(识记)
4、强迫意向:患者有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不付诸行动,叫做强迫意向(识记)
5、强迫动作:强迫动作是患者理智上不愿做出某种动作,但在行动上又要去做(识记)

知识点:自知力障碍(领会、应用)
自知力障碍(识记):自知力是患者对自己实际存在的躯体病和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能力。自知力障碍,是这种自知力的丧失。自知力是区别精神疾病和非精神疾病的重要标志
神经症患者对他的病态行为的自知只能说有病识感,不能说有完整的自知力。

第二单元  心理问题与心理紊乱

知识点:
  精神病性障碍属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心理问题(mental trouble)与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ance), 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 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 即应激或应激后效(Stress traumatic, Stress post traumatic); 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 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 心理问题、心理紊乱和边缘状态.
           
心理问题(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问题是指, 在时间性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心理紊乱(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紊乱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

边缘状态(识记、领会、应用)
  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 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 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 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 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第三单元 常见心理障碍临床疾病分类

知识点:神经症性障碍(领会应用)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们没有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可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等,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无肯定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又可区分为若干类型。

1、恐怖症(应用)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恐怖症主要分为3种类型:1)场所恐怖  (2)社交恐怖  (3)特定恐怖 
2、焦虑症(应用)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3、强迫性障碍(应用)
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可将强迫症划分为强迫思想及强迫行为两类。
4、躯体形式障碍(应用)
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患者有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但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不能解释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列入这类障碍者,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
5、神经衰弱(应用)
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相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心情紧张、烦恼和易激惹等情绪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
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等衰弱症状;②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的兴奋症状;③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④紧张性疼痛;⑤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知识点:人格障碍(领会应用)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患者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1.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2.分裂性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4.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5.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6.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7.其他类型    如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 焦虑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参考资料: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4节 心理卫生的基本问题

第一单元 心理卫生概述

知识点:心理卫生的概念(识记)
  消极的心理卫生是指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 积极的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卫生的本意是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实际应用有三个含义: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卫生的狭义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广义而言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可以实现三级预防功能。
  初级预防是指旨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愈后,防止复发;三级预防的功能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地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把精神残疾的预防和康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去。

知识点: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
  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华盛顿召开,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盛极一时。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知识点:心理卫生工作的特点(识记)
1.对象涉及全民
2.内容涵盖广泛
3.范围涉及全社会
4.途径可以多样
5.效果隐蔽长远

第二单元 儿童心理卫生

知识点:
儿童心理卫生是指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在先天基础、教育、环境诸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教育和训练以及包括医疗在内的众多措施,培养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

知识点:胎儿期心理卫生

知识点: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领会)
就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而言,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对婴儿是特别需要的
其次,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情感需要
再者,要根据规律对婴幼儿进行训练和教育
最后,注意加强人格的塑造

知识点:童年期心理卫生(领会)
为了促进童年期心理卫生,可以努力做到:
1、组织游戏活动
2、着手早期教育
3、鼓励学习活动
4、促进社会化发展
5、警惕不良心理行为

第三单元 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知识点: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几个重要方面(领会、应用)
1、青少年的性心理卫生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3、青少年的情绪心理卫生
4、青少年的矛盾心理

第四单元 中老年的心理卫生

知识点:中年期心理卫生(中年人的人生现实——多角色)
如何成功地担当各种角色,是中年人社会适应的重要问题。
1、中年人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心理卫生(领会)
中年人需要努力学习,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智力来弥补体力的不足
保持道德情操,也是中年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2、中年人的家庭心理卫生(领会)
  夫妻之间在心灵深处应进行有效的交流,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幸福
  培养子女心身健康的成长也是家庭幸福的支柱
  维持和增进家里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也是必要的
  正确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知识点:更年期心理卫生

知识点:老年期心理卫生
躯体疾病的防治
接受现实、保持情绪的乐观
坚持学习、老有所事。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5节 躯体疾患与残疾人的心理卫生

第一单元 残疾人的心理卫生
 
知识点:残疾人心理卫生
残疾人(识记):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领会):
认知特点
情感特点
人格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领会、应用)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2.自卑感
3.敏感,自尊心强
4.情绪反映强且不稳定
5.富有同情心
残疾人心里卫生的实施(领会、应用)
1. 克服自卑感
2. 进行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
3. 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疾人回归社会
4. 引导残疾人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
5. 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

第二单元 躯体疾患心理卫生

躯体疾病患者心理特点(识记):
负性情绪反应
依赖性增强
自尊心过强
主观感觉异常、疑心加重
情绪不稳定
孤独感增强
害怕情绪
适应性降低
患者住院对患者的影响(领会)

第 6 节:本课程知识点列表

序号          知识点      知识点级别
1      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      理解
2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十条标准      识记
3      心理健康的概念      识记
4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郭念锋)      识记
5      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许又新)      识记
6      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      理解
7      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应用
8      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应用
9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应用
10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应用
11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识记
12      心理健康的状态      应用
13      心理健康状况的破坏      理解
14      应激性身心障碍      理解
15      认知障碍      应用
16      感觉过敏      识记
17      错觉      识记
18      幻觉      识记
19      思维贫乏      识记
20      思维迟缓      识记
21      强制性思维      识记
22      妄想      识记
23      超价观念      识记
24      强迫观念      识记
25      记忆障碍      引用
26      注意障碍      应用
27      智能障碍      应用
28      情绪情感障碍      应用
29      情感淡漠      识记
30      情绪低落      识记
31      焦虑      识记
32      情感脆弱      识记
33      意向行为障碍      应用
34      意向缺乏      识记
35      意向增强      识记
36      意向倒错      识记
37      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      识记
38      自知力障碍      应用
39      心理问题      应用
40      心理紊乱      应用
41      边缘状态      应用
42      心理卫生的概念      识记
43      心理卫生工作的特点      识记
44      婴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理解
45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理解
46      青少年心理卫生      应用
47      中年人的社会责任      理解
48      中年人的家庭心理卫生      理解
49      更年期心理卫生      理解
50      老年期心理卫生      理解
51      残疾人的概念      识记
52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理解
53      残疾人心理卫生的实施      应用
54      躯体疾患者心理特点      识记
55      患者住院对患者的影响      理解
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课程考试(25分钟)

1、单项选择题(30题)

 1.当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样判断是根据( )。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4.社会交往一致性原则
 2.患者有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不付诸行动,这被称为:(   )。
   1.强迫动作
   2.强迫意向
   3.意向增强
   4.意向倒错
 3.精神分析对心理健康的破坏和被破坏的内在机制的观点是(   )。
   1.心理健康的破坏,使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2.心理健康的破坏,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3.用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
   4.“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健康被破坏的症状。
 4.个体用想象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的空白,自己却不承认,这称为( )。
   1.错构
   2.妄想
   3.虚构
   4.幻想
 5.患者感到有一种外力刺激他的身体使他痛苦、不适,这称为( )。
   1.影响妄想
   2.被害妄想
   3.钟情妄想
   4.关系妄想
 6.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正确的是( )。
   1.躯体疾病确诊后,疑心减轻
   2.患病后很少出现恐惧情绪
   3.主观感觉较正常,情绪稳定
   4.适应性降低
 7.意向增强表现为( )。
   1.吃正常人不愿意吃或厌恶的东西
   2.看到刀子,就想拿起来砍自己或砍别人
   3.贪吃、性欲亢进、甚至不顾公共道德
   4.早上穿衣服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
 8.患者感到某一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意想的,并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这称为( )。
   1.强迫观念
   2.关系妄想
   3.影响妄想
   4.超价观念
 9.心理卫生工作的二级预防目标是(  )
   1.清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
   2.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3.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
   4.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治愈后,防止复发。
 10.患者感到脑子里出现大量内容,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好像一种外力强加给自己的,这被称为(  )。
   1.思维奔逸
   2.思维贫乏
   3.思维迟缓
   4.强制性思维
 11.心理卫生中不包括的是( )。
   1.心理卫生学
   2.心理卫生工作
   3.心理健康状态
   4.躯体疾病的治疗
 12.求助者表现为不负责任、不认真或无故不上班、没有干劲,这在临床上被称为( )。
   1.意向倒错
   2.意向增强
   3.意向缺乏
   4.情感淡漠
 13.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心理途径是( )。
   1.提供免疫和医疗措施
   2.加强体育锻炼
   3.发展人际关系能力
   4.合理的休息和娱乐
 14.( )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推理和判断的结果。
   1.强迫观念
   2.强制性思维
   3.妄想
   4.超价观念
 15.患者不能留意观察和主动将注意力集中于外界客观环境,这叫做( )。
   1.注意涣散
   2.注意减退
   3.注意转移
   4.注意衰退
 16.心理生理障碍不包括( )。
   1.性功能障碍
   2.睡眠障碍
   3.人格障碍
   4.进食障碍
 17.存在-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的破坏和被破坏的内在机制的观点是(   )
   1.心理健康的破坏,使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2.心理健康的破坏,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3.用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
   4.“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健康被破坏的症状。
 18.对中年人的家庭心理卫生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
   1.正确处理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2.性满足度增高使夫妻关系趋于缓和
   3.工作压力大、性满足度降低、角色期待发生变化等导致夫妻关系紧张
   4.忽略子女的心理需要,导致亲子关系冲突、冷漠
 19.对躯体形式障碍的正确理解是求助者( )。
   1.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
   2.对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后能够予以相信
   3.只要存在某种躯体障碍,那么该症状的性质和程度就确定了
   4.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躯体生理问题
 20.幻听最常见于( )。
   1.抑郁症
   2.强迫症
   3.躁狂症
   4.精神分裂症
 21.患者感到“脑力好像转不动”,并对此着急。这种症状被称为( )。
   1.思维贫乏
   2.思维迟缓
   3.思维奔逸
   4.强制性思维
 22.“人对环境有各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理论的( )。
   1.发展观点
   2.适应观点
   3.结构观点
   4.客体关系观点
 23.关于自知力及自知力障碍,说法正确的是( )。
   1.自知力仅是患者对自己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能力
   2.任何躯体患者对会感到自己患了病,感到痛苦,精神疾病患者也不例外
   3.精神分裂症在患病期间,不承认自己有病,这种情况便是自知力障碍
   4.许多神经症,例如强迫症对其病态行为有病感,因此说自知力完整
 24.患者有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不付诸行动,这被称为:(   )。
   1.强迫动作
   2.强迫意向
   3.意向增强
   4.意向倒错
 25.对焦虑症的理解错误的是( )。
   1.面临危险时的一种内心紧张不安的体验
   2.预感到似乎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3.对于惊恐障碍患者,几乎所有惊恐发作都继发对死亡的恐惧
   4.对广泛性焦虑症,还带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26.如果一个人用一种很悲伤的语调描述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 )初步判断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4.社会交往一致性原则
 27.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数的程度来判断“心理异常”,这是根据( )。
   1.医学标准
   2.内省经验标准
   3.社会适应标准
   4.统计学标准
 28.对症状描述正确的是( )。
   1.意向倒错主要指食欲和性欲的倒错
   2.一般所指的意向增强主要是高级意向增强
   3.强迫动作是指患者要做出动作的强烈冲动
   4.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疾病有完整的自知力
 29.对心理健康状态的不同理论,理解错误的是( )。
   1.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状态的主体,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体
   2.精神分析学认为,“潜意识”和“意识”在“本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3.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4.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自我,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
 30.( )的典型特征是把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和现象看作是与自己有关的。
   1.影响妄想
   2.被害妄想
   3.钟情妄想
   4.关系妄想

2、多项选择题(20题)

 1.《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标准有( )。
   1.周期节律性
   2.保持人格完整
   3.心理活动强度
   4.心理自控力
 2.对思维贫乏描述正确的有( )。
   1.思维内容空洞,联想贫乏,语量少
   2.患者不主动讲话,回答问题简单
   3.患者并不自觉到异常,也不为此感到着急
   4.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对情绪情感障碍的正确判断是( )。
   1.情感淡漠是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
   2.情绪低落又叫情绪抑郁,是负性情感活动的增强
   3.焦虑是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它不良后果的心境
   4.情感脆弱是情感调节上的障碍,性格懦弱的正常人也可表现轻度情感脆弱
 4.有关性行为紊乱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1.性行为紊乱可随时间和空间条件改变而自行缓解。
   2.性行为紊乱患者的夫妻感情及日常工作和生活已偏离正常状态。
   3.性行为过程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严重、持续失常,视为性变态。
   4.性行为变态患者已丧失自知力,对偏离性行为的发生基本没有意识。
 5.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正确的有:( )。
   1.医学标准将心理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是在正态分布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是心理异常的范围
   3.根据病人的主观体验进行判断依据的是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
 6.对神经衰弱的正确判断是( )。
   1.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减低
   2.对声、光等刺激并不敏感
   3.易烦恼、易激惹的情绪症状
   4.入睡并不困难,但多梦、易醒
 7.对妄想的正确理解是( )。
   1.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推理和判断的结果
   2.妄想的信念无事实根据,患者坚信不移
   3.妄想具有个人特征,不同于集体所共有的信念
   4.妄想内容基本上与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无关
 8.为了促进童年期心理卫生,可以努力做到( )。
   1.着手早期教育
   2.鼓励学习活动
   3.促进社会化发展
   4.警惕不良心理行为
 9.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包括( )。
   1.德、智、体三方面进行教育
   2.青春期性心理卫生
   3.自我意识发展
   4.情绪心理卫生
 10.对心理健康三标准论描述正确的是( )。
   1.体验标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客观评价
   2.操作标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
   3.操作标准考察的核心是心理过程,包括个人如何实现社会功能
   4.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使可能性变成现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11.人格障碍是指( )。
   1.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
   2.患者形成了间断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3.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
   4.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
 12.心理问题的特点是( )。
   1.非精神病性的
   2.在时间上是近期发生,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
   3.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
   4.常见于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13.对超价观念的正确理解是( )。
   1.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
   2.此种观念片面偏激,逻辑荒谬
   3.此种观念的内容往往与切身利益有关
   4.多见于人格障碍
 14.对恐怖症的正确判断是( )。
   1.对某些情境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
   2.社交恐怖常起病于成年,表现为害怕被人审视、回避社交的情境
   3.一般情况下,只对同性感到恐惧,与异性交谈时并不显得紧张
   4.对黑暗、雷雨、出血、某些动物等特定恐怖,以儿童常见
 15.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完全能控制情绪
   3.能无限发挥个性和潜能
   4.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16.对幻觉描述正确的是( )。
   1.如果一个求助者说他看到或听到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引起其感觉的刺激物,就可以断定其产生了幻觉。
   2.在精神分裂症中,较为常见的幻觉是幻听。
   3.幻觉是外界存在某一事物,但感知到另外一件事物。
   4.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产生幻觉。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幻觉是外界存在某一事物,但感知到另外一件事物
   2.思维贫乏的内容之一是指联想贫乏,思维迟缓的内容之一是指联想困难
   3.注意转移是指主动注意力增强,被动注意的稳定性降低
   4.记忆减退是指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过程的普遍减退
 18.对强迫观念的正确理解是( )。
   1.不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2.这些观念是被迫的,自己想控制但又控制不住,因此感觉痛苦
   3.患者希望摆脱这种状态并主动求治
   4.主要见于强迫症
 19.对心理异常的正确理解有( )。
   1.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大众的偏离
   2.从文化学角度心理异常是在所有文化背景下的常模偏离
   3.从精神病学角度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
   4.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20.残疾人心理卫生的实施,正确的是( )。
   1.克服残疾人的自卑感
   2.进行残疾部分的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
   3.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回归社会
   4.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心理咨询师,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最好的心理咨询中心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329号(陶然苑)1206室 (南京电视台对面)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