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4-26 16:41:29 ★★★ |
chapter 01
你觉得家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你渴望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我理解的家,首先是一个港湾,家最大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归宿和停靠。 累了,家给你拥抱。 家就是一个充电的地方。有了它,多远多难都不怕。 家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自由,是包容,是允许,是我们最坚实的保护。是一个温馨的环境,是幸福的,温暖的。 我们对家的期待大都如此吧。 现实却是,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是奢望。 他们必须不停奋斗,攒更多的钱,犯更少的错,更功成名就来获得安全感,不会想到哪个地方可以后退。 他们甚至不能休息、不能偷懒、不能任性,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保护他。 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有父母、有恋人、有孩子、、有朋友、有房子、有钱却始终没有家的感觉。 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家。 家人都在,却感觉是个孤儿。 、 这种没家的感觉,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以至于长大后,觉得这很正常。
chapter 02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一阵鼻酸,因为能想到对他来说发生了什么: 累了想“好吃懒做”一会的时候,父母不仅不爱他,还会各种责怪批评甚至打骂他。 这些年,我听了很多心酸的事: 我还听过这样的妈妈:小孩子爱吃指头,为了纠正这个毛病,就在孩子指头上抹辣椒油。 这样他吃一次就哭一次,几次就成功矫正,不再吃指头了。 这个妈妈不知道孩子吃指头是找安全感的补偿,是对妈妈乳房的需求没被满足,才选择了用自己指头替代,找那种我可以抓住东西的感觉。 婴儿和小狗小猫很像,嘴就是他们的主要的与外界沟通的器官。 可是现在嘴里含不住任何东西了,没有乳头、没有指头,空荡荡的,真是绝望极了。 还要面对妈妈那迫害成功后得意的笑。他以后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呢?怎么相信别人呢?
再比如说起床这个事。常理来说,起床应该是自由的。 尤其当我们忙碌了很久,就是想有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自由的任性。 但是很多家对起床这个事的容忍性很低。 曾有人跟我说:她必须7点前起床,还没有起的话,她妈妈就会拿针去扎她。 开始我听到的时候,感觉像是电视剧,像容嬷嬷在对待夏紫薇一样。但这是真的。 妈妈的动机很好理解:我用一两次挣扎就可以让你学会按时起床,治好你的懒惰赖床。 这种条件反射,就是每当到7点的时候你会被自然的吓醒,因为你不醒来就会有迫害。 好的作息是养成了,让我们羡慕不已。 副作用在她身上也很明显:对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都缺乏基本的信任,连妈妈都会伤害我,谁还不会呢? 做事有强迫倾向,连起个床都不自由,做什么还能随意呢? 有的人会好点,7点钟不起会被一直唠叨、骂,让你产生自责不得不起。 有的妈妈会宽容点,不起就不起吧,但是早饭是不会给你留的。所以你醒了只能饿到中午,让你长点教训。 然后这时候人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 1. 我在这个家不是自由的,是被软性胁迫的,起床都被控制。 2. 这个家是冷漠的,我饿了不会有人给我弄吃的,我靠不得别人,只能靠自己。 长大后我就真的只相信自食其力,不敢需要别人了。 即使成了家,也会感觉:我不得不照顾自己,因为没人会真正的照顾我。
chapter 03
我接待过很多来访者,诉说了他们在家里是怎样的不自由: 坐着站着都会被说,怎么都不对。 更可怕的应该是暗文规定,你只有做了才知道哪里错了,这就会直接导致回家后,就得看父母脸色。 当人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察言观色中,是很容易累的,所以就很渴望喘口气,休息下。 对不起,这个家是不会允许好吃懒做的。换句话说,是不允许累的。 父母不会觉得累,因为他们习惯了这些要求,所以父母就会以自己的感受以为了孩子的感受: 做这些很正常啊,你怎么会累呢?你就是懒! 然而对孩子来说完全不是这样的。 累了不能休息,不能娱乐,就会很容易抑郁、绝望…… 我从来不曾真正为自己活过,我活着就是在应付: 小时候应付父母的要求、应付学校考试; 这种感觉就像是deadline来临,你不得不调动全身心的能量去应对。 但当每天每件事都是deadline的时候,会怎样呢? 我选择死亡。
当死比活着更舒适的时候,本能会推着人选择更好的动作。所以很多抑郁了的人倾向于自杀。 在他们的世界里:我活着不能决定自己,但起码我可以在是否活着上有自己的决定。 我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个抑郁症的初中生,厌学在家,消极悲观。 医生说跟她父母说不要这么多要求的时候,她妈妈说:我们对她要求也不高,起码你得把初中读完吧,你说都初三了。 是的,这样的要求对父母来讲真的不高。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已经是要求高负荷的驴子多一根稻草了,你不能说:一根草不重吧,对你要求不高啊。 失去了情境的要求,都是高要求。 那时候医生告诉了父母一句话,我倍受感动:抑郁和感冒一样,是种病。 她都高烧了,你还让她去上学啊。她都想死了,你还让她学习啊。 难过的是:她的家人并不会理解。家对她来说,只有无尽的压力、压力、压力。
chapter 04
很多人的家是不允许自由表达的。有委屈了不能哭,有意见了不能直说,等等。 直接表达或直接拒绝被称为“没有礼貌”,不叫伯伯或舅舅也被称为“没有礼貌”,都是要被惩罚的。 所以我们学会了嘴巴并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们的。
父母带给我们很多禁忌,家也就成了一个训练场。 很多人的父母像训练小狗一样,对孩子进行了训练: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而从来不知道这个人的承受能力怎样,适合什么,感受如何。 他们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是这么被训练长大。 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家。
chapter 05
父母当年训练我们的方式,已经内化到了潜意识,我们已然学会了那样对待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情绪不能随便表达,累了不能休息,说话做事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必须要忙碌,闲下来就有焦虑感,不敢随便相信别人…… 我们对自己有很多要求,有的能意识到,有的不能但却一直在执行。 所以我们从来不去温暖自己,不去宽容自己,不允许自己睡到中午,不允许自己有半年的时间放假不工作,不能停下来赚钱…… 我们的灵魂和自我无处安放,只能通过忙碌来逃避。 我们也没有能力给自己家的感觉,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归宿。
chapter 06
我写过很多文章论述过这两个规律: 也就是说你父母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恋人和孩子,你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 心理学把这个规律叫做“向攻击者认同”,也就是成为当年伤害你的人。 当你小的时候,他们不允许你哭,不允许你懒惰,不允许你逃避,对你要求高,你也会这么要求恋人和孩子。 每当他们懒惰逃避任性的时候,就会导致你的批评冷落责骂。 更不幸的是,你依然在渴望一个家。在渴望有人能懂你,能看到你的脆弱,能懂你的孤独。 虽然你自己都不懂,没有理明白这部分,但当别人不懂的时候,你就很生气很伤心很绝望。
自己一生都没有过家的感觉。
chapter 07
你觉得好好的,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什么才是好好的,没有体验过有人为你守候,为你而温暖,没有体验过自由。 你只是活着。 就像有的人说读书有什么用,我不读书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看心理咨询师有什么用,我不看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这个问题延伸开就是:学英语有什么用,不会英语也可以出国。学做饭有什么用,不会也可以吃饱。 说说我自己吧。说我妈对我的一个细节。 我在北京工作是很累的,但回到老家就感觉很好。我早上不愿意起床,我妈就会叫2遍,从来不会超过3遍。 我不想起,我就会说不起了不吃了,直接表达。 然后我妈会做这样一个动作:在我的床头放一个凳子,把饭放在凳子上。 在我睡意朦胧中说这样一句话:饭放在床头了,起来记得吃。我出门忙去了。 我这么大了,我还是愿意在家里做个小孩,轻松、自在、有人牵挂。 我在创业,我问过很多搞心理的同行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他们的答案是:不敢。 我很理解,我失败了,我爸会接着我,我可以滚回家,他们虽然没有钱,但养活我还是可以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失败是无处可逃的。
chapter 09
但至少可以看到我们怎么失去了家,而不是一直孤独、焦虑、抑郁、迷茫地活着。 我们【看到】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给自己一个家。 小时候我们没有被真正温暖,但我们长大了。 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家,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不优秀,允许自己不规律,允许自己任性。 这并不是纵容和娇惯。纵容和娇惯的意思是:你不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潜能,不相信自己。你不相信人休息完了可以继续干活。 就像你不相信:手机是不能一直充电的,万一它充电久了不工作了怎么办。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作者:丛非从 文章来源:丛非从(ID:congnotcong)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