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服兵役期间参加了普法战争。据说,他在战壕里狼狈地“苟着”的时候,曾经高呼“叔本华,救救我!”尼采的上帝死了,或者说,尼采杀死了上帝,但貌似一度找来叔本华替代上帝的位置。 但随着尼采的成长,叔本华也成了浮云。我们无法知道尼采心中会出现一位新的上帝,还是他让上帝彻底死掉了。毕竟,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个上帝,你有信仰的自由,我有不信仰的自由。 01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尼采,但真实的尼采只有一个
我也曾在绝望之时在内心里高喊“尼采,救救我”。虽然多数时候我根本不需要一个上帝,但如果需要,尼采会是我唯一的选择。尼采自己肯定不会愿意扮演上帝这种角色,他肯定不希望他的“信徒”是被牧羊人赶着走的羊,即便这个牧羊人是他自己。 尼采的哲学远远不止反对基督教那么简单。最初,我是被他的“超人”理论所吸引,每个人都该成为自己的神。在这之前,我们的政治教科书把尼采描述成一个疯子。但尼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但事都是人做的,而且人是一个系统,往往有着固定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在现有的研究无法确切还原尼采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理论也会出现一些争议,不同的人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解读尼采,甚至到了让我怀疑我跟他们认识的是不是同一个尼采。 我见过有人引用尼采关于“跳舞”、“酒神”的句子来讽刺我这种“死理性派”,我也知道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直在追寻酒神赞歌。但尼采的治学精神显然是严谨而理性的,也很难想象有严重社交恐惧的尼采醉酒后跟众人一起群魔乱舞。更严重的曲解是当年纳粹把“超人”理论当作种族屠杀的依据。 这样说来,一本努力还原尼采真实形象的著作,它的价值不用多说。尼采的哲学聚焦于人,跟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有很大关联。即便是这本探讨尼采本人的书,也一直在讨论“我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才是真正我想要的生活”之类的议题。
02 真实的梦想不是大理,而是逃离现实
书中的另一个主角布雷尔医生在40岁之后陷入了精神上的困境。在他人看来有钱有地位、家庭美满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陷阱。在尼采帮他解读“人生哲学”之后,他用一次精心设计的催眠治愈了自己。 布雷尔是幸运的,他先是遇见了一位大师,又有条件在催眠治疗中体验人生的另一种可能。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跟布雷尔相似的困扰: 每天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这样下去人生是不是将白白浪费? 对于衰老、时间不可逆流逝以及死亡的焦虑如何缓解? 对于某个人、某种事物的执念怎样消解? 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像布雷尔那样幸运,困扰和难题很可能伴随很多人的一生。 对于我自己来说,布雷尔的问题和尼采的问题我都遇到过,现在这些问题其实也没有得到解决。只不过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执念,所以有些问题可以拖延着,逃避着,我自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本能保护。 比如,如果要问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根本想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正如布雷尔在催眠中所经历的那样,我可能也会先漫无目的地游走,然后找一份力所能及又感兴趣的工作维持生计。但实际上,以布雷尔为例,日复一日地重复医生的工作和日复一日地重复面包师的工作,是否真的有本质区别?后者真的会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吗? 以前我也曾经以为,换一份工作、换一座城市、换一批身边的人,或者哪怕只是去一次没去过的远方、做一件没做过的事,就会找到人生的真谛,就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但事实是,我是混淆了“欲望的对象”和“欲望本身”。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你说你想逃离北上广,去大理,但等你在大理过上一个月,你就会想要逃离大理了。你的梦想不是大理,而是逃离现实。尼采说: “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的对象。” 这里,欲望本身是逃离(准确说是改变现状,更精致、更优雅、更有意义地活着),欲望对象是大理。大理并不能治愈我们,我们该做的是研究怎样改变现状,让自己过得更好。 了解到了“大理”这个疗法无效之后,我也不知道我是该为自己看透了一个问题而高兴,还是该为一个美好的错觉幻灭了而失望。 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甚至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我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既然如此,我就只好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也不是不思考,而是不行动。40岁离我越来越近了,我不知道哪天我会不会像布雷尔那样,开始重复地去做同一个噩梦。 “你渴望被认同,但是你又惧怕你的渴望!”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终究需要去迎合他人,也就必然不可能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继续拿布雷尔在催眠中的经历为例:你的面包烤得好不好吃,终究有人会评价。这样布雷尔的问题转化成了尼采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必须把自己封闭起来享受孤独,或者完全不顾他人感受任性地活着,才能算是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我个人认为,道理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做到活出了自己的意义。 而在另一边,困扰尼采的问题似乎更严重。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他一定是孤独的,无论哲学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大师们都有相同的处境。尼采自认为有毅力克服孤独带来的烦恼,甚至认为自己享受着孤独,但内心深处却对他人的认同极度渴望。他说他的理论要到几百年后才会被大众接受,表面上表现得对他所处的时代满不在乎,内心里却期待着在未来收获大批量的同僚和信徒。 而对于孤独的理解,我想我走得并不比尼采远。如果尼采活到今天,我猜他会因为得到认同而感到满足。我也会为一个原本不被他人接受的观点在几年以后被接受而感到满足。 当观点不被接受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我享受这种孤独,甚至把它当作优越感,坚信真理就该被少数人掌握。但如果有一天这个观点被多数人接受的时候,我还是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说好的“享受孤独”呢?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你渴望被认同,但是你又惧怕你的渴望!” 03 毁掉婚姻?还是被婚姻毁掉?
另外这本书关于亲密关系和权力的讨论也是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只怕是没有多少人会理性地解开爱情、婚姻、欲望、亲情这一系列纠葛。连尼采本人也不例外。尼采说: “唯一挽救你婚姻的方法是放弃它。” “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 既然这样,我觉得还是别轻易开始更好。 最后总结一下,虽然这本书是虚构的小说,但内容足以引发很多深刻的思考。只不过这些问题的答案未必能立即找到。而且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会各不相同,所以你自己去寻找吧,重点是别停下寻找的脚步。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