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南京心理咨询网 > 频道中心 > 心理学家 > 正文

两种遗忘

两种遗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19 17:21:42          ★★★

最近,学术和临床开始更加忙碌了。今天下午有了点空闲时间,希望来写写我脑海里的一些思想。

 

我想即使是一个有天赋的精神分析师,ta和常人的差别也不大。如果我们一定要强调这种天赋,那么我觉得这种天赋体现在对微细情感的分辨和察觉能力。表面上被人们感觉为相同现象的背后,这样一位咨询师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本质。

 

我下面想以“遗忘”这个现象为主题来谈谈两种不同的本质。

 

第一种遗忘在专业层面可以被理解为弗洛伊德所说的repression (压抑)。这种遗忘的背后其实是创伤带来的,无法承受的情绪。因为在意识层面一时无法直视,处理,与面对这些创伤和强烈情绪,所以当事人会把对这些创伤事件和随后而生的强烈情绪的记忆压抑到无意识中。我个人认为这种压抑并不是病态的。这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有的应急反应:为了保证自己的完整性和理智,所以会把这些创伤暂时压抑到内心深处。

 

比如,一个儿时被母亲强奸过的小男孩。他长大后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很久都无法会想起当年被强奸的记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压抑。但是如果压抑了以后没什么问题,那我们咨询师也没必要给来访者做分析。但是问题就在于:当这些情绪和记忆被压抑时,来访者会出现其他心理或躯体层面的症状:比如这个儿时被强奸的男人。他告诉治疗师说他有勃起障碍。同时,在和女人交往时,不是莫名地愤怒就是不知地麻木。

 

这种对创伤性事件遗忘在克莱因理论框架里可以被理解为对无法承受情绪的防御(defence)。如果来访者真的有对创伤的防御性遗忘,那么治疗师就需要帮助来访者慢慢看到,直视,和最终容纳创伤。这也是比昂说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意义之一:从经验中学习其实指的是和自己压抑的伤痛重新建立链接(link),然后从这些链接中获取以前没有的意义,以此来达成对自己人格的整合。但是,在实际治疗中,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解析的时机,程度,和来访者的共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解析的 “技术”的背后其实是治疗师自己人格的完整度和整合功能(alpha function)。解析的时机,程度和共情能力是从课程中和书本中学不来的。这些直觉性的“技术”和治疗师本身的人格天赋,经历(治疗和人生经验)和自我体验(治疗师是要多年被治疗的!)是密切相关的。

 


下面我想来谈谈第二种遗忘。如果说第一种遗忘带有非建设性的意义的话,第二种遗忘是建设性的。即使这两种遗忘时常都会被人们误认为是记忆力问题。 并以此在攻击他人和自己。

 

你如果坚持读到了这里,我想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其实这个第二种,建设性遗忘又可以被分化为两类不同的遗忘。

 

第一类建设性遗忘被比昂叫做“无忆无求”(no memory no desire);被弗洛伊德叫做“人为瞎眼”(Artificial blinding)(我觉得我把它翻译为“人为瞎眼”比较搞笑)。“无忆无求”或“人为瞎眼” 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分析临床“技术“。我非常讨厌说技术这词,但既然你们喜欢听,我还是用这个词。 但是我打引号的目的是想告诉你们这些“技术”是在意识,认知层面学不来的。

话题不扯远了。“无忆无求” 和 “人为瞎眼” 讲的其实是非类似的一种,治疗师的心灵状态。“无忆”指的是不去故意对以前治疗细节的回忆或对治疗技术的死记硬背。“无求”指的是不要去一天到晚想着去治愈来访者。比昂的这两个建议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他想表达的是:不管是忆还是求,这些都是欲。当治疗师的心里充满了欲时,ta是没有办法腾出心灵空位来接纳来访者的痛苦的。弗洛伊德的“人为瞎眼”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在倾听了来访者很多的倾诉以后,治疗师可能会觉得很迷惑。仿佛深陷一个漆黑的小屋,同时希望看见屋内事物的形状。在漆黑的小屋里睁大眼睛是徒劳的。只有闭上眼睛,用更黑的黑光来“照亮”房间里黑暗的物体才有可能感知这些事物的形状。这里的黑光就是比昂说的直觉。

 

我再来谈谈第二类建设性遗忘。这种建设性遗忘和第一类有关,但不一样。这种建设性遗忘被比昂称作catastrophic change (巨变,或灾难性变化)。 之所以被命名为灾难性变化是因为:即使这种人格上的变化是建设性的,ta给此人带来的感觉是不适的,甚至是非常难以承受的。这种建设性遗忘说的是:在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到一定地步时,ta会突然发现自己不记得自己以前的人格和其带来的感觉了。这可以被理解为对以前的自己的陌生感。一个人格成长到一定地步的治疗师突然不记得以前学习的技术了。这种感觉很多时候会让这个人觉得自己失忆了,糊涂了,愚蠢了,傻了。但这种失忆,糊涂,愚蠢和傻其实是人格成熟,蜕变,进化后的表现。一只蝴蝶怎么能记得它曾经做毛毛虫的感觉。一个技术成熟的治疗师还用得着一天到晚谈,想技术吗?一个成人会天天思考怎么走路吗?一个骑车几十年的人还会去想怎么骑车吗?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

 

 

 

 

 

 

 

 

本文优选旨在平台分享,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哟。

作者:张亦驰 文章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TOP:向上】【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信息搜索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咨询预约
  • 业务合作

南京心理咨询中心,南京森知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医生,南京心理诊所,南京心理咨询,南京心理咨询师,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森知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http://www.025xl.com


中心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头条巷50号(逸仙名居)2栋301(逸仙桥旁) 预约电话:025-84470026 84683302 E-mail:025XL@163.com

苏ICP备09041759号 常年法律顾问 许乃义律师