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7 13:27:16 ★★★ |
“从古至今,你更希望生活在哪个时期?”当我向一位堪称精英的女性朋友问出这样的问题时,她快速回应说:“还是当下这个时代吧”。不一会儿,她放下手中的电话,揉揉发酸的颈椎,困惑又焦灼地说道,“但是,我并不幸福。中国的女人,现在奋斗的东西太一样了,好丈夫,好工作,好房子,好孩子……总感觉少些气象,生命里总该有别的一点什么,才是你。"最后这一句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此外,还有她奔波一天之后那疲倦的身姿,却仍旧热切的眼神。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无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奋斗道路,不过那是一条极为清晰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每个年龄段都需要在传统文化和集体潜意识树起的冲突重重之中反复碰撞:要自我还是要传统?要独立还是要依赖?要情感还是要事业?做大女人还是当小女人……每一个命题的回答,都需要女性在一路成长,一路跌宕中耗尽心力。 我始终高度赞赏现代女性在探求自我成长时各种积极尝试的姿态,但我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也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女性在一路崛起的道路上,是时候暂停一下,对可能存在的成长误区做更多的忖思和探讨。
随便搜索一下网络上关于女性自我成长的话题,基本上都与“强大”有关——“外表温柔但内心强大”、“做坚强的自己”、“女人也要顶天立地”。就这样,女性被鼓励着踏上了一条自我拼搏与奋斗的道路。 各种女性成长课程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学习网络,为文化投机者们带去更多的流量和圈钱上市的背书。彼时,我却听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发出迷茫的感慨,“我一直在努力上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为什么这些年下来,我感觉越强大越孤独?”另一边,与女性成长课程同样高频出现的,是各种女性自嘲的新鲜词汇—— “云配偶”“丧偶式育儿”“全能老母”“中年女汉子”, 这些语汇的背后,有着多少无名之痛,像一道道隐形的伤疤,难堪又无助地盘踞着女性的内心。 女性自我的强大绝不只是社会功能的增强,还包括了更多有力量的内涵,诸如关系中的增强,心智模式的完善。 李银河说,“精致的人生包括三个方面的精致:物质生活的精致,人际关系的精致以及精神生活的精致。”我想,精致其间的能力,并非智力。智力所及,能让你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就像网络上对“全能老母”的描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奥数,烤得了蛋糕,修得了家电,挣得了钞票。而只有心智的提升才能让你生出一种姿态:你深知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你重视自己想要的感受,你明辨一言一行带给他人的感知,你拥有清晰可见的理想。在每一个言行选择面前,你都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在每一段关系中间,你都能真诚、自在、润泽,而非伪装、冲突、纠结。 社会功能的增强,只能让女人表面坚强,无论过了多少坎儿,平了多少难,你的人生还是草率的,匆忙的,懵懂的。只有不断提升的心智模式,才会让人慢慢靠近精致的,明澈的,清醒的人生状态。
坐进咨询室的女性对男人的抱怨通常是这样开始的,“你可以不干家务,只要真心爱我;你可以不会说好听的,只要真心爱我;你可以没啥本事,只要真心爱我……”追求爱,似乎是女性唯一正确而又伟大的道路。尽管基因里就携带着母性本能,尽管从小就在“爱是不求回报”这般伪命题的鸡汤里反复泡涨,大多数现代女性还是高估了自己爱的能力。或者说,她们没能分清——追求爱,不等于拥有爱的能力。 在常年隐忍式付出且自我以为的不求回报中,女人们逐渐感到精疲力竭,也因为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而陷入更深的痛苦。不仅如此,她们还会常常泛起莫名的恐慌。一个在婚姻家庭中操劳过度的中年女性曾经问我,“有时夜里我会突然惊醒,我不知道我的婚姻维系,究竟是基于感情,还是长久以来我自己不断的付出?”
一次咨询中,同样抱怨着自己“丧偶式”生活的80后女子在义愤填膺地说了几十分钟后,我突然说“你能不能行行好,也分给你先生一些成长机会?十年婚姻中,所有的生活经验、养育子女的经验,你全都占尽了,也该给他些受教育的机会了。”随着女子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她也逐渐在愤怒中多了一些自我觉察。 你或许会说,“我让他做没用啊”“他根本做不到”。这时,请再次尝试思考一下自己“爱的能力”。关系中的爱,还包括与他并肩成长的能力,让他感受到被需要的能力,邀请他参与的能力,欣赏和鼓励他点滴付出的能力……
中国当代城市女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焦虑”。焦虑的剩女,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好对象?焦虑的熟女,到底是升职还是生子?焦虑的妈妈,到底怎么培养孩子才是最好?焦虑的中年妇女,到底老公有没有出轨?如此焦灼中的女人们纷纷哀叹,成长那么多有什么用?竟然没有一天心安理得。不少女性认为,这是时代和男人们强加于女人的过度要求导致的。 女性心理学家霍妮发现,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多的“普遍焦虑”,因为她们天生有着更深遂和复杂的情结。 男性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能力。大部分男性不需要跟伴侣一直不停地讲话,可能只需要两人同处一室,哪怕各自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他们也能感受到情感的温度,降低孤独感。这种自给自足的情感模式是女性匮乏的。女人更需要有一个明确交互性的对象,在反复交流中去感受存在。所以,打动女性的诗句多半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般两情依依的调调。在你陷入缠绵悱恻的感动间歇,请抽离出来审视一下女性潜意识中对两性关系的期待——这种无时无刻的关注,这种毫无间隙的融合,背后恰是极度深层的依赖。配合这种情感需求的画外音多半是:我会满足你所有的需要,但你也必须满足我所有的需要。仿佛被一副双环结捆绑在一起的两人,一人稍微挣脱一下,另一人的镣铐就会被勒得更紧。爱至于此,已经不可能再有能量和激情。 所以,女性擅长患得患失,对方一个眼神的游弋,一次没接的电话,一趟迟到的赴约,都能让女人的焦虑像疯长的藤蔓一样,在内心无限蔓延。所以,女性擅长疑神疑鬼,怀疑对方情感变化,怀疑自己不够好。这些长期弥漫于内心的自我耗能,令很多女性无法享受当下,也是她们在工作中难以注意力集中的原因。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有这样一位妻子,抱着对甜蜜婚姻的憧憬,她在婚后逐项放弃了无法和老公一起开展的个人兴趣,包括独自旅游、学习拉丁舞、每周一次的闺蜜聚会。她太急切地想要取悦对方,太想要两人之间毫无间隙的融合,但似乎用力过猛之下,反而产生了反作用力,逐渐增加了男人精神上的负担。她发现丈夫在家时也不那么腻着她了,她发现丈夫总是借口在外加班晚归,甚至她发现丈夫不大主动和她过性生活。我对这位女子说,“你那么害怕失去他,以至于你已经疏远了你自己,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让他去爱了。两人之间如果没有丝毫的空间,欲望和激情怎么能自由流动?” 女性的这种情感依赖,也弥漫在亲子关系中。 中国女人,很容易淹没在“为人母”的角色中。抱歉我用“淹没”这个词语,因为我的确看到很多女性,她们近乎疯狂地迷失在母亲角色中,甚至当她们可以走出这个角色时也已经无能为力。 她们的表现首先是意识范围缩小为单一焦点。她们每天暗示自己:我是那么爱我的孩子,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来让孩子无比幸福,我可以付出一切……此外,她们会陷入持续的焦虑中,每每碰到孩子一个小小的变化,她们就紧张地四处询问:我的孩子还好吗?你能判断吗?我这样处理对吗?我该做些什么调整?在这些被无限放大的问题面前,她们只能放弃事业,放弃朋友,放弃爱人,甚至放弃自己。 有一位女性咨询客户说,“我的孩子才三岁,我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都在照顾孩子。如果还有一点时间,我想留给自己,稍微喘口气。所以,当我先生靠近我时,我经常感觉就像一个外人要从我这儿再多要些东西和精力。我知道我先生只是想来和我表示亲近,但我实在没有能力给他什么了。” 这是很多中国女性有了孩子之后的真实情况。其实,她们并非没有体力精力,为了孩子,她们总是一副铆足劲头的样子——起早贪黑给孩子烘焙饼干,为了陪孩子练琴自学五线谱,这个周末策划孩子的生日趴,下个周末组织孩子们的联谊活动。只是,所有新奇又快乐的事情无一例外,只和孩子有关。也就是说,女人们的能量依旧活跃,但这种能量不再围绕着她自己,和她的丈夫。在孩子出生后,这些能量一股脑地,聚焦给了孩子。诚如刚才提到的那位女性,她说自己每周带孩子去一次科技馆或者木偶剧院,但是她和丈夫在孩子出生的三年内,只单独外出过一次,而且仅仅在外出一小时后,她就开始后悔并抱怨没带上孩子。 上帝真的很智慧,在女人生孩子的瞬间,让她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让女人和孩子建立起一种最亲密无间的情感链接。在生完孩子的前三个月中,由于本体胺的分泌,女人会不可遏制地把全部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也由于本体胺的作用,女人对即使是刚刚出生丑的不得了的孩子,或者给自己带来无穷麻烦的孩子,仍然充满浓浓的爱意,一点儿都不嫌烦。母亲对孩子不可自持的关爱原来有着天然的生理学反应,这当然是保证人类良好延续的关键因素。 但是,在孩子最需要母亲的那几个月之后,我们是否在主动延长并放大这种依恋状态,以至于让自己陷入对孩子的情感依赖中无法自拔? 有研究表明,女性和孩子在一起的感官体验,某些方面非常符合女性情欲的需要。做母亲的可以去回想一下,在你和孩子的接触中,有着多少弥散性的感性体验——母亲抚摸孩子柔滑的皮肤,亲吻孩子,母亲轻摇着孩子的摇篮,轻咬着孩子的小脚趾。当孩子用他无邪的眼睛,干净的笑容盯着母亲的时候,母亲心神荡漾地沉醉其中。就这样,母亲常常会被孩子迷住,可以一连几个小时盯着他们看。这种幸福的融合感与恋人之间的情欲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当那位女性咨询者说“一天之后,我没能力给他什么。”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不只是因为她体力上劳累了一天,更因为她从与孩子相处的心理饱足感上,让她觉得自己不再需要别的情感慰籍了。 就这样,在对孩子的生理依恋混生着情感依恋的几年养育之后,很多母亲已经在心理层面上分不清究竟是孩子需要自己,还是自己更需要孩子。 原本美好的亲子依恋在缓慢发酵和变质中,催生出一个个隐形依赖的母亲,和一个个心智缺失的孩子。有时,母亲的隐形依赖会演变成溺爱,过度给予和呵护,让孩子无法成长;有时,母亲的隐形依赖会演变成控制,随心所欲的塑造与雕琢,让孩子没有自我;还有时,母亲的隐形依赖会演变成哀怨,无休止的强调母爱与付出,让孩子不能离开。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哟。 |
作者:雪菲 文章来源:曾奇峰工作室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