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心理常识 > 心理自助 > 正文

请给予自己一份“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请给予自己一份“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6 11:41:55          ★★★

 

刚到医院做实习的时候,我犯了一个大错:我把一个病人的咨询记录,写到了另外一个跟其同名但不同姓的病人那里。

也许,你感觉这个错误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这个错误在美国的医疗机构中,算是违反了健康保险隐私及责任法案(HIPAA法案)的医疗事故。因为病人的咨询记录是医疗隐私信息,所以,当我把记录写错的时候,我其实侵犯了两位病人的隐私权。

发现了这个错误之后,我除了要上报给督导和大老板、联系技术部门销毁写错的记录,还要写incident report (事故报告),存在医院和学校的永久档案中。


那是我走出校门、开始实习的第一个月啊!一个不留神,我就为自己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案底”。

当我红着脸、低着头把事故报告交给督导的时候,我是真心地希望地上有条裂缝可以让我钻进去。

督导看着我这幅窘迫模样,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Dora,I know this is a really difficult time for you. Please be kind to yourself.”(朵拉,我知道这是一个让你感到非常困难的时刻。请对你自己善良一点。)

什么,犯了这么大的错,我却还要对自己善良一点?!有没有搞错,我现在只想狠狠地把自己骂一顿!当时的我自然无法理解督导的意思。

这件事之后,羞耻和悔恨一直在啃食着我的内心。每当我和病人交谈、或者写咨询记录的时候,就有个恼人的声音跳出来说:“朵拉,刚上班就犯那么大的错误,你真是没用,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了!”

这样的自我批判之声差不多延续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中,我一直垂头丧气的,一想到要去医院上班就紧张焦虑。


直到多年之后,我才逐渐理解了督导“Be kind to yourself”背后的意义。
 
试想一下,如果当你遇到了困难,身边的朋友不仅不为你提供支持和鼓励,反而在一刻不停地批评和讥讽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你可能会感到遭受到了攻击,变得更加灰心丧气,失去动力和信心去解决目前的困扰。你也可能会在心里忌恨这位朋友,想要做出一些行动来反驳他/她。

其实,当时我内心的自我批判之声正是在扮演如此“损友”的角色。拜它所赐,我不仅要承担外部环境中做错事情的后果,还要应付大脑内部正在受到的攻击和威胁。腹背受敌之间,我的情绪当然变得非常低落,紧张,愤怒,和沮丧。

虽然,我也知道,之所以会有这么猛烈的自我批判,是因为我真诚地希望自己能够自如地、成熟地应对生活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然而,这些批评之声传达出的内容往往既片面化又情绪化,充满气势汹汹的人身攻击,却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我解决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

相反,它们带来的威胁感和压力感加深了我面对错误行为时紧张、害怕和盲目的心情,让我更加丧失信心和勇气去解决眼前的困扰。


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告诉了一些同样为自己的错误而自责不已的来访者。有些来访者却告诉我,虽然明白自我批判之声是“损友”,但是他们也担心,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损友”一直在严厉地督促、鞭笞自己,自己就会沉迷于现状,无法进步。

“如果我不批评自己,我会一事无成”,或者“如果我对自己太好,我可能会变得懒惰和骄傲自满”。因此,这些来访者既厌烦脑海中的自我批判之声,又觉得自己离不开它们。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很认同这些来访者的想法。小时候,当我们遇到挑战,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比如说,成绩考砸了,或者和同学产生了矛盾,我们很少会从父母那里听到鼓励和安慰的话语,反而会受到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长大后,我们以为,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挫折,想要让自己变得应对自如,唯一能做的就是严厉地批评和打击自己。我们厌烦自己的行为,甚至憎恶自己的存在。通过自我羞辱的方式,我们期待自己变成理想中的“那个人”。

然而,自我批判鞭笞下的自我成长总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我批判中,我们大脑中的创伤认知被不断地强化。

创伤认知是在我们生活遇到困扰时,一些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具体的、负面和消极的自我评价,比如,我没有价值,我不值得被爱,我没有用,我有缺陷,我是个失败者,我不够好,我没有本事等等。

创伤认知带来的羞耻感让我们越来越不能理性直面自己的弱点,同时,我们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找到真正可以改善这些弱点的办法。我们所有的行为反应,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躲避严厉的自我批判罢了,并不是真实的自我成长。

 

如果,有机会去观察健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我们会看到“温柔而坚定”的亲子交流方式。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遭遇挫折时,这些父母不仅会温柔地安慰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再次尝试,也会坚定地为孩子指出他/她行为上的失误,并且和他/她一起想办法改善这些行为。

这些父母虽然不会严厉地批判和打击孩子,但也不会纵容孩子的行为,他们会用爱与滋养支持着孩子,鼓励着孩子诚实而勇敢地直面生活中必然会出现的失误和挫折。

其实,当年督导对我的嘱咐:“Be kind to yourself. ”正是希望我用这样“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对待犯了错误的自己。

然而,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性,我们从小可能从未体验过这样“温柔而坚定”的亲子交流方式,也从没有感受过这种爱与滋养的亲子关系,因此我们才会如此依赖于自我批判的力量。

这是原生家庭之伤给我们带来的遗憾,但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弥补的遗憾。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内心重建这样温柔而坚定的自我交流之声,促进自我发展,鼓励自我成长。


尽管在当时有督导的提示,我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但是让我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对待犯了错误的自己,还真是有点难度。当时的我在错误面前懵了,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Be kind to myself.”

这是因为,创伤认知是很顽固的。它拒绝和抵抗一切向我们展现温柔和关怀的东西,更不允许我们对自己产生温柔和关怀。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练习来帮助自己产生温柔与关怀的体验:

如果现在遭遇到此情此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我的爱人(或者未来的爱人),我的挚友,总之是一个我非常关爱、非常在乎的人,我会对TA说什么呢?我还会对TA说“你真没用”,“你是个蠢货”这样冷酷又无情的话吗?

把我们会对孩子、爱人或者挚友说的话写下来,照着它大声地读几遍,这,就是我们心中温柔而坚定的声音。
 
多年后的我也做了这个假设练习。如果,当时犯错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爱人,我想我会对TA说:“亲爱的,没有关系,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你还是个新手。

不论结果怎样,对你来说都不是世界末日,你也不会因为犯了一个错误就再也不能实现成为咨询师的梦想了。所以,尽可能地去做你自己吧!无论怎样我都支持你!”

当我把这些话写下来,并且大声读了几遍之后,我真的又惊又喜:为何我对他人都能够充满同理心和爱,对自己却如此的苛刻和残忍呢?

虽然,原生家庭没有办法给予我“温柔而坚定”的力量。但是,已经成年的我,是否能够自我成长为那股我一直期待、但从未得到过的力量呢?

也许这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正是我一直想要找的、“改变自己“的力量。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本文部分摘自朵拉陈的新书《走出原生家庭创伤》,978-7-111-60913-1,机械工业出版社10月出版。

作者:朵拉陈 文章来源:朵拉陈暖心小站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森知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逸仙桥旁)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