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10 22:50:03 热 ★★★ |
一个人也许会“明白”放弃病态自负与理想化自我的重要性,并且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像神一样完美,但在行动上却还是会不断地掩饰自己的缺点,不停地表演得完美无缺。虽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受他人关注,但依然会费尽心机地吸引他人的关注;虽然他“知道”自己无法逃避死亡及一切不安全因素,但依然会试图为自己营造一个绝对安全的世界;虽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超越所有的人,当遇到比他强的人的时候,他依然会感到焦虑;虽然他“知道”自己理想中的朋友或伴侣是不存在的,但却依然不愿放弃对这种“理想型”的寻求……所以一切依然如故,嘴上虽然“明白”,内心却依然没有实质的改变。一个人的理智有时是和他内心中的内在驱力相脱节的,就好像一个人虽然知道不应该在一段错误的感情中继续下去,但在行动上却依然会和对方纠缠不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把“知道”的变成真正的“领悟”,不然一切仅仅是纸上谈兵。 对于病态自负者,首先需要发现因自负而产生的病态要求,并了解到到这种自负不是来自于现实,而是来自于自我的幻想,这样才能慢慢放弃维系病态自负的种种努力。所以,我们在要生活的点滴中慢慢了解真实的自己。比如,我们要了解中国,不能仅仅关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要深入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富人、名车、豪宅,也要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待自己也是如此,在自我治疗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不真正了解自己,就无法把“知道”变成一种深刻的“感悟”。例如,一位在人际中存在恐惧的患者,他不能仅仅关注自己在人际中的紧张和焦虑,也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生活的点滴中还有很多需要他自我了解的部分,比如,是否有时对他人也过于挑剔,要求过高?是否力图在各个方面表现得完美?是否要求得到别人特别的尊重?是否对他人的看法极为敏感,害怕他人的否定?是否过于扮演成一个“好人”,而变得过于无私?是否因为过于追求高人一等的感觉而只关注结果,或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除了自卑,在内心中是否还隐约存在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负?把这些“拼图”集中在一起将形成一个怎样的画面?其实这个画面就反应出了你的“追求”和“需要”,把如此繁多的“应该”集合起来,就反映了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对自我的了解多一点,领悟就会深刻一些,而不至于继续陷入到自欺欺人的幻想当中无法自拔。一位男性患者,在人际中十分担心自己会脸红(当然,脸红仅仅是一种象征——象征他不完美之处。所以此处可以替换成任何让患者感到不安的地方,如,头抖、口吃、声音颤抖、紧张、目光不自然、余光、个子矮、身材不好、皮肤黑、放屁的声音、呼吸急促、看或想到异性的敏感部位、走路不好看……只要不符合他内心中的‘法律’,都会让他恐惧不安),并因此逃避社交。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他担心的不仅是脸红,他还担心自己在酒桌上会手抖;出现口误(如,把李总叫成了张总)的时候,也会为此焦虑几天;因为工伤而失去了几根手指,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也一直“无意识”地把手隐藏起来;如果有人不够尊重他的时候,他就会勃然大怒……除了这些“不好”的方面,他认为自己也存在很多“优秀”的品质。如,他做人很义气;嘴很严,从来不传别人坏话;非常守承诺,和别人约的时间他从来不会迟到;并且他的事业也很成功,除了工作,他几乎没有其它的爱好,简单来说,他成了一个工作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他一直逃避被他人否定的可能,并努力做一个“好人”,或者说,他一直试图去除一切缺点,而只让别人发现他的“闪光点”。当然,每个人都有自我美化的倾向,但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发现而惴惴不安,也不会为了博得别人的好评,而“舍己为人”。所以他种种的行为及努力,只不过是在维系高人一等的完美形象;只不过是为了维系病态的自负罢了。正是因为他一直受到自负驱力的驱使,所以他无法面对自己不如人之处,不能暴露自己做为一个人的局限性。所以问题不在于他的缺点,而在于他的自负能不容忍自己的缺点暴露在他人的面前。如果要达到领悟阶段,他需要经历下面几个过程:第一步,他需要清楚,脸红不是问题,问题是自己为何把脸红当成问题;第二步,他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关注的重点从症状扩大到整个生活,进而发现更多病态追求的存在;第三步,把各种“拼图”集中在一起,发现自己的追求,并通过病态的需要与追求来发现理想化自我与病态自负的存在;第四步,反思病态的自负是否现实,并意识到只有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与捍卫,才能获得“解放”;第五步,从“局部胜利”到“全国解放”,当他可以放弃对脸红的关注与恐惧,这仅仅是解放了“南京”,是否其他“国土”依然被病态的自负所占据?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是否依然在固执地追求荣誉,而忽视了生活中简单的、点滴的快乐?如果是这样,我们就需要继续扩大战果,继续发现并“解放”被病态自负所束缚的自我。当然上面五步的划分仅仅是为了叙述方便,而非必须。 就算完成了上面的五步,很多患者依然无法康复,或在“解放”的环节,依然说自己做不到。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这种对病态自负的捍卫是一种“成瘾”,并且这种病态的生活模式与追求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对尼古丁成瘾一样,这种需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当一个人沉溺于自负的幻想中足够久的时候,就会把幻想当成现实,让他放弃“现实”,当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患者宁愿选择“知道”,而不选择“领悟”,毕竟“知道”还不会对他的自负系统(或者说,对完美自我的幻想)造成实质的破坏,而真正领悟,就意味着“天使坠落人间”。所以在治疗上,真正难的不是缺少分析与方法,而是放弃病态幻想与欲求的勇气与力量。 有时患者处于幻想中足够久的时候就会变得“麻木”,他既会对自己的病态追求没有意识(就算指出他追求的非理性,他也会认为这是一种‘普通’的要求,而非病态),也会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感到“陌生”(虽然各种证据都表明,他一直在‘修道成仙’,但他就是不愿承认这一点)。一位男性患者,他害怕自己有缺点被他人发现;害怕超出他控制的东西(如,蛇、黑暗、暴风雨、高处、疾病等);不能容忍他人对他的不敬;不能接受被他人超越,也无法接受自己会被他人伤害,同时也极其害怕被他人否定……我谈到:“如果把恐惧‘翻译’过来,就是你要被所有人肯定;要被所有人尊重;要完美无缺;要控制一切及超越一切。如果你真的达到了这些‘追求’,你将是一个人怎样的‘人’呢?”,他笑着说:“这是神,而不是人,根本就不存在!”,我接着说道:“这个人不就是你吗?这不都是你一直在干的事吗?”他说道:“不是我,我没有把自己当成神。”他的态度让我愕然,就好像对着镜子笑着说:这个人是谁呀,我根本就不认识。虽然他不承认自己正在“修道成仙”,却整天逼着自己做到只有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其实这种陌生正反映出人的“双面性”——“理智的自我”与“内心深处的自我”。很多的时候人的理智往往知道有些事情没有完美,而且这个世界也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当他有不完美之处被他人发现;当他意识到自己处于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之中;当他遭遇失败及预感到将会受到他人否定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变得异常的焦虑与恐惧。当“理智”无法让自己平静;当“理智”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就反映出这时的我们是受到“内心深处的自我”的控制,或者说,“内心深处的自我”才是“司令官”,而非“理智的自我”。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陌生”的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恐惧与焦虑,才能真正地领悟到自己的病态要求与病态自负的存在,才能真正意识到“内心深处的自我”的自大与荒谬之处,才有可能摒弃这个“内心深处的自我”(理想化自我),而不是被它所控还不自知,一味地一错再错。 有些患者可以很快意识到自己追求的非理性及自负驱力的存在,也承认自己一直活在一种自大的幻想之中,而且也口头承认需要放弃自负,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但“知道”并没有让他解脱,当有失败是他无法避免;当有问题是他无法解决;当有东西是他无法控制,他就会陷入惊恐之中。一位男性患者,一直自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神”,可以俯视如蝼蚁般的众生,并活在这种“伟大”之中自得其乐。而且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好像一切“厄运”都属于别人,他可以独善其身,就算是坐飞机的时候也会感觉飞机好像被神灵托着,不会有任何意外。后来他的“自信”终于被父亲的离世打破,他突然变得非常害怕死,并且产生了一种可怕的意象:他从高处看着如蝼蚁般的芸芸众生,突然发现他自己就身处其中!其中最让他恐惧的部分是“他身处其中”。最后他不得不意识到,他也是人,不是神,一切厄运,也包括死亡,他都不能幸免。但“知道”并没有让他解脱,他依然会很早醒来,并且身上冒冷汗;依然会整天处于紧张不安之中;依然会恐惧任何会影响到他生命安全与建康的东西;依然会无时无刻想到死亡……究其原因,他仅仅是表面的“知道”,而没有达到内心深处的“领悟”,所以他依然不能接受现实,依然在努力维系“神话”,害怕自己成为如蝼蚁般的芸芸众生,恐惧自己也会死掉的现实。其实他还没有放弃自负,仅仅是利用“知道”来去除症状而已,所以他还无法真正面对死亡。只有“真心实意”地意识到并摒弃病态的自负,而不是把“知道”当成一种除去症状的手段,才能真正从死亡焦虑中解脱,才能真正地活。 有时,“知道”会成为维系自负,消除症状的手段;有时,“知道”还可以成为患者与现实抗争的最后的筹码。此时,他不选择“领悟”,是因为他有着“不到黄河心不死,不闯南墙不回头”的“坚韧”。当一个人活在自负幻想中足够久的时候,就会把幻想当成他的“现实”,所以他会极力维系这个幻想的城堡,就算现实已经摆在面前,他依然不会就范,依然会苦苦支撑。一位男性患者,虽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超越所有的人,不能摆平所有的事,并且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种种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维系病态的自负,但他就是不愿放弃各种维系自负的努力。虽然他已经筋疲力尽;虽然他已经漏洞百出;虽然他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他就是固执着自己的“执着”。这类患者因为还没有撞到“南墙”,所以依然是“死不悔改”。但既然是“泡沫”,就总有一天会破灭,所以只有现实才能“教育”他;只有现实才能给他 “降温”。当他真心实意悔改的时候,此时才是治疗最佳的时机。就好像赌徒一样,不到家破人亡,也许他是不会悔过自新的,只要还剩下一分钱,他总是会幻想可以“翻身”。 自负驱力就好像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它是不会轻易服法的,也不会轻易地向“道理”低头,各种“事实”及“人证物证”都摆在它的面前,它才不会轻易地“低头认罪” 。在自负驱力的驱使下,一些患者会觉得自己好像是被废了武功的侠客,虽然他现在不能“飞檐走壁”,但依然没有把自己当成“平凡之辈”,并认为正是“症状”,让自己不能“东山再起”;正是因为“症状”,才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正是因为“症状”,才让自己“碌碌无为”……即使各种事实表明:他并没有他所认为的那么无所不能,他也不过是一个平凡人而已。但他就是不愿承认,依然幻想,如果不是因为症状,也许,我将上一个更好的大学;我将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我将更加受人尊重;我将不会找这个人做老婆(老公);我将不会虎落平川……所以,一些人很喜欢把自己当成病人,如,我有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或焦虑症。因为把自己当成病人,他就可以解释,自己为何没有“重振雄风”,为何没有“一鸣惊人”,就可以为自己的“平凡”找到替罪羔羊,潜台词就是:不是我没有能力,是我有病,如果没病,我又可以君临天下了。这时,他可以把一切的失败和挫折都归结到“病”的头上,这样就可以逃避现实对他自负的打击。所以他甘愿当一个“病人”,也不愿做一个凡人。一位男性患者,从小就认为自己为非常聪明,与众不同,并因为学习好而一直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他非常自信自己的做事能力,并认为有朝一日自己可以飞黄腾达。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地发现,成功不仅仅来自于做事的能力,更来自于做人的能力。从此,他除了关注学习,又开始关注起自己的人际交往,没想到这就是他噩梦的开始。从关注人际关系开始,他在人前就变得异常的紧张,因为他不能表现得完美无缺,也不能一直表现得气宇不凡。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起了自己的缺点,比如,身高、体型、有些谢顶的头发,到后来竟然发现自己的目光也有些不正常。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有余光,接着竟然开始担心余光会让别人发现,进而会影响对方。从此,他每日都是在紧张不安中度过,也因此无心学习,结果他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以后也没有从事理想的工作。但故事还没有结束,他因此就变得好像是一个不得志的秀才,怨恨当年的症状让自己成为今天这副样子,幻想没有症状自己将变得如何“雄霸一方”。虽然他过得平凡,但依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依然认为自己是修炼了“邪门武功”,所以才导致了今日的“武功尽失”。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想尽办法来“干掉”余光,这样就可以“重回江湖”。其实他没有反思,对余光本身的关注,就是来自于他的“贪婪”:正是因为要在人际方面“武功高强”,所以才会把“正常的”当成“不正常”;正是因为要博得所有人的肯定,所以才会如此担心自己的“不正常”会影响他人。虽然一切证据都表明,他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也许他口头上也会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凡人,但在内心深处他依然自命不凡,依然有着一种“虎落平川”的哀怨。所以,要让自负驱力“服法”,就必须去除这一切的借口及寻找“替罪羔羊”的努力,在现实面前低头,承认自己的平凡及无能之处,而不能用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来为病态自负辩护。 为了让这个“罪犯”服法,就必须揭穿它的各种谎言和诡计,不然它依然会认为自己很“冤枉”,就不会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的罪行“忏悔”,也不会真正地“弃暗投明”。一些患者总是说:我什么都明白,但就是无法从症状(焦虑、抑郁、恐惧)中走出来。其实他仅仅是嘴上“明白”,心依然“糊涂”。A女士非常担心自己的紧张会“感染”给别人,当别人在她身边也很紧张的时候,她就非常有负罪感,认为正是自己才影响了对方。也许我们会认为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她的善良却不是为了对方服务,而仅仅是一种博得他人好评的手段。所以,她越加“善良”,就越加反映了她的自私;B先生对两性关系非常保守,看到表弟处了几个女朋友都嗤之以鼻。也许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但他的“道德”仅仅是一种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努力;C女士非常担心自己不纯洁,小时候和玩伴有过一些亲密的举动,长大后都担心自己不是处女了。结婚后,她不再担心自己是不是处女,而是坚定的告诉自己不能有外遇。也许我们会认为她非常爱她的老公,所以才如此忠贞,但她的“忠贞”仅仅是一种维系自负的手段而已;D先生不容忍自己有缺点被别人发现,不接受自己被他人超越,不能面对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也许我们认为他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但他的“上进心”不是来自于爱自己,而是来自于恨自己——他恨自己没有达到想象中的完美;E女士,当她痛苦时,依然要表现得快乐,当她哭泣时,依然在乎自己的装扮,当她需要他人安慰的时候,依然独自承担。也许我们会认为她是一个独立和成熟的人,但她的“成熟”仅仅是一种表演,通过表演来维系她在他人心中完美的形象…… 人的行为总是有目的的,症状也是如此!当患者被自负驱力驱使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无辜,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总是幻想如果哪天没有了症状将如何。其实他没有反思,症状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或是愿望没有在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挣扎。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要透过现象来看到本质。一位男性患者总是害怕丢了什么重要东西,之后这个东西被犯罪分子利用,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虽然他知道自己所杜撰出的这个重要东西是不存在的,并且自己也没那么容易丢东西,但是理智就是无法说服他的“心”。其实,他过去就非常害怕开车,害怕自己违反交通规则被牌照,甚至害怕自己撞了人还不知道。结果他不敢走出家门,因为只有躲在家里才能阻止自己所认为的危险发生。开始治疗的时候,他依然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病态行为辩护,如,别人不担心是因为别人不容易丢东西;因为我为此焦虑,所以发生不好的事情的几率会高;我的胆子小,性格不好,所以才会如此……但从现实角度来说,他活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撞过人,也从来没有丢过重要的东西,也从来没有因此被他人伤害。或者说,他并不比别人倒霉,反倒比他人要幸运的多(他的学业和事业都很成功)。既然如此,他为何要为别人都不担忧的事情担忧呢?后来,我举了一个例子:两个人同样有一百万,其中一个很满足,但另一个觉得自己是穷光蛋和失败者。 我问他:“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