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19 16:10:38 ★★★ |
我的《一个完美的啃老族,是如何被养成?》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讨论。文章主要写的是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没有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内在体验,成年后就很难独立面对生活,而选择在家啃老。 其中有人留言:“穷人才叫啃老,富人叫继承,这个世界对穷人太苛刻了”,获得了300多个点赞。“啃老”与“继承”是一样的吗?与贫富是否有关?先百度一下: 啃老:指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也就是说他本身已具备养活自己的社会功能,却主动地把这种功能让渡了; 继承:指把前人的物质遗产、作风、文化和知识等接受过来。继承本身有可能是被动的,如父母去世后,子女成了第一继承人继承了家里的财产,也有可能是主动的,但这个主动通常不被继承者觉知,如一个家族的某种风气,会以一种潜移默化又异常精确的方式被后辈一代代传承下去。 所以说啃老和继承是不同的,它与贫富没有关系。当然啃老可能与一个家庭的内部动力有关,今天我们就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再来看看啃老那些事。
啃老与贫富无关,与家庭系统的健康程度有关 曾奇峰老师说,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针。如果夫妻恩爱,家庭中大抵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夫妻关系恶劣,家庭的问题可能就多些。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下面,有很深的家庭动力,家庭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人要通过症状、问题来控诉或平衡TA的家庭关系。 而孩子是家庭中对关系最敏感的人,当孩子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家庭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便会用症状的方式呈现出来。啃老便可能是症状之一。
朋友的弟弟小吉两年前大专毕业后就不愿读书了,也不愿意去工作。即使远在上海工作的姐姐(我朋友)专程回家劝说也无济于事。小吉天天在家晨昏颠倒地玩游戏,饿了就到厨房找些现成的吃,没零花钱了就找妈妈要,还不时跟妈妈吵架。两年间出门的次数不足十次。 听朋友说,她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两人是“为了孩子”才不离婚的。但他们都心照不宣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不是不得已也不和对方说话,他们刻意的回避与礼貌,让家里窒息而冷清。父母认为,现在姐姐已经工作了,弟弟也大专毕业了,他们作为父母养育子女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离婚也可以提上日程了。小吉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对于20岁的小吉来说,姐姐不在身边了,他更不愿意父母离婚,但是他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复杂的问题。于是“啃老”便是他能用的最好的办法。 他发现当他不去读书不去工作的时候,父母反而更有话题了,今天爸爸说某某大学挺好的,可以再去读个自考本科;明天妈妈说,她有个朋友开公司需要帮手,可以去他那里学习学习——这样小吉自觉地把这个家最大的问题引到自己身上——这个家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关系不和。 但父母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小吉潜意识里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把自己变成家里最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让爸妈有话可说,还用与妈妈吵架的方式让家里变得热闹,也成功地让爸妈回避他们自身的问题,可谓一箭三雕。他在用近乎自废武功的方式来维持家庭的完整,这种情况下啃老就成了这个家庭的沟通载体,能让家庭成员的链接更紧密。 当一个系统中有人为主要的问题负责时,这个系统的张力就会降低。又因为每个人都在其中获得了好处,所以大家会不遗余力地指认: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大家又心照不宣地帮助他维系“不对”的局面(如小吉的妈妈仍然有求必应地给他零花钱)。 这样的“啃老”行为可能发生在任何经济状况的家庭里,与贫富无关,但与家庭系统的健康程度有关。
孩子越过父母的边界,试图去解决父母的问题 家庭系统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能否维护自己的边界及尊重他人的边界。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核心家庭中母亲承担母亲的职责,父亲承担父亲的功能,孩子就会选择做一个快乐而任性的孩子。 否则家庭中就会有人越位,这种越位就是边界不清的表现。如上面提到的小吉,他在家庭中是孩子的位置,但由于父母不愿意承担解决夫妻矛盾的责任,小吉便越过父母的边界,试图去解决本应属于父母的问题。 在6个月前孩子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以为他与母亲是一体的,在这个阶段父母怎样满足孩子都不过分。孩子6个月后,他能慢慢地坐稳并爬行,这使他有了自身存在的最早感受。他也会慢慢清楚妈妈是独立于他之外的存在,妈妈不会每时每刻都满足他。这个“不满足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初的边界,如果孩子在此前的全能自恋被满足得足够好,在妈妈不能立即满足他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更快地适应这个边界的存在。 当他慢慢长大,她能分辨出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也能分辨出爸爸的衣服和妈妈的包包,“我的”玩具和“我的”衣服。这时如果父母在使用孩子的东西时,能经得孩子的同意,在其他孩子要拿他的玩具时,能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孩子就能知道,别人要越过他的界限时,是需要被他允许的,他的感受和意愿是值得被尊重的。
我们经常也会遇到这样的妈妈,她们尽心尽力地养育孩子回应孩子的需要,她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都给了孩子。她们尽力化解自己在生活中和育儿过程中的痛苦和无助,她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只要你过得开心就好。 但她们经常会阉割自己的需要,压抑自己的愤怒,也从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她们是完美的100分妈妈。但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无法感知妈妈的感受,也无从去感知妈妈的边界。当孩子长大后,他也很难去感受别人的感受,很难去尊重别人的边界。 大学同学老张毕业后回家乡的二线城市工作,因离家近他选择回家和父母同住,早餐和晚餐在家吃。这时张妈妈要求他每月付房租和伙食费合计800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多年后自己买了房子。 张妈妈是退休的小学校长,张爸爸是一家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家里自然不差这800元的生活费,但是这样的举动却让老张清楚:房子是父母的不是我的,妈妈也不是专为我服务的,我是需要付费来购买她的服务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亲子关系缺了点温度,然而正是这点留白的温度,让他拥有了更多向上而生的能量。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哟。 |
作者:李桂梅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