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4 12:09:19 ★★★ |
小朋友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抛弃,所以孩子们对父母会有种强烈的依赖感。一旦面临分离,他们呢就会焦虑、害怕甚至于恐惧。然而这种分离焦虑症并不仅仅发生在孩子身上,也会发生在恋人、朋友身上…… 我们这一生,都在与分离“斗争”。 出生时与母亲的身体分离;几岁时与幼齿乳牙分离;十多岁与稚嫩童音分离;青春期与一生一世的初恋分离;成家了与原生的父母分离……我们不断经历着分离,谁能说自己对此一点也不焦虑? 这样的“分离焦虑”从我们极小的时候便出现了。从妈妈开始,我们会发现她突然不见了,从视线中消失了——这个照顾我们,给我们温饱的人不见了,安全也被她带走了!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焦虑开始了。这是我们首次体验由不安全感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我们担心妈妈不会再回来,害怕自己就这么一个人孤单着,无措着。所以我们发出焦虑的信号:喊叫、哭闹、呼唤妈妈的出现,这些行为成为缓解分离,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直到妈妈回来再次抱住我们,哄我们,这种焦虑才能逐渐平抚。 而随着“妈妈离开”次数的增多,我们逐渐习惯了分离焦虑,虽然还是会担心,但已经能够自我安抚,让自己相信,妈妈过一会儿会回来的。但学会了自理焦虑,并不等于分离焦虑消失了。这种害怕爱人与自己分离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终生。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我们都会历经与分离焦虑的对抗。 在爱情里我们同样不能豁免,与爱人的分离,会给我们带来一丝忧郁。所以才会有离别的车站依依惜别的身影,才会有“为何掉眼泪,因为有情人和我要分离”的绵绵情歌。特别在一部分人身上,这种分离焦虑会发作的更为严重。 胡涛受不了和女友分离的时刻,哪怕只是上个班,他也要女友时刻挂线,也要一个小时一个电话,恨不得把她系在自己的腰带上……女友感觉很辛苦,这样的爱没有喘息的空间,压力太大。她抱怨说:“他是个控制狂,虽然我知道他很爱我,但这样子下去要把我逼疯了……”胡涛真是一个控制狂吗?其实他只是不安——他内在的儿童是一个不安的孩子,过度的害怕着分离焦虑。所以要做很多的安全行为,来确定爱人只是暂时与自己分离。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莎莎身上,男友最近要出差,去外地1个月,这可让她犯了愁!每天都和男友腻在一起,突然他要和自己分开这么久,可怎么受得了?她开始坐立不安。开始担心他在异地会生病,担心他在奔波的路上出意外,担心他再也回不到自己身边……这些无端的坏想法一下子都挤进她的脑海中,她似乎能看到男友出事的画面。这种焦虑的慌乱让她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她抱住男友,不让他走…… 借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你的身上,也曾发生过分离焦虑,或正在发生着…… 其实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它出自正常的依恋需求,也正是因为存在着分离焦虑,我们才能和爱人之间形成情感纽带。这种需求应该受到尊重,首先自己看到,然后懂得别人的需要,而不是把其看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这样才能真正去缓解焦虑感对我们的伤害。 我们需要看到自己在爱情中表现出的这些依恋需求,它们能很好的平衡分离焦虑,带来安全感。 * 当爱人能在身边或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想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 都想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想进行“身体交淡” 。 所以,对于胡涛和莎莎来说,他们需要看到自己的行为,想表达是这些需求,是在对抗自己的分离焦虑,虽然方法不是那么科学,但善待自己的依恋是处理焦虑的第一步。而他们的爱人也需要去理解他们过激行为背后的内心不安。帮助他们直接去学习处理自己的焦虑。而不是用纠缠关系的方法缓解痛苦。 爱人的出现,可以弥补父母遗留给我们的分离焦虑,但这种弥补是一种学习——学习升华自己的焦虑,表达自己的依恋需要。 成熟是一场对抗分离的游戏,你越能应对和享受分离,在被孤孤单抛下时越能淡定,你就越成熟。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
作者:朱莉 文章来源:人民网博客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